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義》㉚“愛民清官仲振履”
發布時間:2021-05-13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2587   字號:

人物小詞典

仲振履(1759—1822),江蘇泰州人,字臨候,號雲江,又號柘庵,別號群玉山木石老。清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次年授廣東恩平知縣,嘉慶十六年(1811)任興寧知縣,嘉慶二十一年(1816)遷任廣東東莞知縣,後調南澳同知。道光元年(1821)以疾病告歸,卒於家。其詩、書、畫、曲皆精,著作眾多,著有《作吏九規》《秀才秘龠》《虎門攬勝》《咬得菜根堂詩文稿》《家塾邇言》《棄餘稿》《羊城候補曲》《雙鴛祠傳奇》《冰綃帕傳奇》等。

從現有材料來看,曆史上所有曾在梅州地區任職的寓宦中,仲振履是難得的一位愛民如子、清廉自持的好官員。他於嘉慶十六年(1811)開始,在興寧任知縣前後有六年時間。六年中,針對當時興寧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他以俚曲的形式,向興寧百姓宣導勸誡,並最終合成為《十誡詩》。從這俚曲及其他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仲振履的愛民清官本色。

愛民如子

仲振履的清官本色,首先表現在對百姓的關心愛護上。

例如,在他任職興寧期間,由於米商的逐利行為,曾經導致興寧“頻年米價苦騰貴”的局麵,麵對“鄰邑不荒我獨欠”以及“窮民枵腹難圖存”的現狀,仲振履憂心如焚。於是,他作俚曲《葵向日》要求米商看在大家都是齊昌(興寧)耕鑿民的份上,對貧寒百姓要有同理心(“在爾雖若分爾我,總是齊昌耕鑿民”),要像“葵向日”一樣心向本土,首先保證本土百姓的生存需要(“葵向日,庇本根”)。《葵向日》是《十誡詩》的第八首,題注為“戒販糶也”,是仲振履對當時哄抬米價的商人的勸誡,在詩的最後,他對米商們說:

不然長官腹甚小,圖片 粥豈至無饔飧。爾予祝,置勿論,爾予誼,亦弗聞。但願家家含飴鼓腹樂豐稔,訟獄不興民氣淳。

以上文字用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大概意思是:本長官物質要求有限,怎麼樣也不至於吃不上一口稀飯。所以,你們不用跟我說好話,不用跟我攀交情。我隻希望家家都能吃飽,社會安定,民風淳樸。這些文字,可謂義正詞嚴,赤子之心溢於言表。

再如,當時興寧社會的風水迷信之風橫行,人們“往往因爭一穴之地,小則廢時失業累月經年,大則釀成命案家破人亡。事變已成,猶不知悔。於是,貧者借墳以索詐,富者貪穴以冒侵。愚懦者誤聽術士而產蕩家傾,狡黠者串同訟師而架詞捏控”。而人們一旦以爭墳糾紛告官,“必控以滅骸,謂其父母之骸骨為人所滅,是罪大惡極,子孫所不共戴天者”,表現出對父母骸骨的極端重視。但另一方麵,又盛行毀棺剔骨二次葬的陋俗,即“為子孫者毀其父母之棺,剔其父母之肉,顛倒其父母之骨,而反安之若素”。

麵對這種社會陋俗以及因此引起的社會動蕩,仲振履先後作《戒爭墳洗骸文》及俚曲《六神符》(《十誡詩》之七),一方麵以說理的方式勸說群眾破除風水迷信及二次葬的陋俗,另一方麵則對那些用風水迷信思想煽惑百姓尋仇釀禍的奸猾之徒發出警告 :“至自今後爾惑人,予不爾宥置爾法。”仲振履這種對於移風易俗的努力,可謂苦口婆心,從中亦可體會其悲憫百姓的苦心。

青年聚黨橫行抗官府,擄人資財子女,他作《拜五祖》勸誡他們“及早回生路”;女子嫌夫貧而與他人出走,他作《枝上花》勸誡他們“不如安分守貧賤,生兒長女光門閭”;標會賭博盛行,他作《銷金窟》勸誡人們不要“曠時廢業鶩若狂,產蕩家傾不知怨”……這些都反映了仲振履作為一個地方官對當地百姓的愛護。

從仲振履留下來的文字看,他確實與當時的封建士大夫有所不同。他的《十誡詩》以俚曲的形式寫成。他的《羊城候補曲》是散曲作品。他的《雙鴛祠傳奇》與《冰綃帕傳奇》是戲劇,其中,《冰綃帕傳奇》以同僚汪雲的故事改編,他還請廣州的職業戲班綺春班上演此劇。而前述的這些藝術形式都是封建士大夫所鄙夷而老百姓喜歡的。仲振履一生為官,卻能致力於封建士大夫所鄙視的藝術形式的創作,並付諸演出,確屬難能可貴,這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他與普通百姓的情感距離是相近的。

