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 市政府辦公室文件
索 引 號: 主題分類: 綜合政務
發布機構: yabo88 成文日期: 2021-11-04
名  稱: 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綠色建材(水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1-11-04
文  號: 梅市府辦〔2021〕28號

梅市府辦〔2021〕28號


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

綠色建材(水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綠色建材(水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年)》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yabo88

2021年11月4日



梅州市綠色建材(水泥)產業集群

發展規劃(2021—2025年)


前   言

  水泥是支撐社會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原材料,水泥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隨著水泥工藝技術進步,水泥產業價值鏈地位穩步提升,呈現規模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北麵、東北麵與江西、福建兩省接壤,東麵、南麵與潮州、揭陽、汕尾市交界,西麵與河源市相鄰,是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的生態發展區。全市土地麵積1.58萬平方千米,85%左右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梅州市具有優越的石灰石資源稟賦條件,是廣東省主要的水泥產業聚集區之一。

  為整合梅州市現有水泥建材產業生產資源,推動水泥產業綠色發展,促進水泥建材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將梅州市打造成為廣東省綠色水泥建材產業基地,遵照《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工作部署,製定《梅州市綠色建材(水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

第一章  水泥建材產業概述

  (一)水泥建材產業集群。

  水泥建材產業集群是指以優勢水泥產業為核心帶動相關產業,形成以建築用砂石骨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新型建築板材(砌塊)、水泥預應力管樁和裝配式建築構件等上下遊全產品產業鏈。水泥建材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水泥產品的深度加工和產業鏈的延伸,目的是推動水泥建材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打造梅州區域水泥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二)綠色建築材料。

  綠色建築材料是指節約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體廢棄物,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生產無毒、無汙染、無放射性和有利於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築材料。基本特征:一是其生產所用原料盡可能少用天然資源,大量消納工業和城市廢棄物;二是采用低能耗製造工藝和減少環境汙染的生產技術。

  (三)水泥建材產品。

  ⒈水泥。以矽酸鹽水泥熟料和適量石膏,及規定的混合材料磨細製成的水硬性膠凝材料,是水泥生產企業的主要產品。水泥生產包括礦山資源開采、生料製備、熟料煆燒、水泥粉磨等主要工藝環節。水泥生產主要原(燃)材料為石灰石、黏土和煤。

  ⒉建築用砂石骨料。混凝土的主要組成材料之一,主要起骨架作用和減小由於水泥等膠凝材料在凝結硬化過程中幹縮濕脹所引起的體積變化,同時還作為膠凝材料的廉價填充料。目前,利用低品位石灰石生產建築用砂石骨料,是水泥及相關企業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方向之一。建築用砂石骨料生產工藝主要包括破碎和篩分。

  ⒊預拌混凝土(砂漿)。由水泥、骨料、水以及根據需要摻入的外加劑、礦物摻合料等組分按一定比例,在攪拌站經計量、拌製,並采用運輸車,在規定時間內運至使用地點的混凝土拌合物,是水泥等建築材料用於建築施工領域的主要形式。

  ⒋新型建築板材(砌塊)。也指新型牆體材料,主要原料為粉煤灰、水泥、石膏和發泡劑等,經高溫高壓、蒸汽養護生成。可利用不同配方、工藝製作承重牆砌塊、非承重牆砌塊和保溫砌塊。板材分為屋麵保溫板、保溫樓板和保溫牆板。隨著落實牆改政策不斷深入,特別是淘汰實心粘土磚,新型牆體材料將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⒌水泥預應力管樁。一般指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主要是做為地基材料,廣泛用於工業與民用建築、港口、市政、橋梁、公路鐵路、水利工程等。具有施工快、對地質適應性好、經濟節約等特點,形狀主要是圓形的空心水泥管。是水泥、砂石等材料的高附加值產品。

  ⒍裝配式建築構件。指以工廠化生產的鋼筋混凝土預製構件。裝配式建築是通過現場裝配的混凝土結構類房屋建築。分為全裝配建築和部分裝配建築兩大類:全裝配建築一般為低層或抗震設防要求較低的多層建築;部分裝配建築一般采用預製構件,在現場通過現澆混凝土連接,形成裝配整體式結構的建築物。

第二章  水泥建材產業現狀

  (一)水泥工業。

  梅州市是廣東省傳統水泥產地,是粵東地區重要的水泥基地。水泥工業是梅州市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全市水泥行業從業人數超過10000人。2020年,水泥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8.27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2.4%,實現稅收收入7.2083億元。全市現有10條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熟料設計總產能1500萬噸/年,設計水泥總產能2520萬噸/年;獨立水泥粉磨企業15家,水泥粉磨能力1170萬噸/年。梅州市新型幹法水泥企業見表1,獨立水泥粉磨企業見表2。

