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今日風采 > 社會事業
文化(2019)
來源:市地方誌辦  時間:2021-04-15 11:35:45  瀏覽:-
字號:

  文化綜述

  【文化概況】  2019年,梅州市有博物館8個、紀念館7個,圖書館10個、文化館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2個,農村文化俱樂部394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29個。其中,國家二級博物館1個(中國客家博物館),國家一級圖書館7個(市劍英圖書館,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蕉嶺縣、大埔縣、五華縣圖書館),一級文化館3個(大埔縣、梅縣區、五華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特級站14個、一級站41個。

  全市有9個國有或民營文藝院團,設立7個漢劇、山歌、木偶、采茶戲傳承保護中心,1個市級戲劇研究工作室。全市有廣播電視台8座(市級1座、縣級7座),廣播發射台14座,電視發射和轉播台10座,自辦廣播節目9套(市級2套、縣級7套),自辦電視節目2套,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全部數字化。免費轉播中央電視節目12套、中央廣播節目1套、省廣播節目3套,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文化惠民工程】  2019年,梅州市新建15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市累計建成2129個(行政村覆蓋率100%)。推進省級基層文體廣場示範點建設,完成梅江區金山街道文體廣場等14個基層文體廣場示範點建設任務,全市建成鄉鎮(街道)文體廣場示範點55個。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製全覆蓋建設,市圖書館建成總館9個,分館63個,服務點139個;文化館建成總館8個,分館47個,服務點142個,促進縣域文化資源向鎮、村延伸。指導市、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全市19家圖書館、文化館完成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完成率100%。指導各縣(市、區)完成32場“三百工程”(百場講座、展覽和群文演出)活動。市、縣文化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380場,惠及50餘萬人。截至2019年底,舉辦“客都文化公益講堂”講座42場,現場服務讀者6673人次,通過“在線公益講堂”服務讀者超過14.8萬人次,《客都文化公益講堂案例》獲廣東圖書館學會2019年閱讀推廣案例大賽三等獎。

  【文化特色產業】 2019年,梅州市注重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大埔縣陶文化創意產業園升級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並獲得省級文化產業扶持資金70萬元,平遠曼佗山莊景區獲得扶持資金40萬元。以政府組團方式組織15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企業參加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為主題取得展銷兩旺的成果,現場交易額600萬元,比上年增長7%,意向采購額2500萬元,參展作品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3金3銀3銅,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作為承辦單位獲得“優秀組織獎”,梅州館獲得“優秀展示獎”。選取“光德陶瓷”和“興寧版畫”兩個優秀“非遺”項目作品參加第24屆秋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組織大埔縣怡豐園實業有限公司和梅州市石億軒石雕藝術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的優秀作品參展2019廣東旅遊文化節暨第十屆(惠州)東坡文化節。選送10家文化企業參加梅州市第四屆創新創業大賽,其中梅州市良舍設計谘詢有限公司的“細柚——縣域城市IP商業化”獲創業組銅獎,梅州市雁洋鎮誌睦樓民宿客棧的“誌睦樓商業計劃”、廣東梵米鋁家居有限公司的“全鋁智造家”獲創業組優秀獎,梅州市三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三舍花間慢綜藝民宿”獲“客家文化獎”二等獎、雁洋鎮誌睦樓民宿客棧的“誌睦樓商業計劃”獲“網絡人氣獎”第一名。

  【文藝精品創作】  2019年,梅州市緊扣“中國夢”時代主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創排紅色革命曆史題材廣東省首部民族歌劇《血色三河》、大型山歌劇《白鷺村氣象》、大型廣東漢劇《酒鄉紀事》。《白鷺村氣象》被列入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重點文藝扶持精品劇目,並代表廣東省參加文化和旅遊部的劇本文學獎評選。複排經典紅色山歌劇《彩虹》,該劇作為廣東省地方性劇種的代表性經典作品,於8月赴江蘇省昆山市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活動”。提升排演大型山歌劇《春鬧》(下鄉版),啟動大型山歌劇《新嫁娘》、大型戲曲《範荑香》等劇本的創作。

