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端午佳節,端午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正如中醫所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時可以利用大自然旺盛的陽氣來調養體內的正氣。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各地有很多不同的習俗,而這些習俗中都蘊藏著古人養生的智慧和中醫理論。
糯米粽子 養胃清火
包裹粽子的葉子多是竹葉或葦葉。竹葉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止驚悸、退虛熱的作用;葦葉性平,味甘、澀,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涼血通淋之功效。中醫認為,端午節過後是夏季最熱的時候,上火、中暑等現象較易發生,此時常用竹葉和葦葉,可以起到解暑除煩的效果。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固表止汗、止瀉、安胎、解毒等作用。
粽子雖然美味但不宜多食,特別是睡前兩小時最好不要吃粽子。粽子不宜與寒性瓜果類同時食用,比如西瓜、黃瓜等,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插懸艾草抵抗疾病
端午節前後,高溫高濕的氣象條件可能導致傳染病流行,而端午習俗中的“插懸艾葉”則有利於驅除傳染病菌。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艾葉對多種細菌都有殺滅或抑製作用,同時還能增強人體免疫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達到驅毒防病的目的。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當今艾灸更是被推廣應用於臨床諸多虛寒、疼痛類疾病的治療。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其實這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製端午香囊常用到的中藥便是茱萸和艾葉。除了這兩味,還有蒼術、藿香、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藥材。將這幾味藥材研細,然後放在透氣性好的布袋中,紮緊縫合。可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多為性溫的藥物,且氣味芳香,中醫認為有祛風散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醒腦通竅的作用,從而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灑雄黃滅蚊殺蟲
塗灑雄黃酒也是端午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裏製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牆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按照氣候規律,端午前後很多地區步入梅雨季節,此時不僅氣溫較高,空氣相對濕度也較大,風速則較小,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雄黃隻可外用,不可內服,否則對血液、神經、肝髒都有損傷。(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