表1  梅州市現有新型幹法水泥企業統計表

序號

企業名稱

廠址

熟料生產線規模 (t/d)

設計熟料產能(萬噸/年)

設計水泥產能(萬噸/年)

1

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蕉嶺

2×10000  1×5000  1×2500

825

1300注1

2

蕉嶺縣龍騰旋窯水泥有限公司注2

蕉嶺

2×4500

270

500

3

梅州皇馬水泥有限公司

蕉嶺

1×5000  1×2500

225

400

4

梅州寧江水泥有限公司

平遠

1×4000

120

200

5

梅州市梅雁旋窯水泥有限公司

梅縣

1×2000

60

120注3

6

合計


10條

1500

2520

注:⒈塔牌集團水泥設計產能包含屬下2家粉磨站產能;⒉油坑集團屬下企業;⒊梅雁旋窯水泥有限公司為水泥熟料生產線,其水泥設計產能指梅縣泰山水泥有限公司(粉磨站)產能。

表2  梅州市獨立水泥粉磨企業彙總表

序號

企業

廠址

水泥磨機

規格/數量

產能(萬噸/年)

1

梅州市韓江水泥廠

梅縣區鬆口塔下灣

Φ3.5×13m×1

70

2

蕉嶺峰牌水泥有限公司

蕉嶺縣文福鎮路亭崗

Φ3.8×13m×1

80

3

平遠縣裕興萬年水泥實業有限公司

平遠縣大柘鎮河陂水

Φ3.2×13m×1

60

4

興寧市龍江建材實業有限公司

興寧市龍田鎮

Φ3.2×13m×2

120

5

興寧市寧江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興寧市黃陂鎮崗背

Φ3.2×11m×2

100

6

蕉嶺縣雙福建材有限公司

蕉嶺縣新鋪鎮福嶺村

Φ3×10m×1

30

7

梅州市紅日旋窯水泥有限公司

梅江區長沙鎮小密村

Φ3.2×13m×1

50

8

平遠縣新廣發水泥有限公司

平遠縣大柘鎮河坡水

Φ3.2×13m×1

60

9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水泥廠

梅縣區丙村鎮橫石村

Φ3.2×13m×2

120

10

梅州市梅縣區銅盤水泥有限公司

梅縣區雁洋鎮銅盤

Φ3.2×13m×1

60

11

梅縣金雁水泥有限公司(含鬆南分廠)

梅縣區南口鎮瑤東、鬆口鎮鬆南

Φ3.2×13m×2

120

12

梅州市梅縣區金輝建材有限公司

梅縣區石扇鎮中和村

Φ3.5×13m×1

70

13

五華縣眉山水泥有限公司

五華縣岐嶺鎮雙頭

Φ4.2×13m×1

80

14

梅州市宏寶水泥有限公司

大埔縣楓朗鎮雙溪村

Φ4.2×13m×1

100

15

梅州市梅縣區嘉鼎水泥有限公司

梅縣區石扇鎮園山坪

Φ3.2×13m×1

60

合    計

19台(套)

1170

  梅州市水泥工業呈以下特點:

  ⒈規模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0年底,梅州市水泥熟料設計產能1500萬噸/年,占全省15.7%,2020年全市水泥總產量2291萬噸。兩者均位居全省第二。

  ⒉工藝技術先進。全市日產熟料4000噸以上規模的產能占86%,在全省五個超1000萬噸水泥熟料產能地級市中排名第二。現有2條日產10000噸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工藝技術和規模均處於全省先進水平。

  ⒊產業集中度高。梅州市水泥熟料規模前3強企業熟料產能占全市熟料總產能88%,塔牌集團所屬企業熟料產能占全市總產能55%。

  ⒋龍頭企業優勢明顯。據中國水泥協會公布的數據,塔牌集團以1163萬噸/年熟料產能(注:包括福建塔牌、惠州塔牌基地熟料產能)位居2020年中國水泥50強企業第19名,塔牌集團廣東省內熟料總產能排名廣東第三。

  ⒌能效水平逐年提高。全市2020年度可比水泥熟料綜合能耗為104.31Kgce/t,同比下降1.67%;可比水泥綜合能耗為84.71Kgce/t,同比下降1.43%。塔牌集團蕉嶺鑫達旋窯水泥有限公司被評為2020年度廣東省水泥行業能效對標“領跑者”企業,可比水泥熟料綜合能耗為100.33Kgce/t,可比水泥綜合能耗為78.79Kgce/t。