  【文化市場管理】  2019年,梅州市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確保意識形態安全。整治校園周邊的出版物市場,清理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出版物。開展離學校200米內娛樂場所的清理關閉行動,堅決取締在中、小學校園周邊200米內開辦的“黑網吧”。整治行動期間先後出動執法檢查人員359人次,檢查網吧96家、娛樂場所26家、出版物場所27家,發送警示類宣傳短信/微信300多條,收繳15本禁賣兒童版口袋書,對2家網吧進行停業整頓。在整治音像市場方麵,重點打擊遊商、地攤。在圖書出版市場方麵,全麵清理各家印刷企業、書店等場所。全年全市開展出版印刷領域打假專項行動4次,出動檢查人員856人次。發現涉嫌售賣地下六合彩書籍攤點1處,已口頭警告督促整改。取締非法出版物攤點4個,收繳光碟314張、非法出版物795本,開展4次侵權盜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銷毀活動,淨化出版物市場。全麵抓好廣播電視安全播出工作,做好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期間的廣播電視網絡視聽安全保障工作,在全國兩會期間、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重要保障期,加強監管和值班值守,實現安全播出“零事故”。開展廣播電視領域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對轄區內各類播出機構播出的保健產品廣告及醫療養生類節目進行全麵檢查,先後清查蕉嶺台“風施克”保健藥品廣告、豐順台“鐵拐李牌祖師麻藥膏”廣告及“您身邊的風濕骨病”的探尋紀錄片等違規廣告。推動全市文化市場“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規做好行政審批服務工作,全年受理並辦結行政審批事項13件。完善文化市場“一戶一檔”內容,健全文化市場主體信用信息記錄,建立平台應用考核機製和全市文化市場主體數據庫,全市平台市場主體激發率和平台應用率均接近100%,實現不同級別文化市場管理協同和信息共享。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文藝活動

  【文藝活動概況】  2019年,梅州市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繼續依托“周五有戲,周六有歌”“客家山歌進校園”“戲曲進農村”“群星舞台大家樂”等演藝品牌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全年組織文藝院團送戲到學校、社區、軍營、農村、革命老區等地演出近800場次。組織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楊苑玲、潘錫嶽赴香港參加香港客屬總會客家文化綜合晚會演出;組織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在山歌劇場舉行梅台文化交流演出;組織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梅縣區木偶劇團等單位在世界客商中心舉行香港千人文化交流團文藝演出。

  【客家春晚首個海外會場文藝聯歡晚會——《客家春晚·印尼之夜》】  2019年1月25日,客家春晚首個海外會場文藝聯歡晚會——《客家春晚·印尼之夜》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吉布德拉歌劇院上演。《客家春晚》是梅州市廣播電視台打造的傳承和發揚客家文化的大舞台。《客家春晚》在舉辦5年後,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印度尼西亞開設分會場,也是梅州市廣播電視台、梅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印度尼西亞梅州會館、印度尼西亞客屬聯誼總會、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第一次共同舉辦春節文藝聯歡晚會。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赴馬來西亞表演《客韻非遺·尋夢海絲》】 2019年6月,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受馬來西亞嘉應屬會聯合會邀請,赴馬來西亞表演客家特色“非遺”表演精編劇——《客韻非遺·尋夢海絲》,並開展文化交流。《客韻非遺·尋夢海絲》以廣東漢劇、廣東漢樂、客家山歌等為藍本,聘請國家級專家進行創作、設計和提煉,精心挑選製作演出服裝、器樂、道具,為海外華人華僑呈現一場頗具中華文化內涵和客家特色民俗的文藝表演。(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傳播媒體

報   刊

  【報業概況】  2019年,梅州日報社努力構建報紙、雜誌、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路燈廣告等一體化發展的融媒體傳播新格局。全平台用戶達到600萬。梅州日報先後獲“2019傳媒中國年度融合創新十大移動傳播品牌創新力地市黨報”和“2019中國傳媒融合發展十大公信力地市黨報”稱號。報業產業經營連續8年實現逆勢增長,2019年總收入1.33億元。

