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古梅城的大節日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06-02 09:16:43  瀏覽:-
字號: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梅州客家人俗稱“五月節”,相傳是屈原投江的日子,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與如今的端午節相比,舊時的端午節是梅城人僅次於“過年”的大節日。

  梅城端午習俗概況

  梅城人舊時對端午節非常重視,祠堂祭祖有“一年、一節”的說法,一節指的就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那天一般都需舉行隆重的祭祖、敬神活動。梅城人廣義的端午節,其實並不僅僅指的是農曆五月初五,還包括了五月初六。梅城有“年初二,節初六”的鄉諺,意即年初二及端午節第二天五月初六皆為出嫁女兒回家探親的時間。

  早在先秦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惡月、毒月,重五之日是惡日,因此端午要進行一係列的辟邪、祛疫活動。在端午節,梅城人辟邪祛疫的習俗較多,主要有家中掛艾草,使用香草沐浴,戴雄黃袋等,據《乾隆嘉應州誌》記載:

  端午,縛艾懸於室以辟厲,采各香草,燒湯沐浴,兒女帶小雄黃袋厭勝。

  舊時梅城的兒童到了端午節,要用菖蒲煮水洗澡,每個人還會得到一個香囊,這些習俗都有辟邪消災祛病之意。舊時梅城地區製作的香囊特別精美,紅紫相間,用金色彩線和錦帛縫製而成,有些還嵌有珍珠,內裝雄黃、沉香等藥粉。清末梅城詩人張芝田在《梅州竹枝詞》中寫道:

  細縫金線半嵌珠,

  繡得香囊紫間朱。

  打扮兒童光澤甚,

  一盆清水浴菖蒲。

  原注:州俗,端午作小雄黃袋與兒女戴,多摘菖蒲和水洗之。

  除了家中掛艾草,民國時期梅城人還在門上插菖蒲,此外還有吃雄黃酒、製作粽子、龍舟競賽等習俗。據民國時期《梅縣要覽》記載:

  梅縣人,每屆端陽節,家家皆折菖蒲插門上,以辟邪禳毒。午前以三牲果品祭祀祖神,正午吃雄黃酒,俗雲可辟毒。各家多作糯米粽子,與各地略同,午後有龍舟之舉,惟近年來大都已停歇了。

  龍舟競賽

  龍舟競賽是端午節中最富有節慶和聯歡氣氛的一項集體競技活動。龍舟,是龍與舟的結合物,即將船製作繪畫成龍形。端午龍舟競渡的淵源是南方水居民族慶祝龍神再生的祭典,後來中原民族的崇龍信仰、祈龍求雨的習俗又注入整合到了端午競渡的習俗中來。

  梅城最早有關端午節賽龍舟的記載是在康熙《程鄉縣誌》中:

  午節泛蒲酒,競龍舟,饋遺如元旦。

  在清末民初的梅江上,端午期間最扣人心弦的當屬龍舟競賽。據丘逸在《1935-1936年的賽龍舟》一文中介紹,當時梅城的龍舟競賽參賽龍舟一般有五六艘,由農曆五月初四開始,至十四結束。賽龍舟定有獎勵辦法,事前做好彩旗,用紅綢布係在竹竿上,寫著“江中第一”“水上英雄”“尚武精神”等讚語,迎風招展,旗端係著獎金,插在壩尾咀岸上,以示鼓勵。

  競賽時,參賽龍舟分為上市、下市兩隊。上市的為紅龍,下市的為黃龍。當時的參賽之人多屬織布工人、撐船工友,一般安排一人主持“跳龍船頭”。開賽號令一響,參賽龍舟在指揮人員指揮下,擊鼓鳴鑼,“咚咚!鏘!咚鏘!咚咚鏘!”,有節奏地劃舟,龍舟飛躍般前進。當時的賽程由乖子渡起點,至梅江橋柱下,然後回頭逆水劃至終點壩尾咀領獎,先至終點者摘到彩旗即獲獎。比賽時兩岸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彩船遊河

  梅城舊時的端午節在舉行龍舟競賽的同時,還會開展“彩船遊河”的活動。端午期間龍舟競賽各處皆有,而“彩船遊河”卻是梅城的特色。據民國梅城詩人孫波庵在《洪楊以後社會狀況十四首》中記載:

  燈艇龍舟竟彩新,

  團花簇錦鏡波陳。

  夜深一笛河中奏,

  萬點華燈共暢神。

  原注:端節彩船十餘條,張燈競勝,夜遊河竟二日夜,為他處所無。

  據清末梅城詩人張芝田在《梅州竹枝詞》中的記載,舊時端午節的彩船主要集中在江南的晏公廟(後為建梅江橋而拆除)附近:

  行宮一笑喚艄公,萬個篁青四壁紅。

  每值午天舟似蟻,吹簫打鼓泛波中。

  原注:出南門渡江二裏許有宮,土人呼曰“梢公”。每屆端陽,畫船簫鼓多萃於此。

  當時梅城端午節“彩船遊河”的盛況在民國梅城詩人梁伯聰的《梅縣風土二百詠》中介紹得很詳細:

  燈船過處萬頭攢,

  仕女排雲兩岸觀。

  自恨生遲無眼福,

  節逢端午再求難。

  原注:端午節,舊曆初五、初六兩日。近城梅江,作龍舟競賽,觀船遊河。競賽龍舟有五六條,觀船取六篷船,撐起紙紮樓閣,遍插五色長方綢旗,佐以鼓樂,置神座其中。盛時觀船有十五六艘,夜間每船燈火千數百盞,返映河中,光澈上下。環數十裏鄉人鹹來赴鬧熱。沿江上下兩岸,仕女如雲,扇影衣香,萬頭攢動,極一番盛事。入民國漸減少,抗戰至今全除,而節事遂冷淡矣。

  梅城舊時的“彩船”,因裝飾有精美的彩色紙紮樓閣(上下兩層,二樓可自由行走),故名。又因船上放置有神像,又稱“神船”。據梁伯聰詩中介紹,它是在梅江特有的六篷船上製作而成。六篷船是清代及民國時期經常往來於韓江和興梅河道的主要水上運輸工具,也是以船為家的疍民主要的居住、工作場所。據清道光時梅城人楊懋建在《夢華瑣簿》一書中述:“嘉應之水曰梅江,達潮州以入海。往來皆乘六篷船,如浙之江山船。”

  乾隆年間曾任興寧縣典史的俞蛟在《潮嘉風月記》一文中詳細地介紹了六篷船的規模、結構:

  六篷船形勢,昂首巨腹而縮尾。首長約身之半,前後五艙。首艙,居則設門,並幾席之屬,行則並篷去之,以施篙楫。中艙,……雖寬不能旋馬,而明敞若軒庭。

  潮海關稅務司辛盛在《1882-1891年潮海關十年報告》有這樣一段記錄:“外國人普遍叫它‘紙船’,中國名稱是‘六篷船’。它主要用於從嘉應州及鄰近地區運來紙和木炭。這種船體寬、底平,船頭彎彎翹起有十尺之高。”

  六篷船造型奇特,“昂首巨腹而縮尾”,船頭翹起有3米多(十尺)高,頗有精神昂揚之感。又因為中部體寬,適合在其上進行搭架,因此“彩船”多使用其製作。在搭架後,技術精湛的紙紮、燈彩工匠便開始製作,最終成果是兩層樓閣狀的彩船。

  據梁伯聰在注中介紹,在端午節這天,梅江上一般有彩船十餘艘,遍插五色長方綢旗,船上放置聖母、五顯、火神、財神等神像,主要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的行船安全。彩船上還布置有成百上千盞燈,到了晚上,每艘船都張燈結彩,爭奇鬥豔,船隊蕩遊梅江,八音彈唱,頗有升平盛世之感。“彩船遊河”的活動一般連續兩天,在端午節期間,梅城附近的人們都來到了城裏親戚家做客,除了過來欣賞龍舟競賽,還在“彩船遊河”時欣賞其精美的紙紮及燈彩藝術。

  正如梁伯聰先生所言,我們現在也頗有“自恨生遲無眼福,節逢端午再求難”之感。梅江上的“彩船遊河”活動在抗戰之後便停止了,那船頭高高翹起的六篷船早已退出了曆史舞台,製作彩船上精美的紙紮、燈彩的工匠也早已作古。或許,作為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湛紙紮、燈彩製作藝術也已經跟隨工匠離去,當年“彩船遊河”的盛況永遠地消逝在曆史中,我們隻能從民國時期有限的文字及舊照片中去窺探一二。(廖誌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