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義》⑫“忠孝廉節蔡蒙吉”
發布時間:2021-05-12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5056   字號:

人物小詞典

19.webp.jpg

蔡蒙吉(1245—1276),字梅庵,廣東梅州程鄉(今梅縣區鬆源鎮)人。他出身書香名門,祖父蔡若霖、父親蔡定夫,都是南宋進士。蔡蒙吉少極穎悟,有“神童”之譽,十二歲應童子科考試,考選為進士,授迪功郎,後授從政郎、韶州司戶兼司法。德祐元年(1275),南宋朝廷下詔四方勤王,蔡蒙吉被梅州知州湯執中任命為梅州簽書事、義兵總督,組織義兵抗元。兵敗被俘後,堅貞不屈,被殺害於興寧。其在明嘉靖《廣東通誌》中被譽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晩宋時期,麵對蒙(元)入侵、國家淪亡之艱難時局,一大批士人或空談,或逃亡,或投降。與此相反,也有不少如文天祥、陸秀夫等“大忠極烈,超前絕後”之士,秉持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勇於擔當,奮不顧身,相繼為國殉難,他們是踐行儒家核心理念“忠孝廉節”的士人形象代表。而蔡蒙吉便是其中之典型。

1. 諄諄庭訓,理學是瞻

南宋之時,伴隨著理學傳播,加之傳統儒學倫理道德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念,講求名節逐漸地成為社會風氣。名流節士們勇於擔當,奮不顧身,欲挽大廈於將傾的浴血奮鬥及其英雄氣概,促成了忠義之風的形成。由於理學的熏陶,“江左諸賢持節秉義,九死不衰,一時交遊氣誼皆班班可紀”。時人鄭思肖曾說:“今天下崩裂,忠臣義士死於國者,極慷慨激烈,何啻百數,曾謂漢唐末年有是夫!”

蔡蒙吉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若霖,嘉定四年(1211)進士,為欽州推官;父親定夫,淳祐四年(1244)進士,授清海軍節度通判。蒙吉八九歲就能背誦五經,“教授鄭景仁、知州賈全召試,奇之”,這除了蔡蒙吉本身生性聰穎外,還與家中的理學熏陶有很大關係。《蔡氏族譜》記載,自福粵公鬆源開基以來,曆代不乏服膺理學之士,蔡蒙吉祖父若霖公弱冠便前往漳州,拜朱熹門人“北溪先生”陳淳為師,得“濂洛關閩”之真傳。而在若霖公中進士之後,又派蔡蒙吉之父蔡定夫拜“九峰夫子”蔡沉為師。“九峰夫子”蔡沉,師自其父蔡元定(西山先生)和朱熹,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若此記錄屬實,則蔡蒙吉可謂是朱熹的三傳弟子(蔡沉為朱熹弟子,蔡蒙吉之父蔡定夫為蔡沉弟子,因此蔡蒙吉為三傳弟子)。作者署名陸秀夫的《若霖公傳》中更是詳細地提到了此事,文中提到若霖公對定夫公的庭訓時,這樣寫道:“每述庭訓雲,孔孟道脈惟二程為正……複與其仲嗣沉(即蔡沉),後先師及文公,益有所折衷,近聞沉老且健,然予已晚矣,汝其往毋以千裏妨其業,毋以行長略其禮。汝其畏敬之,以竟其業,身體之而力行,是亦足矣。”

當然,對蔡蒙吉影響最大的便是他的父親。《蔡氏大宗族譜》中記載了定夫公對蒙吉公庭訓,其雲:“忠孝廉節,國家至寶,爾等不可不察。”從以上敘述不難看出,蔡蒙吉從小便受到家中的諄諄庭訓,以及濃厚的理學氛圍熏陶,這對其後來成為忠臣節士,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

2. 求學安國,《春秋》大義

 除了家中濃厚的理學氛圍外,蔡蒙吉的成才還離不開當時的理學名師鄉進士侯安國的教導。侯安國是福建寧化的鄉進士,宋淳祐年間來梅,任梅州教授。當時梅州經學未開,侯安國便以《春秋》授課,培育士子。並且通過免入學者徭役,激勵梅人苦讀,開經學講授之風,梅州因此而文風日盛。蔡蒙吉是幸運的,因為早在蔡蒙吉祖父若霖公中進士之後,便已經從鬆源搬到了梅城曾井之側建立宦宇,他因此能就近求學於侯安國。

我們追溯侯安國的學問來源,亦可以知道其同樣出自理學世家。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譜》記載,他被認為是宋代理學名家侯仲良(字師聖)八世孫。另外從其教授《春秋》且諱安國來看,我們也可推測,其與福建另一位春秋學大師胡安國或有師承上的聯係。

