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留青草香!客家人愛吃的清明粄做起來
來源:無線梅州  時間:2023-03-05 11:19:37  瀏覽:-
字號:

  【現場記者:客家美食,我來尋味、大家好,我是小強。清明節前後吃清明粄,一年四季都不會生病,這是流傳於客家地區上千年的俗語,清明粄吃起來清甜可口,具有祛濕、暖胃的效果,清明粄到底哪裏才有呢?今天就一起去看看。】

  清明節前後,走在鄉村的田野間,到處都是萬物複蘇、百花盛放的景象。鍾苑琴是一名70後。她說,從她懂事開始,過清明節吃清明粄是一種傳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製作手藝也是代代相傳。客家人製作清明粄,需要苧葉、艾葉、白頭翁、雞屎藤等草藥。春天山上一片翠綠,最容易找到的當數艾葉了,一陣風吹過,一股艾草的清香撲鼻而來。

  【村民 鍾苑琴:艾葉就是春天比較多的,一大片都是剛長出來的,我們選材也是比較講究,要摘芯,比較嫩。野生的味道不一樣,我們市場賣的沒那麼香的艾草味。】

  【村民 鍾苑琴:這就是雞屎藤,這個看起來有點像枸杞葉,它就是往上生長的,這種雞屎藤不是到處都有,要有山坡的地方才有。我們這裏有根在這,每年都會長,聞起來有點腥味,但是它用來做粄就不會。】

  相對來說,白頭翁喜歡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頭頂佩戴一朵白花而取名“白頭翁”,在眾多草藥中也是很容易找到。鍾苑琴說,客家人有藥食同源的傳統,苧葉、艾葉、白頭翁、雞屎藤等草藥有滋補作用,采收回來洗幹淨後,需要將它們切碎後打成汁。

  將草藥打汁後需要過濾出草藥渣,加入糯米粉和少量白糖,開始揉搓。在舊時,清明節前後,圍屋裏的宗親都會圍坐在一起製作清明粄。為何客家人為什麼會在清明節熱衷吃清明粄呢?清明節是“時年八節”之一。舊時的百姓往往會提前一天準備好冷食,粄無疑是客家人最擅長製作的一種。另外,清明也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吃清明粄是農戶犒勞自己,驅寒除濕的良藥。

  【村民:清明節的前兩天就做艾粄,親戚朋友沒有做的,就拿些給他,同事他們要,你做了就拿點給他們吃,吃了腸胃比較好。】

  用柴火大灶蒸上20分鍾,清明粄就可以出鍋了。除了傳統的清明粄,近幾年年輕人還熱衷於類似清明粄的青團。不同的是,這種源自江浙一帶的青團會加入各種餡料。當然,製作的原材料也會有所不同。

  【寶媽 陳惠梅:我們可以把艾草放在水裏過一下水,就沒有那麼澀,水裏加點堿粉就可以,保持青綠的作用,不會變色,過水太久就不香了。把艾草的味道都煮掉了,煮了比較軟,比較容易打汁。】

  【寶媽 陳惠梅:現在就開始打汁,葉子一起放進去打,就不會有渣,接下來我們就把糯米粉和橙麵,一起加進去,加入新鮮的艾汁,一般就是9:1的比例,也就是九兩糯米粉,一兩橙麵,用了橙麵做出來的粄類比較軟。】

  陳惠梅是一位寶媽,她做的青團小孩特愛吃,這種網紅青團,不僅有鬆軟帶有艾草香味的皮,還有各種不同的餡心,吃起來是香糯可口。

  【寶媽 陳惠梅:餡料有豆沙、椰蓉、香芋、花生芝麻,包到不能露出來,肉鬆蛋黃就是偏鹹,沒有那麼膩,小朋友都比較喜歡肉鬆蛋黃,豆沙就是紅豆的香味,配合表皮艾的清香,也是很搭的。】

  哇,一會兒工夫,傳統的清明粄和青團都出鍋了,這種美食間味蕾的碰撞,賦予了傳統節目更豐富的內涵。

  【現場記者:春天的味道,就從一塊清明粄去開啟,剛蒸好的清明粄有點粘手,要放涼一下,冷了就不會粘起來了,很香的艾草香味,剛蒸好的清明粄是糯糯嘰嘰的感覺,很有嚼勁。這是我們今天早上做的青團,蛋黃肉鬆的,芋泥、花生芝麻的,還有椰蓉的,網紅的青團,也是年輕人喜歡吃的新潮的清明粄。看起來很綠色,看起來很有春天的感覺,裏麵的餡料很豐富,我覺得清明節,傳統的清明粄和青團都去試一下,感受一下傳統和新潮的味蕾碰撞。】(記者 黃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