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鳳(1588-1651),興寧石馬鄉人,是中國佛教"橫山堂"流派創始人,又是才華橫溢的詩人。
何南鳳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中舉。後來,他決意出家,曆遊齊、魯、吳、越等地名山寺廟,曾住持平遠文殊、龍川石嶺、興寧曹源和祥雲等地寺廟;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濟寺。他博采各家,創立了"橫山堂"學說,即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勸人行善"為主要教義。
他仿照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而撰寫的《半僧先生傳》,是一篇極有個性的絕妙文章。該文開篇先對自己的生平作一概括:"半僧先生者何人'?知非和尚是也。何以稱半僧?以其時而僧,時而俗,又時而僧,則謂之半僧雲爾!"行文敘述,處處顯現其個性。"讀周程及陽明白沙之書,便以道學自任,欲棄舉子業,青山綠樹,不以易紫綬金章。"、"屢棄筆硯,絕交際,即顯者名人文字相贈,一切焚卻。然參禪得力之後,輒旁通儒典之奧,詩文之妙,恨見地及之,而機候不及,故常拈舉業示門人,謂門人不能傳其禪,奈何並舉業亦不能傳耶!"這種獨特怪異的心情,事實上是何南鳳的理想追求與現實生活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他由儒入佛,希望在虛無中得到解脫,然而又未能忘記現實:一方麵"修齊治平"的思想在他的潛意識中常常出現,慈母妻女的形象亦使他難於釋懷;另一方麵,現實又不容許他有所作為。這種無可奈何而又不能追求解脫的矛盾心態,在文中描寫得入木三分。
何南鳳從儒入釋,以釋證儒,雖棄儒而終不忘儒,雖出家而終想家,認為儒與佛有許多相通的道理。他創立的"橫山堂"學派,主要是參禪不必拘於形式和禁戒,參禪與習儒相通,而且" 自信即佛","無事外求","說法以度眾 生,修身以平天下",積極救助眾生與自立精神至今為佛門所稱頌。他創立的佛教流派廣傳國內外。泰國龍福寺住持彰慈大師(石善光),就是他的六傳弟子。
何南鳳的對聯和詩很有哲理。其一聯是"念佛是誰?不點開這隻眼睛,切忌摸風捉影;參禪無別,但討得那邊口鼻,自然動地驚天!";"戒律道根基,澄練一心,直令冰清玉潔;慈悲佛種子,包涵萬品,須同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