胡安國字康侯,學者稱“武夷先生”,南宋建寧崇安(今屬福建)人。其治學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謝良佐、楊時、遊酢,在理學發展史上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他是南宋時期的著名經學家和湖湘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其主張抗金,收複失地。為人處事,以聖人為楷模,重操守、講忠信,性格耿直,不趨炎附勢,不阿諛奉承權貴。特別強調忠、孝等封建綱常,其行尤篤。畢生潛究《春秋》,謂“《六籍》惟此書出於先聖之手”,天下事物無不備於此,“為傳心要典”。用時二十餘年,撰成《春秋傳》。書成以後,除深為當世所重外,亦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宋儒的諸多春秋學著作中,此書地位最為顯赫,影響了幾百年的春秋學研究。

胡安國將其經世致用、華夷之辨、尊王攘夷的思想貫穿於《春秋傳》的始終,奠定了將心性之學與經世致用相結合的學風,端正了學人的誌向品格和人生價值方向,其門下學人踐行實學思想和實幹作風,關注現實,忠君報國,濟世救民。我們可以看到,南宋朝廷麵臨覆滅的危急關頭,胡安國的門人弟子中如蔡蒙吉者亦不少,他們紛紛投筆從戎,在激烈的戰鬥中為國捐軀。在長沙保衛戰中,僅嶽麓書院諸生就“十亡其九”,不計其數。這從一個側麵佐證,蔡蒙吉之所以忠義報國,慷慨赴死,是因為侯安國的教導,更可遠溯根源至胡安國思想之風。嶽麓書院諸生和蔡蒙吉等都是理學教育的產物,他們是講究氣節、為國盡忠的士人代表。蔡蒙吉所具有的信念和氣節,便是源於理學的民族文化內核。

3. 童子登科,意氣風發

蔡蒙吉小時候就很聰慧,被稱為神童,再加之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名師指點,十二歲便中了進士。其玄孫、明永樂年間舉人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實》中有詳細記載:“公生而穎異,甫能言,授五經,九歲即舉筆成文,於諸子百家莫不洞悉,知州賈全及教授鄭景仁麵試皆奇之,從鄉進士侯安國學《春秋》,了其大義,應童子試州縣都擢第一,至十二歲遂以春秋闈捷登寶祐四年(1256)丙辰科進士第,即授迪功郎。”

寶祐四年(1256),蔡蒙吉十二歲,應童子科考試,考選為進士第,授官銜迪功郎(從九品)。宋代科舉考試中的童子科,是為十五歲以下的少年而設,在這個年齡之內,能通經作詩賦者,要由州裏推薦到朝中,首先通過國子監考試(或中書省考試),再由皇帝親自麵試,最後國家給予考試合格的童子官職或賜出身,不合格的隻能“賜帛”遣送回籍。按照學者目前的有關統計,宋朝共有一百七十七位姓名可考的童子中童子科,相對於宋朝科舉取士總數的十一二萬來說,考中童子科的人還是極少的。蔡蒙吉十二歲能得此殊譽,可見他才學出眾與早慧。就目前相關記載來看,嶺南還沒有比他更小的童子科進士,說他是嶺南曆史上年紀最小的進士是當之無愧。值得注意的是,同是寶祐四年,文天祥、陸秀夫也與蔡蒙吉同登進士第。

蔡蒙吉在登童子科進士之後,便被授予了迪功郎的官銜。按照南宋的製度,一般情況下,童子科進士即使有官銜,要獲取具體的職位,還須經過吏部的銓選。銓選,則需要等其二十五歲以後才能進行,由於此時蔡蒙吉不過十二歲,因此蔡蒙吉在此期間隻能回家守選。蔡蒙吉歸鄉期間,十分注重對家鄉人才的培養。他捐獻其老家鬆源的田地(在山門寺右側),創建鬆源義學,開梅州地區設立義學的先河。

蔡蒙吉二十五歲後再次進京銓選,因為準備充分獲得了優等第一名,因此破格加三資官銜升一品,授予其從政郎官銜(從八品),以及韶州司戶兼司法的職位。關於其在韶州時的情況,其玄孫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實》中寫道:“屢有政績,韶之民從而德之。”

4. 盡忠報國,壯懷激烈

好景不長,由於皇帝昏庸,賈似道專權,南宋皇朝此時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下,南宋危如累卵。剛過新年,拉著四歲的宋恭帝垂簾聽政的謝太後,連忙下“哀痛詔”,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敵保國。此時的蔡蒙吉正在梅州家中過春節,事出緊急,被梅州知州湯執中任命為簽書事,負責統督義兵軍馬。接到任命後,蔡蒙吉便散盡家財以助兵餉,召集義兵若幹人準備勤王,然而由於梅州距離臨安太過遙遠,且路途艱辛,因此便轉而聚兵保衛梅城。