  “十三五”期間,梅州市水泥產量逐年增長。2016—2020年梅州市水泥產量及增長情況見下圖。

2016—2020年梅州市水泥產量及增長情況

圖片1.png

  (二)建築用砂石骨料。

  塔牌集團、油坑集團利用低品位石灰石生產建築精品砂石骨料,已形成110萬噸機製砂、160萬噸建築用石生產規模。梅州市建築用砂石行業呈現出散、亂、小局麵,有大量小型石灰石礦山涉足建築用砂石行業。2020年納入統計的全市機製砂產量390萬m³、產值4.68億元,建築用石產量504萬m³、產值4.54億元。

  (三)預拌混凝土(砂漿)。

  近年來,梅州市預拌混凝土行業發展迅猛。現有預拌混凝土企業80家,年設計產能2800萬m³。2020年全市混凝土產量689.11萬m³,產值27.56億元,實現稅收總額11024萬元。梅州現有備案砂漿企業數量28家,2020年梅州市預拌砂漿使用量80.09萬噸,超額完成了《廣東省散裝水泥發展和應用規劃(2014~2020年)》所定目標。2020年,梅州市預拌砂漿產值1.53億元,實現稅收1989萬元。

  (四)新型建築板材(砌塊)。

  梅州市現有3家較大規模新型建築板材(砌塊)生產企業,合計產能約80萬m³/年。2020年產量60萬m³,產值1.25億元。

  (五)水泥預應力管樁。

  水泥預應力管樁是高附加值建材產品,地域和資源依賴性強。梅州享有大力發展預應力管樁產業先天條件,但發展滯後。目前僅有油坑集團屬下一家較大規模管樁廠,產能200萬m/年。

  (六)裝配式建築構件。

  梅州市具備完備的裝配式建築建材發展條件,但起步較晚。全市現有2家裝配式建築構件生產企業。另外,平遠縣也規劃建設一個裝配式部品部件生產基地。梅州市裝配式建築企業見表3。

表3  梅州市裝配式建築構件企業

序號

企業

廠址

產品

產能

(萬m2/年)

1

廣東新塔建設建材有限公司

蕉嶺

裝配式建築構件

40

2

梅州市冠華杭蕭裝配式建築有限公司

五華

裝配式建築構件

100

  (七)骨幹水泥企業產業鏈情況。

  梅州市水泥骨幹企業(集團)產業鏈情況見表4。

表4:2020年梅州市水泥骨幹企業(集團)產業鏈產能情況

序號

企業(集團)名稱

水泥(萬t/年)

預拌混凝土(萬m3/年)

新型建築板材、砌塊(萬m3/年)

水泥預應力管樁(萬m/年)

機製砂(萬t/年)

建築用石(萬t/年)

裝配式建築(萬㎡/年)

1

塔牌集團

1300

180

80

160

2

油坑集團

500

100

30

200

30

3

皇馬水泥

400

480

4

梅州寧江

200

100


合計

2400

860

30

200

110

160

  注:表中產能指各骨幹企業在梅州區域的產能。

第三章  水泥建材產業麵臨的發展環境

  (一)社會經濟環境。

  梅州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與珠三角核心城市相距較遠,區位優勢不明顯,屬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梅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依然是最突出的短板,穩增長任務十分繁重。一是傳統消費進入瓶頸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傳統出口商品受市場衝擊較大,工業增長仍處低位運行。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優勢尚未有效發揮,現有支柱產業多為資源型產業,先進製造業基礎薄弱,傳統產業的量、質都亟需提升。三是技術創新水平低,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多年排在全省末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是擺在梅州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緊迫課題。

  (二)政策環境。

  《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優化產業布局,打造特色優勢明顯的區域產業集群。“充分利用河源、梅州地區產業集聚優勢,依托龍頭骨幹企業、重大產業項目,著力推動全產業鏈綠色建材產業、銅箔產業、稀土功能材料、功能鋼材產業、超硬新材料、特色高端硬質合金製品及配套裝備產業的協同發展。打造年主營業務收入達1200億元的先進材料產業集群”。

  (三)區位及交通。

  梅州市地處閩粵贛三省結合部,東西向分別毗鄰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部經濟區。廣東省“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提出:把梅州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提速升級交通基礎設施,形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公路、鐵路、機場、港航銜接順暢的綜合運輸網絡。

