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化遺產]
埔寨火龍是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據《豐順縣誌》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年元宵節前夕,村民便會出錢、出力製作火龍,並於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龍身(地名)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火龍表演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
張端繩老人向記者介紹火龍製作工藝
“埔寨火龍”表演形式一般有燃放“禹門”、“煙架”、“火龍”三個部分。初時火龍製作簡單,隻用稻草紮結,縛上由硫磺、白硝和木炭製成的火藥。經長期不斷改進,現在已十分精致美觀。民間藝人改用竹篾結紮“龍身”,全長可達35米,內裝各式各樣的煙花、火箭,用紙裱麵,繪上色彩,栩栩如生。火龍具有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等功能,在舞動時能自動點燃、發射各類煙花火藥,形成壯麗的景觀。
火龍出海
埔寨火龍
埔寨火龍1
“禹門”取材於大禹治水的曆史傳說,門高6米、寬10米,內裝各式煙花,用導火線連接起來。“煙架”是用木料搭架若幹層,高達10餘米,每層疊結成不同的景觀,也用導火線連接。火龍表演需夜晚在廣場表演,有火纜隊、喜炮隊、龍燈隊和鼓樂隊共100多人配合表演。表演時,銃炮三聲巨響後,鼓樂、鞭炮齊鳴,幾十個年輕人赤膊揮舞竹篾纜火炬率先登場繞三周,此為金龍出洞儀式。然後,長者從觀禮台點燃一隻“老鼠”的導火線,“老鼠”即奔梁點燃“禹門”,叫“老鼠遊梁”。接著,絢麗多姿的“鯉魚跳龍門”勝景便相繼出現。接著,引燃“煙架”煙花,頃刻間,“蜈蚣吐珠”、“菊花盛會”、“金鯉產子”、“艦保海疆”、“喜聯慶佳節”、“珠燈放光輝”、“大鬧天宮”、“雪花蓋頂”等奇景不斷展現。緊接著,火龍上場,20多名壯漢手擎火龍,在繡球的引逗下繞場舞動表演,“龍眼”閃閃發光,“龍身”兩邊“火纜”揮舞,“金鯉”、“龍蝦”、“鼇魚”競相爭遊,一派熱鬧場麵。火龍繞場三周後,向觀禮台致禮,由村裏德高望重的長者“點龍”(點燃火龍)。霎時,“龍口”吐出串串金珠,“龍身”發出五彩繽紛的火花,赤膊的擎龍漢勇往直前,舞蹈動作古樸典雅、粗獷雄渾,邊舞邊發射出各類煙花、火箭。一時間,嘯聲大作,萬箭齊發,流星漫天,火龍表演達到了高潮,極具震撼力(如圖)。
火龍
“埔寨火龍”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慶典活動。1998年,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埔寨鎮“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0年,埔寨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 “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殊榮。2008年6月,“埔寨火龍”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李玉嬌 整理)
燃燒的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