到了德祐二年(1276),元將易正大兵圍梅州,蔡蒙吉軍孤力弱,隻能且戰且守。一個多月後,元兵大舉進攻,梅州城被攻破,蔡蒙吉被俘。易正大在攻破梅州城後,移軍攻打潮州,便將蔡蒙吉關押在興寧。其部將陳一元任興寧縣令並負責看守蔡蒙吉,陳一元想用嚴刑(將其放進鍋裏煮)來威脅他,又用高官厚爵來引誘他,但是蔡蒙吉大義凜然,嚴詞痛斥叛賊:“吾家世為宋臣,唯速求一死以報宋。”又雲:“吾但知盡忠報國,寧肯從胡奴而苟生哉!”遂被惱羞成怒的陳一元殺害,此時他才不過三十二歲。蔡蒙吉被殺後暴屍三日,然而卻“顏色如生”,陳一元見狀驚懼,趕快將蔡蒙吉屍體收葬。

次年三月,文天祥率兵由福建入粵,收複梅州,在獲悉蔡蒙吉遇難詳情後,悲痛萬分。他與蔡蒙吉為同科進士,又同為抗元之士,且同是朱熹的三傳弟子,自然惺惺相惜。為表彰忠烈,文天祥棺殮其骸,奏請禦葬於梅州牛崗坪,迎其神主入梅州學宮,並奏請皇帝賜蔡蒙吉諡號承節。禦葬之時,為文致祭曰:“嗟乎蔡公,振綱扶紀,殉難捐軀!予以間關,睹公形狀而徒傷淒切,欲公話而不得一語。匹忠貫義,垂格離離。公之精神,無往不在:在天地為神祇;在山川為社稷;在郡邑為鄉賢。春秋二祭,廟食萬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永為朝廷仕者之模範,宗族後裔之儀型。”除此之外,文天祥還到蔡蒙吉鬆源祖祠內親書“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以彰其浩然之氣。

《中庸章句集注》雲“惟聖人,能知聖人”,我們也可以說“惟忠臣,能知忠臣”。文天祥駐軍梅州期間,也曾和當地梅人說:“簽書蔡公,與潮州太守馬發公,皆廣東豪傑,吾不及一見,吾之不幸也。”其對蔡蒙吉盡忠報國精神之敬佩,可見一斑。

【紀念印記】

在蔡蒙吉考上進士後,州官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在縣治南八十步為其立有德澤坊(即童魁坊),後來因修建城牆被拆毀。自蔡蒙吉壯烈犧牲之後,梅州人民不忘其孤忠,自明代以來,各種紀念蔡蒙吉的活動綿延不絕。在明朝,梅州境內的大部分為潮州府所轄,蔡蒙吉被奉祀在潮州府的鄉賢祠;而在程鄉縣(宋代梅州下轄一縣,為程鄉縣,明代撤梅州,存程鄉縣)治所中,亦將蔡蒙吉奉祀於鄉賢祠,以享春秋二祭。崇禎年間梅城下市興建有五忠祠,順治年間改為七賢書院,而後又改為九賢書院,其中皆奉祀蔡蒙吉。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七賢”或“九賢”,其中隻有兩位是梅州人,一為程旼,另一就是蔡蒙吉。民國時又建七賢亭於金山頂,後因年久失修被拆毀。2017年梅縣區政府將梅花山的“梅花亭”改建為“七賢亭”,以延續先賢之光。

明永樂年間,蔡蒙吉玄孫蔡克宏在鬆源祖祠對麵燕洋湖建神童書院(又名蒙吉書院),以揚其倡學之德作育人才。蔡蒙吉墓本來在梅城牛崗坪,蔡克宏考慮到鬆源距離梅城有三百餘裏,跋涉祭掃艱難,因此將蔡蒙吉墓遷至堯塘(今桃堯鎮)練坑。到了清康熙年間,當地武生盧某在蔡蒙吉墓旁占地修墳,縣令王吉人裁決複原,並親自為蔡蒙吉撰寫墓誌銘。該墓曆經重修,今保存尚好。

20.webp.jpg

文天祥光複梅州時,在蔡蒙吉故居手書“忠孝廉節”四個大字

21.webp.jpg

蔡蒙吉故居全景

為了紀念蔡蒙吉,在鬆口鎮,清代還建有蔡蒙吉紀念亭及紀念碑,民國初年紀念碑被移至鎮內中山公園湖畔,“文革”中被毀,現隻存碑基。在蔡蒙吉的故裏鬆源鎮,則新建有蒙吉大橋。鬆源鎮金星村的蔡蒙吉故居,是梅州現存最早的客家圍龍屋建築,曆經修葺現存較好。故居內的對聯及匾額多為名人所立,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文天祥在中堂牆壁所題贈的“忠孝廉節”四字,另外正大門對聯“鄉賢世第,理學宗風”,以及橫批“科甲忠賢”為清代翰林王利亨所書;正廳神龕兩側對聯為清代翰林邱玖華所題。蔡蒙吉故居於1987年11月被公布為梅縣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月又被公布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