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義》㉒“孤忠殉國林丹九”
發布時間:2021-05-13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2472   字號:

人物小詞典

林丹九(1590—1647),又名際亨,字一桂,明末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長潭鎮白馬村)人。少貧而刻苦攻書,授徒自給,三十歲始補博士弟子。1645年,當時清兵已經占領半壁江山,明朝瀕臨滅亡。南明隆武帝登基福州,開科取士,林丹九奉母命參加考試中舉;次年,清兵入粵,林丹九與大部分鎮平百姓一樣,在長潭山區倚險設寨,據守抗清,他多次反駁清廷地方大員的招降書,拒絕剃發臣清,以複興明室自矢。1647年,林丹九見母親去世,抗清複國形勢無望,遂留下絕命詩,在長潭一線天石崖跳崖殉國。

“崖壁斑斑碧血痕,先生當日此成仁。三閩四廣支離局,一息千秋草莽臣。亂世科名娛老母,荒山須發表完人。扁舟欲訪悲歌處,冷月空潭瀉古春。”這是清末抗日保台詩人丘逢甲的詩作《景忠祠吊故明孝廉林丹九先生一桂》,是他1895年在台灣抗日失敗內渡回到祖籍地鎮平時,來到長潭附近的景忠祠吊唁緬懷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先賢——林丹九時的內心感受。

一位已經去世兩百多年的先賢,為何能在英豪丘逢甲的胸中引起共鳴?時光倒流回明末清初,那是改朝換代和民族抗爭的年代,清興明亡,眾多的漢族知識分子麵臨著何去何從的人生選擇。而在廣東的鎮平縣(今蕉嶺縣),林丹九作為一位並未領過朝廷俸祿的失意士子,卻用自己的生命捍衛尊嚴,踐行忠於自己心目中的家國信念。

1. 樂道安貧的書生

林丹九的家鄉位於蕉嶺縣長潭鎮白馬村,“幼有夙慧,弱冠即有文名,但厄於數奇”,也就是說,林丹九自幼聰明,二十多歲寫文章的能力就被世人認可。不過他並沒有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在科舉仕途上屢屢遭受挫折,直到四十歲才成為廩生,五十五歲才考中舉人,這份舉人的功名還是在岌岌可危的南明政權裏考取的。圖片

作為一位布衣讀書人,林丹九過的是“褐衣藿食”的生活,身穿粗布衣,日常吃的是粗糧和蔬菜,但他覺得很坦然,因而安之若素。他主要依靠教書獲取維持生活的費用,直到三十歲考中秀才,前來就讀的學生才漸漸增多,因此收入略有改善。盡管自己生活不寬裕,但在安排去世父親的葬禮上,還是獨力承擔費用,沒有讓兩位境況同樣困窘的弟弟來分攤。有時為了照顧窮困的弟弟一家,林丹九搞得自己家裏的生活也很緊張,出現“妻子常餒寒”。

35.jpg

林丹九對安貧樂道生活的理解,可以從他的傳世作品《戀貧賦》中看出一二。《戀貧賦》一文設置了挹皇主人和屢空先生兩位主角,挹皇代表富有,屢空代表清貧,通過他們的對話,展示了兩種人生處境。其中,屢空先生的回答,反映了林丹九的生活狀態和豁達的處世觀:“今而知富不可求,貧斯足戀也,一枝之巔,巢父可棲,一壺之內,壺公可居。爾乃窟室徘徊,衡泌棲遲,簷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鳥多暇聞,花隨四時,一日杯飯,十歲疋衣,金菊養性,玉梅吐詩,家常淡淡,心自怡怡。”也就是說,林丹九其實並不排斥財富和富有,而是在富貴不可求,或者不能達取的情況下,對清貧生活的坦然接受,這種追求是建立在健康心態基礎上的,轉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富足。所以他的“戀貧”,並不是推崇越窮越好,而是建立在對“道”的追求的崇高境界上。

2. 抗清拒降展氣節

1644年3月,大明王朝中央政府在農民起義軍的進攻下轟然崩塌,崛起東北的清軍乘機經山海關進入中原,清政權旋即定鼎北京。隨後清軍南下勢如破竹,但在兩廣、福建沿海和西南地區遭到忠於明朝軍民的誓死抵抗。在清貧中堅守的林丹九麵臨人生的另一種考驗,是擊節抗命忠於故國,致力恢複山河,還是屈身降順,做飛黃騰達的新朝之臣?圖片