  【報刊新聞報道】  2019年,梅州日報社始終把新聞產品生產擺在突出位置,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在新聞報道中,致力於打造“全媒體記者”隊伍,新聞采用VR全景、H5、VLog等新型呈現手段,生產融媒體產品,形成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共生共進的多層次多品牌融合傳播格局。在中央省市兩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全省推動老區蘇區工作現場會、梅汕高鐵開通、2019梅州馬拉鬆、梅平高速公路通車、創文等中心工作或重要活動新聞報道中,“兩微一端一網一抖”新媒體矩陣打好組合拳,整體流量均達到百萬級、千萬級。服務中心開設數十個宣傳報道專欄,加強向“學習強國”平台供稿的力度,尋找好題材,采寫好作品,宣傳好梅州。

  【報刊服務社會民生】  2019年,梅州日報社各編輯部門立足“創新”,推動報紙貼近基層、關注民生、促進發展。民生部圍繞“輿論監督、民生服務、公益救助”三大主題開展民生新聞報道,推動民生問題解決;財經版加強本地財經新聞的主題策劃,組織粵港澳大灣區“大農場”“五子登科”專題報道、“對標做強實體經濟,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係列報道;評論版開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彈有讚”等新欄目,針對梅州新聞組織評論;社教副刊部注重發掘和培養新作家,不定期組織文學作者采風、集會,大量起用客家、梅州的文學作品;時體部以足球、梅州文娛新聞為突破口,深挖本土新聞。

  【報刊經營發展】  2019年,梅州日報社整合平台、人才等優勢資源,成立全媒體經營中心,推行融媒經營模式,“全域合作、全媒運營、多元發展”的報業經營產業體係繼續拓展,報社經營收入比上年略有增長。全年舉辦近100場線下活動,先後推出多項大型融媒體活動項目,如赴圩節、網絡春晚等。與多家市直單位和各縣(市、區)進行全媒體戰略合作,拓展政法係統、創森工作等一批政務合作項目。網站、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和戶外閱報欄、T牌等戶外平台,成為報業經營的增長點。全年在梅州城區新建5個全彩LED屏閱報欄,以及800多個市政路燈戶外燈箱,為經營增長拓展新渠道。印務公司克服設備老化的問題,確保報紙正常出版,並通過開源節流,實現小幅盈利。發行公司通過為離退休幹部訂報、為勞模贈報、為寺廟教堂贈報等措施,保持發行量,確保報紙穩定發展。(梅州日報社)

  網絡媒體

  【新媒體平台拓寬】2019年,梅州日報社在融媒平台建設中,重點經營好“兩微一端一抖音”平台。“梅州日報”微信公眾號進入全國黨媒體第17強、位列全國地市黨報第一。“梅州日報”微信主賬號獲得每天4~5次的推送機會,成為梅州地區每日推送次數最多的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矩陣包括騰訊視頻@梅州日報、抖音號@梅州網、微視@梅州網、掌上梅州“V視頻”欄目等,保持穩中向前的發展態勢。截至2019年底,梅州網注冊用戶45萬多,微博粉絲45萬,“掌上梅州”新聞客戶端下載量66萬,9個微信號矩陣粉絲總量突破100萬;抖音號@梅州網粉絲超20萬,為梅州地區粉絲基數最高的官方媒體抖音號。新媒體各平台全年有近百個作品閱讀量達到10萬+,抖音號有29個作品閱讀量達到100萬+、2個作品閱讀量達到1000萬+。

  【縣域融媒體建設】 2019年,梅州日報社在做好報社內部融合的基礎上,不斷嚐試探索大融合,重新定位專題部的工作重心,充實人力,負責縣域融媒體建設的推進工作。先後與梅江區、興寧市、豐順縣達成縣級融媒體合作協議,利用平台、人才、技術等優勢資源,為各縣(市、區)提供政務、新聞資訊的采集發布服務,指導參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和縣級報紙的出版發行,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共享,推進縣域融媒體建設。

