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詞典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人,寶祐四年(1256)狀元及第,曆任寧海軍節度判官、江南西路提刑、尚書左司郎官、贛州知州等,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南宋末年愛國詩人,民族英雄。
德祐元年(1275),元兵逼近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文天祥捐出全部家產,招募義兵三萬多人起兵勤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出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元軍扣留,解往元京大都(今北京),途中脫險,曆盡艱辛,輾轉福建、江西、廣東,與張世傑、陸秀夫等一道繼續堅持抗元。但終因寡不敵眾,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在五嶺坡(今廣東海豐北)兵敗被俘,旋被押往大都獄中。在獄中,文天祥曆經種種嚴酷考驗而終不變節,元人為之“相顧動色,稱為丈夫”。元至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被處死。臨刑時,其神色自若,向南跪拜,從容就義,年僅四十七歲。
文天祥是梅州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從明代開始,梅州人民就將文天祥入祀七賢書院,以供人們祭拜。嘉應州城原有淩風樓,今梅州城區有淩風路,興寧有“朝天圍”,這些都是因為紀念文天祥而得名。
宋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率領勤王之師抵達梅州,在梅州組織義兵抗元,梅州人民“男執幹戈,女貫甲裳,舉旗起義,傾邑勤王”,使文天祥的抗元之師“勢至梅州而大振”。大量的梅州客家先民在這過程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梅口鎮(今鬆口)卓姓,全族八百餘人,竟隨至崖門,至帝昺沉海,仍無一降元者”,以至“兵敗後隻存卓滿一人”。可見,文天祥對於梅州人所具有的影響力。梅州人敬仰文天祥,是因為他具有受人尊敬的浩然正氣 。
1. 麵對國家的赤膽忠誠
在文天祥出生的前兩年,蒙古滅金後鋒芒轉向南宋,發動了長達四十年的戰爭。國家民族的危機,使文天祥從小就有了救國的抱負。一次他在縣裏一處祠廟中見到廬陵名人歐陽修、胡銓等人的遺像,聽說他們的愛國事跡,便仰慕地說:“我將來的名字若不與他們並列,就不是大丈夫。”
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對策集英殿時,看到宋理宗在位日久,朝政逐漸懈怠,便向皇帝作了長達萬餘言之進言,希望朝廷自強不息,富民強國。考官王應麟評價諫言是“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
德祐元年(1275),元兵繼續進攻南宋,逼近京城臨安,宋恭帝下詔要各地起兵勤王。在贛州任知州的文天祥捐出全部家產,招募義兵三萬多人。他的朋友憂慮地勸阻說:“如今元兵三路大軍進攻,其勢洶洶,你以萬名烏合之眾抗擊,與趕著群羊去同猛虎拚鬥有什麼不同?”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這樣,但今國家有難,竟然無人奮起解救,我最痛恨這樣的事。所以我自不量力,願以身殉國,激起天下忠臣義士抗元救國。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這樣國家還是可以保全的。”文天祥率領這支部隊開赴前線,保衛臨安,並上書皇帝提出建立四鎮以分散敵兵,解除臨安之危的主張。德祐二年(1276),元軍兵臨臨安,宋廷亂成一團,宰相陳宜中出逃。文天祥出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元軍扣留,解往元京大都(今北京),途中文天祥機智脫險,曆盡艱辛,輾轉福建、江西、廣東,與張世傑、陸秀夫等一道繼續堅持抗元。但終因寡不敵眾,在五嶺坡(今廣東海豐北)兵敗被俘。
文天祥的勤王抗元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他那種在國家民族麵臨危機時,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自我犧牲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後人。
2. 麵對佞臣的剛正不阿
在政治腐敗的南宋朝廷中,文天祥是一位不畏權貴、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官吏。所以,其對國家的赤膽忠誠的另一表現形式是麵對佞臣的剛正不阿。
開慶元年(1259),元軍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甚為恐懼,勸理宗遷都,朝廷上下無人敢反對。當時文天祥是寧海節度判官,其聽聞此事後,上書皇帝,堅決反對這種逃跑主義的主張,請斬董宋臣,以安人心,一致抗元,並提出禦敵之策。但由於宋理宗寵信董宋臣,對其奏疏置於一旁不理,文天祥因此抱憾。