  2020年末梅州全市公路通車裏程20756公裏,高速公路通車裏程708公裏,全市每百平方公裏公路密度為130.7公裏。規劃中的蕉嶺貨運鐵路專線是廣東省推進運輸結構調整的重點項目,將推動蕉嶺縣內水泥建材企業大宗物流由公路向鐵路運輸轉變,對於地方節能減排、降低企業成本、增強行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資源條件。

  梅州市石灰石資源主要集中於蕉嶺縣、梅縣區。根據國家建材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廣東總隊提供的相關資料,梅州已探明主要石灰石礦點8處,石灰石儲量7.9億噸。梅州區域大規模集中開采的石灰石資源較少,礦山覆蓋層較厚,開采剝離量大,硐采占據較大比重。從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出發,梅州市有必要加大石灰石資源勘探和資源調配力度,優化調節水泥用礦山資源,以滿足梅州市打造綠色水泥產業集群和延伸產業鏈的需要。梅州市已探明石灰石資源及儲量見表5。

表5:梅州市已探明石灰石資源

序號

礦產地名稱

規模

已查明儲量(億噸)

礦石

平均品位

勘查程度

1

蕉嶺縣文福儲村水泥用石灰岩礦

大型

3.8

CaO:53%

祥查

2

蕉嶺縣文福長隆山水泥用石灰岩礦

中型

0.91

CaO:53.63%

勘探

3

蕉嶺縣黃前岌水泥用石灰岩礦

中型

0.45

CaO:51.33%

勘探

4

蕉嶺縣石灰坑水泥用石灰岩礦

中型

0.39

CaO:50.78%

祥查

5

梅縣廟公坑水泥用石灰岩礦

中型

0.40

CaO:54.27%

祥查

6

梅縣城東汾水崗與丙村鎮交界5家水泥用石灰岩礦

中型

0.35

CaO:51.20%

勘探

7

平遠縣茅坪水泥用石灰岩礦

中型

0.64

CaO:52.17%

勘探

8

五華縣潭下鎮福靈峰窩裏礦區水泥用石灰石礦

中型

0.96

CaO:52.10%

勘探


合計


7.9



  (五)市場分析。

  梅州市水泥建材產業除滿足本地建設需求外,主要目標市場為粵東地區(包括梅州、河源、汕頭、揭陽、潮州、汕尾6市,以下同)。未來十年,粵東地區依然處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提出:推進汕潮揭城市群發展,打造東翼沿海經濟增長極。以汕頭為中心,加快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強化與珠江口東岸各市的對接合作,積極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延伸區。該《規劃》的實施,為梅州市水泥產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市場機遇。

  據2019年廣東省水泥行業協會和中國建築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聯合編製的《廣東省水泥市場研究報告》所作出的分析預測,至2026年粵東地區水泥消費量約為3500萬噸/年。梅州占有產能規模和區位優勢,將是粵東地區水泥建材產品的主要供應地。

第四章  製約水泥建材產業綠色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市場競爭激烈。

  根據中國建築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對廣東省水泥市場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梅州市近年水泥消費量約500萬噸/年,未來水泥消費量將維持在550萬噸/年左右。周邊的福建省、江西省和北方水泥每年約超過1000萬噸/年的產品投放到粵東目標市場,粵東地區水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二)資源、能源和環境壓力大。

  2020年,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水泥產業是關係到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產業。一方麵,在生產端,過去水泥行業生產方式相對粗放傳統,能源消耗多,環境汙染大。隨著環保要求的提升,“十四五”期間水泥行業的原材料和產能必須向綠色節能方向發展。另一方麵,在消費端,節能建築材料是發展節能建築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建築節能的有效途徑。大力促進綠色建材產品的研發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必由之路。可以預見,新型綠色建材市場將進一步擴大,更加耐用、環保、低碳的綠色建材產品將成為市場主流。

  梅州市已探明的主要原材料石灰石儲量可開采使用量不足70%,且品質不斷下降,其他水泥生產原材料也麵臨同樣的問題。水泥產業新建項目能源消耗配額指標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梅州要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尤其是能耗雙控的力度不斷加大,為如期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水泥建材產業發展麵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為擺脫資源、能源和環境對發展水泥建材行業的製約,綠色低碳發展成為水泥建材產業的唯一選擇。