  (梅州日報社)

  新聞出版和版權保護

  【新聞出版管理】  2019年,梅州市配合省委宣傳部加強市屬期刊出版單位的管理,做好市屬期刊《嘉應文學》《星河影視》的年度核驗工作。做好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準印審核和年度核驗工作,全年注銷2種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截至2019年底,有11種連續性內部資料性出版物。

  【版權保護】  2019年,梅州市著作權作品登記總量324件,其中文字作品7件,音樂作品22件,美術作品271件,類似攝製電影方法創作作品7件,錄音製品7件,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2件,其他類作品8件。做好版權宣傳倡導和版權社會服務,根據省版權局為迎接第19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工作要求,梅州市於2019年4月27日在客都彙舉辦“嚴格版權保護,推進創新發展”為主題的“2019年梅州市版權宣傳周暨周末創意集市”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有近20家創意企業參加活動。活動現場除派發版權宣傳資料、進行版權證書展示以及版權登記和版權基礎知識、法律法規谘詢、答題外,還設置關注微信公眾號、轉發拍照集讚送禮、現場版權知識問答贏獎品等互動遊戲。各縣(市、區)版權部門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均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

  【印刷發行管理】 2019年,梅州市受理並審批24家民營企業申請設立或變更審批,分別為包裝裝潢類印刷企業6家、其他類印刷企業17家、出版物發行批發1家。依期完成出版物發行和印刷企業的年度核驗及日常監管工作。根據國家、省新聞出版主管部門的相關通知要求,按照屬地監管、分級負責原則,全市新聞出版局於2019年4—5月先後對全市各縣(市、區)的276家出版物發行單位(其中批發經營單位4家、零售經營單位272家)、191家印刷企業(其中出版物印刷企業20家、包裝裝潢印刷企業48家、其他印刷企業123家)進行年審核驗和日常監管工作。

  (中共梅州市委宣傳部)

  廣播電視

  【廣播電視宣傳報道】  2019年,梅州市廣播電視台履行主責主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節目影響力、傳播力、經營創收力等綜合指標位居全省地級台第四名,發揮主流媒體引領思想、引導輿論、激勵精神的作用,助推梅州蘇區振興發展、高質量發展。緊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線,引領主流思想和社情民意。

  年內,梅州市廣播電視台上送省台播出電視新聞總量超500條,全省排名第三。上送省台播出廣播稿件516篇,全省排名第二。廣播電視收聽收視率、市場份額和新媒體點擊率穩居梅州第一。其中,電視一套收視率及市場份額居梅州第一、電視二套居梅州第三;廣播兩個頻率梅州市場份額74.9%。“民生820”“梅州微聞聯播”“服務900”三個公眾號入圍梅州公眾號排名前四。其中,“民生820”微信公眾號入圍中國微信公眾號500強,排名第56位,是梅州唯一上榜公眾號,在廣東所有公眾號排名第八、全國地級市電視台公眾號排名第二。全台“兩微一端”粉絲近200萬,《無線梅州》手機端用戶超51萬,開通梅江、大埔、蕉嶺、五華4個縣直播版塊。籌備高清電視頻道改造,推進4K電視、大數據基地等重大融媒體項目建設。

  年內,梅州市廣播電視台的廣播電視作品獲得6個國家級獎項(含提名)、17個省級獎項、46個市級獎項。其中,《印象客家》獲得第25屆中國紀錄片十佳欄目,《“百變”少女施宇羽》獲得第25屆中國紀錄片短片十佳作品;《血戰三河壩》獲得廣東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優秀作品獎;《回到圍屋》獲得2019年度紀錄片國家相冊“紀錄片類”銀相冊作品、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入圍提名。