隨後,又有賈似道陷害忠良之事件。當時賈似道位居相位,權高勢重,連皇帝都懼其三分。其陷害忠良,欺騙皇帝,並托病辭官,要挾宋度宗,度宗哭哭啼啼,要文天祥起草挽留賈似道的文誥。文天祥卻秉筆直書,義正詞嚴地譴責賈似道之過失。賈大為惱火,指使心腹彈劾文天祥。
文天祥在《正氣歌》裏,把齊太史之簡和晉董狐之筆作為充塞於天地之間之至剛的浩然正氣表現之一,可見其不為權勢所動搖,不為淫威所屈服的直書精神的推崇。所以,他屢次上疏針砭弊政,彈勸奸佞小人,充分表現了為人耿直,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的可貴品質。
3. 麵對外敵的大義凜然
文天祥對國家的赤膽忠誠的又一表現形式,則是麵對外敵的大義凜然。
德祐二年(1276)元軍逼近臨安時,文天祥作為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麵對外敵,文天祥痛斥元軍元帥伯顏無理進犯,要他們先撤兵後議和,伯顏扣留了文天祥,想迫使其投降。與此同時,南宋王朝把持朝政的謝太後已遣散勤王軍,委派使臣正式請降。伯顏見文天祥毫無投降之意,強行將他解往元京大都,與請降使臣一起北上。途中文天祥機智脫險,然後南下一直堅持抗元。
文天祥駐軍梅州,一麵以將最有力的宗族組成的義軍分別部署在東北部蕉嶺、武平間(含文福、廣福)和正北麵梅、平間(今城北梅西一帶),加強梅州之防衛;一麵“遣將詣興(寧)”,“迎其(蔡蒙吉)柩返梅州葬之”。為表蔡蒙吉的堅貞,文天祥請賜以其“鄉賢”稱號,迎蔡蒙吉神主入梅州學宮至聖先師廟,並賜聖旨金牌,諡曰“忠節”。據說,文天祥還在蔡蒙吉故居內,親書“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以彰其德。再在其門首豎立“三代進士德澤坊”及“童魁坊”以表其家學淵源。
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文天祥率軍出海豐縣。三月,屯兵麗江湧,命其弟璧璋攻打並收複了惠州。由於長途跋涉,天氣酷熱,長女、六女病死於河源行軍途中。九月,元軍以張弘範為都元帥,分兵水陸進襲宋軍:一路“自明秀下海”,一路“以步騎自泉漳入潮”。文天祥於是於十二月十五日“移屯趨海洲,入南嶺”,二十日午,文天祥方飯客五坡嶺,步騎奄至,他估計自己不能脫身,即取懷中腦子(龍腦香)服之。部眾擁文天祥上馬,天祥急索水飲,冀速得死已,乃暴下,竟不死。
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後,元將張弘範逼迫其寫信招降另一抗元領袖張世傑,他嚴詞拒絕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在元兵押他由海道至崖山,經過珠江口外零丁洋(外伶仃洋)時,文天祥想起國家山河破碎,自身抗戰的失利和坎坷的身世,觸景生情,百感交集,揮筆寫下了《過零丁洋》以明誌,最後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為千百餘年來激勵人們為正義而獻身的名言。
崖山被元軍攻破後,元軍大宴眾兵將,張弘範又對文天祥說:“現在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盡了,你若能改變主意為元廷效勞,仍然可做宰相。”文天祥悲憤而泣,說:“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張弘範無奈,隻得遣兵將把他送往大都發落。
在大都監獄中,元朝統治者費盡心機,軟硬兼施,企圖收買文天祥,先後二次派人前往勸降。第一次是以降元的南宋左丞相留夢炎現身說法來勸降,被文天祥嚴厲痛斥。第二次元朝統治者則想利用舊的君臣關係來降服文天祥,派出八歲的趙㬎(即宋恭帝,降元後被削去帝號)。文天祥見趙㬎到來,跪於地,痛哭流涕地曰:“聖駕請回。”趙㬎見狀,無話可說,隻好怏怏而去。後來,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在大殿上文天祥正氣凜然,請求速死。忽必烈許以宰相或樞密使的高官,都被文天祥拒絕,他的最後回答是:願一死報國。
文天祥曆經種種嚴酷考驗而終不變節,就連元人也為之“相顧動色,稱為丈夫”。元至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被處死。臨刑時,其神色自若,向南跪拜,從容就義。
(方飯亭文天祥雕像)
文天祥用自己的言行實踐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他那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成為我國曆史上高風亮節的楷模。這種氣節在他的《正氣歌》中稱之為“正氣”,雖然其中留有封建時代的印記,但它仍然是中華民族氣節的一個組成部分。明萬曆年間潮州知府郭子章為紀念文天祥而在程鄉老南門樓上建淩風樓(因文天祥率兵抗擊元朝時曾到過興寧、蕉嶺、梅縣等地,故嘉應州人非常仰慕、敬重他),並寫有《程鄉淩風樓記》:“子章讀文信國公集,宋氏之季,公提勤王師,出入江閩,往來梅州,後係燕獄,追往憶故,至集杜句‘樓閣淩風迥,孤城隱霧深。萬事隨轉燭,秋光近青岑’,嗟乎!公於梅何拳拳也。”他便取杜甫詩句中的“淩風”二字命名為“淩風樓”。民國時期,梅縣縣長彭精一拆城牆城樓,梅城大建商鋪,辟馬路,修建了由南門沿江而下的淩風路。在梅州,除了紀念文天祥的淩風樓、淩風路、朝天圍外,還有曆史上的雙忠祠、七賢祠,以及傳說中的丞相卦竹等傳說,都曾流轉著他舍生取義的忠義英氣,是中華民族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