清廉自持

49.webp.jpg

仲振履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考中進士後並沒有授實缺。按清製,沒有補授實缺的官員在吏部候選後,吏部再彙列呈請分發的官員名單,根據職位、資格、班次,每月抽簽一次,分發到某一部或某一省,聽候委用。所以,仲振履任知縣前,有過一段在廣州聽候補缺委用的時間。

候補生活的無聊和痛苦,候補期間的生計困難,候補者在衙門內外的人生百態,憲台出場時的驕橫架勢與威風,隨行的胥吏差役歧視候補官的狐假虎威,等等,他有著特別深刻的感受。為此,他以散曲的形式將此段經曆記錄了下來,形成他的散曲作品——《羊城候補曲》。這組套曲以遊戲之筆墨,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和生動的細節描寫,抒發深沉的人生感慨與官場體驗,刻畫了一個困窘的候補官員形象,把種種官場醜態表現得活靈活現。

正是由於羊城候補期間特殊的官場體驗,他特別重視嚴肅官箴。為官期間,他寫有《作吏九規》,還重新刊刻《洗冤錄集證》六卷(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係統的司法公案檢驗著作,由宋代宋慈撰,清代王又槐增輯,內附有《作吏要言》及《辦案要略》)。同時,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咬得菜根堂”。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仲振履有做一個像包拯、海瑞一樣的清官的自我期許。

最能表現其清廉自持追求的是其詩《玉壺冰》。《玉壺冰》是其《十誡詩》之最後一首,題注為“長官自誡也”。如果說《十誡詩》的前九首是仲振履針對當時興寧社會存在的問題向不同階層的興寧百姓提出的勸誡,那麼《玉壺冰》便是他對興寧百姓的莊嚴承諾。《玉壺冰》詩曰:

玉壺冰,未絲弦,直哉惟清古有言。後人依附作箴戒,第一功名不愛錢。朝廷廉俸本寬裕,我亦簞瓢恒晏然。徒守清操未變俗,聲聞過情滋愧焉。大吏優容已逾格,爾民愛戴尤纏綿。盜未盡除訟未息,日坐堂皇徒素餐。長官今與爾眾約,慎守厥誡無遺愆。家無溺女完骨肉,野不焚殤全性天。田閑暇日宣聖諭,堂上示法懸蒲鞭。歲時伏臘一盅酒,官民同樂太平年。

此詩傳達了三層內容:

其一,向興寧百姓宣告自己的官箴,那就是做清官。不貪贓枉法,隻接受朝廷廉俸,過清貧生活(“後人依附作箴戒,第一功名不愛錢。朝廷廉俸本寬裕,我亦簞瓢恒晏然”)。

其二,對自我政績的評價。認為自己隻是做到了清廉自持,但對社會風俗並未帶來多大改變(“徒守清操未變俗”),社會上仍然“盜未盡除訟未息”,因此覺得對不起興寧百姓(“日坐堂皇徒素餐”),對百姓給予他的過情的讚譽愛戴感到慚愧(“聲聞過情滋愧焉。大吏優容已逾格,爾民愛戴尤纏綿”)。

其三,與百姓的彼此約定:百姓要禁絕溺女嬰及爭墳毀骸的現象,長官則施政不擾民,隻在農閑之時宣達聖諭政令和執行刑罰(“田閑暇日宣聖諭,堂上示法懸蒲鞭”)。到歲時伏臘,長官與百姓一起參加祭祀,官民同樂。

作為封建官吏,仲振履主動向民眾立誓,接受民眾監督,其清廉自持的操守,讓人感佩。他將要向興寧百姓說的話題作《玉壺冰》,意味深長。其中的字字句句真可謂他向百姓捧出的一片玉壺冰心。

事實上,仲振履不但清廉自持,而且還經常捐出自己的俸祿來支持地方公益事業。例如,他曾個人捐出重資,全麵修複興寧城牆,造福了一方百姓。另外,他重修韓蘇書院,並改名墨池書院,作為生童肄業之所,捐銀圓五百圓,為修脯膏火之費。總之,仲振履在興寧知縣任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其對興寧百姓所做出的做一名清官的承諾。

約束部屬

仲振履在廣州聽候補缺委用期間,不但深刻感受了憲台的驕橫,更體會到了其隨從的胥吏差役仗勢欺人,歧視候補官的狐假虎威。他在《羊城候補曲》中描述:

【攪箏琶】俺已向邊旁靠,奈從者勢偏豪。爭路走雙手交推,那大駕已拋人在後腦。俺隻得背著臉,扭著腰,暗裏推敲。休惱,沒個威權敢自驕?你是個閑曹!