  (三)水泥產業綠色發展水平滯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泥產業應以保護綠水青山為己任。梅州市水泥產業綠色發展存在的短板是:“三廢”綜合處置管理體係不健全,水泥建材企業周邊環境“髒、亂、差”現象未從根本上改觀,水泥窯協同處置在全行業未得到廣泛應用,水泥產業先進綠色技術推廣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水泥產業綠色發展水平有待全麵提升。

第五章  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對廣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國發〔2021〕3號)及省《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 《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定位,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促進產業技術創新和優化發展布局為著力點,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逐步推進低端產能提升,以龍頭培育為主攻方向,全麵推進梅州水泥產業向中高端發展,促進產業鏈條完整、產能供需平衡、產品技術先進、企業集團運營、生產綠色智能、管理數字高效,不斷推進梅州水泥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梅州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產能置換總量優化。變革我市水泥產業發展模式,由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調整、增量優化”並舉的發展理念。重點發展綠色水泥和裝配式構件,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落後生產裝備和落後生產工藝。

  堅持創新協同高端提升。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構建產、學、研一體的創新研發機製,鼓勵建材、構件和工程應用企業產業鏈協同研發,培育並發展各種輕質高強、應用領域寬、配置功能強、資源能源利用少、使用周期無汙染的新型水泥,培育水泥產業發展新動能。

  堅持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加快適應建築工業化和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需求,推動水泥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擴展產品用途,提升產品價值,推動智能化、數字化裝備在水泥領域的深度應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產業集約化程度,積極發展水泥服務業,全麵促進水泥行業向高科技、高端、綠色發展。

  堅持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全力推進水泥行業碳達峰目標,走節能降耗、清潔環保、循環利用、優質高效、綠色發展的模式,以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為核心,加大粉煤灰、工業廢渣、建築渣土等原料在水泥領域的應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構建水泥綠色製造體係。

  (三)發展目標。

  ⒈預期性目標。結合梅州市水泥產業發展環境,在積極實施《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同時,把梅州市打造成為廣東省綠色水泥建材產業基地。至2025年,梅州市水泥建材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215億元。同時,實現單位水泥生產能耗、單位水泥熟料生產能耗、水泥粉磨工段電耗、單位混凝土生產能耗明顯下降。

表6:梅州市綠色水泥建材產業發展目標

目標內容

指標

單位

2020年

2025年

產量

水泥

萬t

2300

2500

預拌混凝土、砂漿

萬m3

800

1300

加氣混凝土板材(砌塊)

萬m3

60

200

建築用砂石骨料

萬m3

1000

1500

裝配式建築構件

萬m2

150

500

水泥預應力管樁

萬m

320

500

資源節約及

綜合利用

石灰石開采利用率

%

95

100

噸水泥平均固體廢棄物利用率

%

≥20

≥30

非化石能源替代率

%

0

≥10

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

台(套)

0

4

水泥建材產業

環境和生態治理目標

大氣汙染物排放限值注1

顆粒物

mg/m3

<20

<10

SO2

mg/m3

<100

<50

NOX

mg/m3

<320

<200

水泥、混凝土廢水回用率

%

100

100

水泥、混凝土固體廢棄物回用率

%

100

100

石灰石、砂岩礦山複墾率

%

/

100

能耗指標

單位水泥生產能耗

Kgce/t

≤93

≤85

單位水泥熟料生產能耗

Kgce/t

≤110

≤103

水泥粉磨工段電耗

Kw.h/t

≤32

≤26

單位混凝土生產能耗

Kgce/m3

≤1.1

≤0.7

水泥建材產業園



1-2個

水泥建材產業產值


億元

150

215注2

  數據說明:

  1.上表中2025年水泥汙染物排放限值參考國內個別省份製定的水泥工業超低排放限值標準擬定;能耗指標參照國家標準《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16780-2021)。

  2.以2020年不變價測算,2025年水泥建材產業產值大致構成:①水泥2500萬噸、產值100億元;②預拌混凝土1200萬m3、產值50億元;預拌砂漿100萬m3、產值5億元;③加氣混凝土板材(砌塊)200萬m3、產值5億元;④建築用砂石骨料1500萬m3、產值15億元;⑤裝配式建築構件500萬m2、產值25億元;⑥水泥預應力管樁500萬m、產值10億元;⑦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產值5億元。