  【廣播電視產業經營】  2019年,梅州市廣播電視台依托豐富的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和綠水青山資源,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以市場競標形式獲得梅州市劍英體育館經營管理權,接管運營大埔縣百侯鎮文旅產業,探索客家文化產業、體育產業、文體旅遊產業、紅色學習培訓等產業,打造傳媒新業態,拓展梅州廣電發展新空間。

  【廣播電視融合交流】  2019年,梅州市廣播電視台堅持移動優先,搶抓話語權,加快媒體融合,全方位服務社會。“民生820”微信公眾號全年有19條10萬+推文,傳播力穩居梅州第一,獲得梅州市新媒體作品“品牌欄目”一等獎。“無線梅州”APP作為全媒體融合主力軍,全年全網直播104場。其中,中國農民豐收節全網點擊率超1500萬,“我和我的祖國”大合唱活動全網點擊率超1000萬,梅州馬拉鬆直播在線超1200萬人收看。

  (梅州市廣播電視台)

  電   影

  【城市院線影院放映】  截至2019年底,梅州市有城市影院21家,全年放映電影188958場次,觀影1801274人,電影票房收入71284189.26元,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等多部主旋律電影掀起觀影熱潮,激發觀眾強烈的愛國情懷,引發關注。多部不同類型的國產電影也反響熱烈,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被稱為“國產動畫電影的崛起”,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更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裏程碑。其中,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烈火英雄》更是吸引有關單位的包場觀影和團體購票。2019年梅州市最熱播的5部電影分別是:《瘋狂的外星人》《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烈火英雄》《飛馳人生》。

  【農村公益電影放映】  2019年,梅州市有2042個行政村。梅州市按照規定執行“每個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的標準,做好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作,全年完成24504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任務。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展示國家改革開放後翻天覆地的變化,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中共梅州市委宣傳部)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梅州是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截至2019年底,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363項(國家級6項、省級32項、市級72項、縣級253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0人(國家級7人、省級38人、市級79人、縣級236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個(梅縣區客家山歌)、“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3個(梅縣區客家山歌、大埔縣廣東漢樂、興寧市杯花舞),初步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體係。2019年,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市級傳承人14人,7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公示名單,客家山歌劇等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非遺”傳承保護】 2019年,梅州市啟動75歲以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截至2019年底,開展對徐清花、侯文發、曾善仁3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口述史采集。貫徹落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對“非遺”及其孕育發展的環境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建設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中心、4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推進重點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區域包括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4個縣(市、區)的30個鎮,項目包括國家級6個,省級項目24個,市、縣級項目140個。

  【“非遺”交流合作】  2019年,梅州市繼續聯合多部門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惠民演出工作。組織傳承人開展免費培訓班,進行持續性、常態化的教學和現場教授、示範演出等。組織梅州客家山歌《原生態客家山歌聯唱》、竹板歌(梅江五句板)《見到大家笑哈哈》分別參加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及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開展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遴選工作中,梅州客家山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彙編》。組織參加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江西贛州舉辦的中東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學習其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先進經驗,提升梅州市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水平。舉辦2019年“客家山歌微信群”歌友擂台賽。

  【“非遺”宣傳】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梅州以“非遺+快閃”的形式創新舉措,將活動延伸到商業廣場,讓“非遺”走出固有的小眾圈層,並通過媒體推廣、線上話題推廣、線下人氣活動等形式增加互動性、關注度,快閃活動結束後將活動正片剪輯不同版本,分不同渠道進行投放。以市“非遺”中心公眾號、數字化“聽山歌”在線聽歌平台為窗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客家山歌),全年發布信息300多條,新增關注人數2000人,每天在線聽歌1500人次。繼續開展“周五有戲”“相約周六”客家文化品牌演出活動,通過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常態化演出,向市民和遊客展演優秀舞台藝術精品劇目和客家綜合文藝節目。加強新聞媒體報道,在報紙、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上開設專欄,不定期刊登、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加深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以傳統節慶、大會、大型活動等為契機,宣傳客家“非遺”文化,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廣東日”活動、2019年國際山地徒步大會、2019年亞洲文化旅遊展、2019年第三屆客家童謠節、旅港同鄉會活動等,展示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藝術精品創作的優秀成果。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客家非遺》豐順專號於2019年文化遺產日期間推出。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結合中共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對“非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舉辦“非遺·民俗舞蹈”主題展演。