【沉醉東風】停一會手版紛紛俱下了,值堂吏肚挺聲高,說現任官入內堂,候補官請回轎, 看他形景心如搗。奈一個番錢不在腰。也隻得強從容少安毋躁。

【滴滴金】說朔望逢期,黎明行禮,要站班各廟,一見心慌了。算蠟燭難賒,點心又欠,如何能早!待不去嗬,又愁他上憲著惱。

【折桂令】聽譙樓五鼓初交,黑地倉皇,覓套尋袍。急喚茶湯,無人來舀,叫跟班還故意伸腰。寧耐他噥噥絮叨:一個說米少難熬,一個說鞋破難跑。才急得滿肚鏖糟,又氣得滿腹咆哮。

麵對胥吏差役的狐假虎威 ,仲振履隻能按下內心的氣憤不滿 ,自我解嘲於“閑曹”的身份 ,看似輕鬆和曠達,實則鬱悶與悲苦。他深刻地認識到,胥吏差役雖然地位卑下,但對官場風氣的影響極大,所以,他在興寧知縣任內,非常注意對衙門中胥吏的約束。《十誡詩》第九首《孽鏡台》便是他對部屬提出的勸誡。

孽鏡台,在何處?不在神祠在衙署。自身不見見前人,但想前人身可悟。某胥豪猾勢逼人,某吏舞文家致富。轉瞬身罹法網中,三尺爰書五刑具。子孫消滅為乞丐,室廬賣與鄰人住。亦有猾吏猖獗後,天心竟似相饒恕。哪知愈昌報愈慘,城旦沙門苦流戍。願爾念此竦爾心,清夜常常手自捫。古來翟公亦爾輩,榮哉駟馬興其門。

仲振履嚴肅警告部屬,在他的衙署內,有照耀其本身麵目,透視其一生罪孽的孽鏡台存在,他們所做之事若有任何不端,將絲毫不能隱藏。要求他們勿心存僥幸,做事要無愧於心。

封建官吏能做到清廉自持者已屬不易,既清廉自持,又注意約束部屬者,則更不多見。從仲振履身上,我們看到了古代難得的清官風範。

得益於其勤政愛民、清廉自持的清官本色,在仲振履主政期間,興寧縣政能做到上下齊心,“政令嚴明,整齊劃一”“興利除害,摘伏詰奸,如燭照數”。因此,他也為興寧人民留下了輝煌的政績。據清鹹豐年間知縣張鶴齡續編的《興寧縣誌》記載,仲振履任內政績除了修城垣、編邑乘、禁賭博、除盜賊這幾項外,較突出的還有:

(1)振興文教。仲振履尤留心文教,作養人才,他重修了韓蘇書院,並改名為墨池書院,作為生童肄業之所,捐銀圓五百圓,為修脯膏火之費,並作《重修墨池書院記》。又改水口司公館為養正書院,翌年改名文峰書院。還重修羅探花祠,並以祠設探花書院。同時,他還添設養正書院,撥鹽引陋規數百金以為膏脯費。在他的努力下,興寧一時文風蔚然稱盛。

(2)振興鹽運。明初以來,廣東潮汕一帶的食鹽源源不斷地沿著水路運往興寧,然後再由腳夫肩挑到江西。鹽船到達興寧城外的南濟橋和西河橋一帶便停泊下來,到處分散露天堆放,等待轉運。當時的鹽商們既愁風雨,又怕盜賊,曾先後多次向興寧主政官員要求增設鹽業交易所,可該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仲振履任興寧縣令後,看到興寧商業的繁榮和稅收的穩定還得依附於食鹽的集散。他借鑒家鄉泰州唐代以來的淮南鹽運管理方式,將各個分散的鹽場集中到現鹽鋪街一帶進行交易,並親自題寫了“鹽鋪街”三個大字懸掛街口。從此,“鹽鋪街”成了興寧地區食鹽停放和交易的場所。同時,他還禁水車 (私人建水車築壩提水,有礙泄洪),疏河道,使鹽船通道更為順暢。這些措施既方便了鹽運,又促進了地方商業的繁榮。

梅州興寧當年有仲振履這樣一位清官,是當時興寧百姓的幸運。所以,在他離開興寧調任東莞之時,興寧百姓“歌思不置”焉。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