林丹九雖然是隆武朝的舉人,他其實並沒有出仕一天,也就是說從未獲得明廷的任何官爵和領取俸祿,但是他依然恪守了一位讀書人忠節的本色。當時鎮平縣一帶不願降清的百姓退往長潭山區,依托險峻的地勢結寨自守,林丹九也加入了這一抗清洪流。領軍進兵粵東的清軍潮州總兵許有信,知道林丹九在當地素有聲望,曾三次親筆致信林丹九,勸他出山為新王朝服務,但是都被林丹九拒絕。許有信的招降書已不複見,但林丹九的拒降回信內容卻保留了下來,其擊節抗命的正氣在字裏行間流傳下來。林丹九信中用詞雖然委婉,語氣卻甚是堅決:① 他批評南下清軍違背仁義的原則,縱兵逞凶,導致鎮平縣城不少民居被戰火波及,“不留束茅,不存片瓦”,甚至有剃發降順的百姓也被殺害,令人失望。② 南明王朝雖然屢起屢躓,但“紹武”政權繼起,明朝正統依然一線尚存,“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自己怎能在朝廷未亡之時而背叛它?③ 對明朝複國依然充滿信心,自己不忍效奴顏婢膝之輩,頓爾舍舊圖新也。“如謂鎮平為朝廷疆土,則今日之朝廷,已非昔日朝廷,又安知今日之疆土,不返為昔日之疆土耶?”他認為山河隻是暫時更易最終仍將恢複舊觀。

36.webp.jpg

林丹九與當時清廷任命的鎮平縣縣令吳之璣、黃夢麟也有書信往來。林丹九對於清廷要求中原百姓剃發更換華服的行為,表現出深深的厭惡。他指出,即使明朝真的歸於滅亡,長久以往風俗或將隨著歲月轉移改變,但他這一代人的文化心理也應該得到尊重,強烈反對清廷粗暴強迫的剃發令。對於一些人如李翰林、楊臬憲、湯戎部歸順的傳聞,林丹九認為這是“無氣無節者所甘心,若心中有氣節者言之,必撫然增悲矣!”

隨著局勢的推移,在林丹九眼中,明王朝墜落的大勢已經不可挽回,他的心態趨向隱居山林,想做一個遺民。他在回複吳之璣的信中表示:“想昔楚漢,中原逐鹿,煙塵不入商山,亨(即林丹九)竊願以長潭一片石聊當商山遺址爾。”他在答複黃夢麟的信中提到:“若天命已定,亨即草野孤墳,不忘舊主,亦將自蹈東海而沒耳!”可見以身殉國的念頭,其時已經產生。

3. 跳崖殉國的壯烈

1647年,粵東北地區的抗清活動依然如火如荼進行。這年,林丹九的母親去世,一直在“忠”與“孝”旋渦中掙紮的他在妥善處理完母親的喪事後,做出決絕的舉動,在長潭一線天附近的石崖留下絕命詩,然後跳崖結束了自己的悲壯人生。

林丹九的絕命詩寫道:“負崖倚險聚蒼生,心與寒潭一樣清。任是史官編不到,山靈知道此孤貞。”這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殉道。林丹九在去世時,穿著明朝的衣冠服飾,哀歎道:“大廈之傾,非一木可支,國亡母歿,可以死矣!”他又對環跪四邊神情哀傷的家族後輩說:“你輩為新朝良民,吾乃前朝節士,各為其主,何泣為?”更印證了他墜崖殉道的心態。在他的眼中,明朝的滅亡不單是亡國的問題,而且是同時代思想家顧炎武所形容的一種文化道統斷絕式的“亡天下”。所以他認為,他的後裔可以在新的王朝統治下展開新的生活,而他作為前明的士人,必須為這個淪亡付出生命的代價。

林丹九殉國後,該處長潭一線天石崖成為有氣節的士人膜拜的地標。由於清朝前期還需要強化自身的統治,並沒有設立相關的紀念建築,留下的隻是眾多文化人士的詠哦。到了清道光年間,鎮平縣的著名詩人、教育家黃釗(黃香鐵)等人,發起在長潭一線天附近修建景忠祠,紀念這位一身正氣、為節氣殉道的孤忠先賢,英雄的魂魄終於有了寄托之地。鬥轉星移,抗日戰爭時期,蕉嶺縣的一位將軍謝晉元在上海率部奮勇抵抗倭寇,在轉移到租界解除武裝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民族骨氣,不願投降日寇和汪偽政權,最後被叛徒殺害。蕉嶺人民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也將他的神位奉祀入景忠祠,與林丹九相伴。或者可以說,正是有了林丹九的舍生取義,才有後來謝晉元等梅州孤膽英雄在抗日戰場上的慷慨悲歌。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