  ⒉約束性目標。切實執行“能耗雙控”政策。實行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控製目標(以下稱“能耗雙控”)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促進節能降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製度性安排。水泥建材屬“兩高”行業,國家和省為此相繼頒布有針對性的“能耗雙控”實施方案和政策,意在嚴控水泥建材等“兩高”行業超強度、超總量消耗能源。梅州市在做大做強水泥建材產業的同時,應努力推進水泥建材產業節能降耗。一是推進企業節能降耗改造升級,嚴控能耗強度;二是依據各地能耗雙控指標,督導指導水泥建材企業編製中長期節能規劃和年度計劃,並強化對重點用能企業實行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和監測管理;三是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對超能耗指標企業實行停產、限產,直至關閉淘汰。通過以上舉措實現地區和全社會“能耗雙控”目標。

  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已成為我國今後較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戰略。水泥建材屬碳排放大戶,尤其是水泥生產約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14%。由於水泥產品及生產原料、工藝特點和巨大的能源消耗量,碳減排的難度極大。水泥建材行業需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碳達峰既定目標。可以結合水泥生產工藝特點,通過替代燃料、協同處置可燃廢棄物等多種舉措,深挖單位水泥產品碳減排潛力;采用先進的現代混凝土技術,調整水泥產品結構,生產低碳水泥,降低碳排放;科學高效使用水泥,通過法規約束減少水泥產品消費量,間接減少水泥生產的碳排放總量;持續推進水泥企業自身碳捕集及循環利用技術,實現水泥生產企業自身碳中和;水泥建材企業通過發展綠色能源項目,衝抵企業部分化石能源消耗。梅州市水泥建材產業應通過自身努力,力爭2025年實現碳達峰。

第六章  發展途徑

  (一)優化產能結構。

  認真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發揮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導向作用,加快開發和生產高標號、高品質的綠色水泥產品。嚴格執行水泥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嚴格執行“能耗雙控”,運用產能指標置換等市場化機製壓減過剩產能,穩步提高中高端產能占比。

  (二)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梅州市水泥企業應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改造提升傳統水泥產業,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和建材部品部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水泥產業“由大變強”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實現梅州市綠色水泥產業集群發展目標,在整合現有生產資源基礎上,梅州市水泥產業將推動實施一係列新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具體情況見表7。

表7:梅州市水泥建材產業項目彙總表

序號

項目名稱

建設地址

投資

總額

(億元)

新增產值

(億元/年)

新增利稅

總額

(億元/年)

項目建設

起止年限

1

梅州皇馬水泥有限公司2500t/d熟料生產線綠色技術改造項目(注:在符合國家和省市有關產業政策前提下,通過產能置換,達到4600t/d熟料規模)

皇馬公司

廠區內

5.6

4.5

1.2

2021年

—2022年

2

塔牌集團:

(1)蕉嶺分公司30萬噸/年水泥窯矽鋁鐵質固廢替代原(燃)料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

(2)蕉嶺鑫達旋窯水泥有限公司5萬噸/年垃圾焚燒飛灰和4萬噸/年鋁灰渣水泥窯資源化利用項目。

(3)塔牌集團蕉嶺縣恒塔混凝土有限公司年產200萬噸機製砂石生產線。

蕉嶺分公司廠區內

2.5

3.3

0.5

2021年12月—2023年6月

鑫達旋窯公司內

1.58

1.8

0.5

2023年

恒塔混凝土公司內

1.0

0.8

0.1

2022年

3

油坑集團:

(1)龍騰旋窯2#窯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已備案)。

(2)新增加氣混凝土板材生產線項目。

(3)機製砂生產線升級改造擴能項目。

(4)新建一條年產130萬噸水泥粉磨生產線。

龍騰旋窯公司廠區內

4.51

8.18

1.61

2021年

完成

4

興寧市龍江建材實業有限公司年產500萬噸混凝土優質骨料生產基地

龍江建材實業有限公司廠區內

3.28

2.50

1.00

2021—

2022年

5

興寧市創強混凝土有限公司年產80萬m3濕拌砂漿項目(已備案)

龍江建材實業有限公司廠區內

0.060

0.50

0.06

至2022年7月

6

五華縣眉山水泥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噸機製砂項目

眉山水泥有限公司廠區內

0.08

0.60

0.06

至2022年7月

7

梅州宏基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裝配式建築集成牆體板材項目

梅縣區

1.50

3.00

0.1

2021—

2022年

8

平遠縣三一綠色建築產業園裝配式建築構件項目

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園

7.00

1.50

0.06

2020—

2021年

9

東方雨虹新型綠色建材項目

蕉嶺縣

3.00

4.50

0.4

至2022年


合  計

30.11

31.18

5.59


  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不應單純追求擴產增資,應努力把現有存量做精做優,推動水泥建材中下遊配套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綠色化轉型。同時,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開展項目節能減排診斷,實施生產線節能環保改造和綠色化升級。

