歸檔時間:2022-06-09

頁麵已歸檔

  • 躲午節

    五月,古時北方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一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 地臘節

    《雲笈七箋》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此日五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祈福佑。


  • 菖蒲節

    古人認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時節在門上掛菖蒲辟邪,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 端禮節

    湘南地區沿古俗,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


  •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係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而端午草藥可治皮膚病、去邪氣,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故端午又稱浴蘭節。


  • 天中節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

  •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彙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 龍日節

    龍是吳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端午時,東方蒼龍七宿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


  • 龍舟節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於吳、越、楚,現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


  • 重午節

    最初端午為幹支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