  【“非遺”資金投入保障】  2019年,梅州市將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範疇,逐步將所需工作經費納入市、縣(市、區)兩級財政預算,同時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對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予以資助,多種渠道吸納社會資金投入。2019年中央財政投入國家級生態保護區專項資金600萬元,主要用於梅州境內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並依托17個傳統村落和曆史文化街區設立29個“非遺”傳習點的建設及傳習活動的開展,普及“非遺”教育、傳播“非遺”正能量。市財政投入資金約85萬元(市級傳承人補助35萬元、“非遺”藝術周50萬元),主要用於市級“非遺”展示中心建設、戲曲精品的創作排演、“非遺”傳承人補助、“非遺”項目展演等方麵。大埔縣作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範區,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將“非遺”傳承人補助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對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分別給予每人每年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的扶持獎勵;扶持傳承人開展展演展示、資料整理、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同時,組織全市做好2020年度國家、省的“非遺”項目資金申報工作。

  【2019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 由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大埔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大埔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2019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活動於2019年11月21日在大埔縣西湖公園萬人廣場開幕,24日閉幕。本次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旨在通過梅州“非遺”保護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主動邀請市民走近“非遺”、了解“非遺”,進而加快推動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促進梅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2019年梅州市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一覽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

傳統音樂

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市文化館

國(1)

2006年

2

廣東漢樂

大埔縣文化館

國(1)

2006年

4

傳統舞蹈

獅舞(席獅舞)

梅江區文化館

國(1)
(擴展項目)

2008年

5

龍舞(埔寨火龍)

豐順縣文化館

國(1)
(擴展項目)

2008年

6

傳統戲劇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傳承
研究院

國(2)

2010年

木偶戲
(五華提線木偶)

五華縣提線
木偶傳習所

國(1)
(擴展項目)

2008年

7

傳統音樂

客家山歌

(鬆口客家山歌)

梅縣區文化館

省(2)

2007年

8

傳統舞蹈

平遠船燈

平遠縣文化館

省(1)

2006年

9

竹馬舞

五華縣文化館

省(2)

2007年

10

龍舞(花環龍)

大埔縣文化館

省(2)

2007年

11

杯花舞

興寧市文化館

省(2)

2007年

12

鯉魚舞(鯉魚燈)

大埔縣文化館

省(2)

2007年

13

鐃鈸花

梅江區文化館

省(3)

2009年

14

打蓮池(蕉嶺蓮池舞)

蕉嶺縣文化館

省(3)

2009年

15

獅舞(青溪仔獅燈)

大埔縣文化館

省(3)擴展

2009年

16

鑼花舞

五華縣文化館

省(4)

2012年

17

龍舞(青溪黑蛟龍燈舞)

大埔縣民間舞蹈

保護協會

省(5)擴展

2013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8

傳統戲劇

廣東漢劇

大埔縣文化館

省(3)擴展

2009年

19

采茶戲

五華縣采茶戲演藝

有限公司

省(3)擴展

2009年

20

木偶戲

(梅縣提線木偶戲)

梅縣區木偶傳

習所

省(3)擴展

2009年

21

客家山歌劇

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

省(7)

2017年

22

曲藝

竹板歌(蕉嶺竹板歌)

蕉嶺縣文化館

省(3)

2009年

23

竹板歌(興寧竹板歌)

興寧市文化館

省(3)

2009年

24

竹板歌(梅縣竹板歌)

梅縣區文化館

省(4)擴展

2012年

25

竹板歌(梅江五句板)

梅江區文化館

省(7)擴展

2017年

26

傳統美術

五華石雕

廣東五華一建工程

有限公司

省(2)