  (三)著力打造產業園區建設。

  《廣東省培育建築材料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19—2025)》提出:到2025年,建築材料產業鏈向上下遊有效延伸,廣東省內形成若幹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區域產業集群,各產業細分領域規模進一步擴大,建築材料產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資源節約、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建成綠色、安全、有保障的原料供給體係、國內領先的綠色製造體係和固廢綜合利用管理體係。到2025年,創建3—5個示範性綠色園區,打造一批綠色建材工廠和綠色產品。

  提高水泥綠色產業集聚度,擴大產業規模。推進擁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市場占有率高、引領作用強的龍頭骨幹企業,完善縱向一體化產業鏈布局。以塔牌集團、油坑集團等骨幹企業為依托,打造1—2個綠色水泥建材產業園。

  (四)推進技術研發和創新。

  以國家水泥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塔牌集團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發中心為技術支撐,推進水泥生產用礦山資源綜合利用、低品位原材料應用、低能耗優質熟料生產等方麵技術研究;加強低熟料用量綠色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特種砂漿、預應力管樁及裝配式建築預製構件等水泥建材產品的差異化、特性化研究,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抓好綠色改造和產業升級。

  強化水泥產業節能環保標準約束,堅持淘汰重點耗能企業落後產能,推進現有企業先進工藝技術裝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實現綠色化轉型。促進各項生產要素投向綠色水泥產業,大力培育產業增量,加快推進原有存量綠色產業轉型升級。

  提升綠色化生產水平,依照國家水泥行業2023 年碳達峰要求,開展全市水泥行業能耗、排放對標行動,加快推廣低氮燃燒技術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細顆粒煙塵減排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

  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兼並重組,通過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同質化業務整合和水泥細分行業整合,重點提高水泥行業區域集中度,逐步推進產能小、設備技術落後、盈利能力差的小微企業有序退出傳統建材行業。

  力爭到2025年,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培育出一批綠色產業龍頭企業。

  (六)大力促進裝配式建築產業發展。

  發展裝配式建築是推動建造方式創新,促進建築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舉措,梅州市具有較為完備的裝配式建築構件發展條件,有望成為廣東省發展裝配式建築的重點區域。結合梅州市裝配式建築建材發展環境和條件,到2025年,爭取在蕉嶺縣、五華縣、平遠縣等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推動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生產及應用產業發展壯大,創新培育以預製構件為主的新型建材產業基地。支持發展新型牆體材料、新型保溫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室內裝修構件、蒸壓加氣混凝土製品等為重點的裝配式建築材料,在上述三個縣建成3個較大規模裝配式建築建材綜合型企業,裝配式建材產量達500萬m2,產值達到25億元,將梅州市打造成廣東省有影響力的裝配式建築建材示範基地。

  發展裝配式建築,要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加強與江浙地區的先進裝配式建築企業的對接聯係,學習借鑒其成功典型經驗,引進產學研一體的大型裝配式建築企業,延長新型建材產業鏈條。在本地裝配式建築推廣應用方麵,到2025年,梅州中心城區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麵積的比例達到30%以上,其他地區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麵積的比例達到20%以上。政府投資工程裝配式建築麵積占比達到50%以上的目標。

第七章  加強生態和環境保護

  梅州市是廣東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梅州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成為全省生態發展區首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遵照國家、省有關部署和梅州市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梅州市要全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生態環境對水泥建材產業發展的約束越來越大。梅州市水泥建材產業要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適應梅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力爭到2025年,實現梅州市水泥建材產業“碳達峰”。

  (一)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複,助力全市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在礦山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製在可控範圍內,實現礦區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在礦山開采過程中,遵循因礦製宜的原則,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的資源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複墾、企業文化和企業與地方和諧統籌兼顧、全麵發展。

  (二)加快推進建設綠色工廠。

  水泥產業既是建築材料、建材產品的生產者,又要努力成為淨化、美化環境的貢獻者,水泥建材產業要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工藝技術與裝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消減汙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汙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做好生產前段排放控製、生產過程排放控製、生產末端排放治理的同時,鼓勵合理利用劣質原料和工業固廢,實現水泥產業清潔生產常態化、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建設綠色水泥建材工廠。

  (三)推動混凝土(砂漿)企業綠色達標進程。

  推進預拌混凝土(砂漿)企業綠色技術改造,推廣混凝土(砂漿)生產過程中廢水、廢漿、廢棄物“三廢”循環使用,鼓勵建築固廢、工業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減排降噪,全麵推動預拌混凝土(砂漿)企業綠色達標。鼓勵利用公路路麵改造、城市建設產生的大量建築垃圾生產再生骨料,生產路基、路麵材料、路麵透水轉、切塊、市政工程配件等新型建築材料。

  (四)加快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建設步伐。

  實現水泥生產的智能製造已成為行業的共識和熱點。自2015年以來,國家工信部特別強調“智能製造,標準引領”,圍繞智能製造開展了大量的試點示範、標準體係建設工作。工業互聯網、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智能化技術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並成為成為水泥產業發展智能製造的最佳時機,也是其未來市場競爭力的有力支撐點。

  鼓勵支持水泥產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進企業實施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全麵提高水泥產業智能製造水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五)推動企業向環保產業轉型,做大做強環保產業。

  充分發揮水泥生產企業的環保屬性,推進建設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RDF、工業固廢、汙泥和受汙染土壤項目,實現廢物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同時,成立大型環保公司,統籌區內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種類和處理能力,做大做強環保產業,助力打造“無廢”城市。 此外,要打破市域瓶頸,允許廢棄物跨區域協同處置,確保廢棄物處理能力最大化,使協同處置項目在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最佳的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

第八章  實施保障

  (一)完善配套政策、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積極落實有關全麵推進產能置換、總量優化、綠色安全生產等政策文件,結合當地實際出台相關扶持政策,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激發企業主動實施綠色生產技術改造。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省級、國家級的綠色建材分級認證,打造一批綠色建材生產示範企業及應用示範工程。對退出市場擬轉型的水泥粉磨企業,努力做好善後工作,支持企業積極轉型升級。

  (二)建立聯動機製、支持產業健康發展。

  探索建立配合緊密的聯動機製,在環境容量、能源配額、土地審批、資源開采、建設項目(審批)許可和人才引進等方麵給予政策傾斜,盡快使相關項目“落地生根”,及時凸顯其經濟和社會效益。組織優秀企業家培訓,聚焦智能製造、研發創新、管理模式、質量安全、綠色發展等領域,開展對標交流學習。在人才落戶、子女就學、購房等方麵給予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引進急需人才,促進企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三)推進節能減排、確保行業領先水平。

  嚴格落實“雙碳”政策和“能耗雙控”要求,積極推進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適應生態功能區發展建設。水泥企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濃度要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要求。加大節能和環保監督執法力度,對不達標企業,要停產及限期整改,直至關閉淘汰。提高新(改)建項目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利用等方麵的準入門檻,帶動行業綠色生產水平全麵提升。

  (四)完善資源配套、提高資源保障能力。

  嚴格礦產資源規劃管理,科學、合理製定石灰石、黏土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嚴肅查處非法開采和亂采濫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善在資源開采中的環境保護、土地複懇和生態恢複等方麵的政策規定。在資源分配上,優先向骨幹企業傾斜。鼓勵和引導企業在加強生產管理、提高工藝控製水平的基礎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實現水泥建材產業可持續發展。針對當前蕉嶺縣境內低矽粘土資源有限的實際情況,加大力度協調梅縣區、平遠縣等地區粘土礦點開采。

  (五)實施財稅補貼、促進企業利廢工作。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的通知》(財稅〔2015〕78號)的規定,對在水泥、混凝土和其他建材產品生產過程中摻加各類工業廢棄物的企業,按規定執行稅收優惠政策。按照“誰處理、誰受益”的原則,對可燃廢棄物、生活垃圾、工業“三廢”和汙泥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企業,按政策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調動企業利廢積極性。

  (六)整合現有資源、培育優勢骨幹企業。

  大力推動區域內企業資源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壯大優勢骨幹企業,推動和優化行業組織結構。同時,加強探討區內大型企業聯合重組,通過集團化運作,最大化地發揮管理、人才、技術、資源和市場配置優勢。

  (七)運用法律手段、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運用環保、能源、安全、質量、土地、礦產資源等多種法律手段,改變行業內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和資源、能源利用率低的局麵,推動水泥產業落後產能退出。同時,針對預拌混凝土(砂漿)產能發揮率低、產能過剩矛盾凸顯的現狀,嚴格控製新增預拌混凝土產能,新發展項目應采取等量(或減量)置換的原則。此外,應整頓目前砂石行業散亂局麵,整合現有資源,打造綠色環保建築用砂石骨料生產基地。


政策解讀:《梅州市綠色建材(水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1-2025)》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