2007年

27

傳統技藝

豐順埔寨紙花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省(3)

2009年

28

光德陶瓷燒製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省(4)

2012年

29

客家鹽焗雞製作技藝(梅江區客家鹽焗雞製作技藝)

梅江區尚記食品
有限公司

省(5)

2013年

30

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

(長樂燒酒製作工藝)

廣東長樂燒酒業
股份有限公司

省(5)擴展

2013年

31

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梅縣客家娘酒釀造技藝)

梅縣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省(5)擴展

2013年

32

糕點製作技藝

(留隍雲片糕製作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省(6)

2015年

33

三及第製作技藝
(蕉嶺三及第)

蕉嶺縣文化館

省(6)

2015年

34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興寧大坪布駱包子豆腐製作技藝)

興寧市大坪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省(7)

2017年

35

民俗

興寧羅家通書推算法

興寧市文化館

省(4)

2012年

36

下壩迎燈

五華縣文化館

省(6)

2015年

37

興寧上燈習俗

興寧市文化館

省(7)擴展

2017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38

民俗

西河漳溪墟掃街燈

大埔縣文化館

省(7)擴展

2017年

39

民間文學

下市話

梅江區非保中心

市(3)

2011年

40

對山歌

梅江區文化館

市(6)

2014年

41

傳統音樂

客家山歌

(蕉嶺長潭山歌)

蕉嶺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42

績苴歌

豐順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43

客家山歌

(興寧客家山歌)

興寧市非保中心

市(3)

2011年

44

客家箏

梅州市文化館

市(8)

2019年

45

豐良山歌

豐順縣文化館

市(8)

2019年

46

傳統舞蹈

落地金錢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1)

2007年

47

龍舞(香火龍)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48

打蓮池(梅江區打蓮池)

梅江區文化館

市(2)

2009年

49

龍    舞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3)

2011年

50

馬燈舞

興寧市大坪鎮文化站

市(3)

2011年

51

蕉嶺廣福船燈

蕉嶺縣非保中心

市(5)

2013年

52

五鬼弄金獅

大埔縣民間舞蹈保護協會

市(6)

2014年

53

曲藝

落地花鼓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54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黃氏頭部拳

平遠縣文化館

市(2)

2009年

55

足球運動

梅縣強民體育會

市(5)

2013年

56

李家教拳

興寧市文化館

市(7)

2016年

57

刁家教拳

興寧市文化館

市(8)

2019年

58

傳統美術

興寧版畫

興寧市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59

興寧花燈

興寧市非保中心

市(5)

2013年

60

梅縣區客家門神畫

梅縣區文化館

市(6)

2014年

61

客家泥塑

梅州市沅聲民間
藝術發展有限公司

市(8)

2019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62

傳統技藝

平遠黃粄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63

平遠紅菌豆腐頭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64

手工榨油技藝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65

手工榨油技藝
(羅崗鎮高山茶油製作工藝)

興寧市羅崗鎮
文化站

市(3)

2011年

66

客家娘酒

(興寧老酒釀造工藝)

興寧市興田街道
文化站

市(3)

2011年

67

黃金薑糖

豐順縣非保中心

市(3)

2011年

68

佘江菊花糕

梅縣非保中心

市(3)

2011年

69

蕉嶺縣竹編技藝

蕉嶺縣非保中心

市(4)

2012年

70

客家娘酒

(梅江區客家娘酒)

梅江區非保中心

市(4)

2012年

71

湯南麵線

豐順縣非保中心

市(4)

2012年

72

墨煙張墨條製作技藝

興寧市非保中心

市(4)

2012年

73

湯坑牛肉丸

豐順縣非保中心

市(5)

2013年

74

南口鎮車陂仙人粄

梅縣區文化館

市(6)

2014年

75

興寧黃粄製作技藝

興寧市文化館

市(6)

2014年

76

新陂樂仙腐竹製作技藝

興寧市文化館

市(6)

2014年

77

五華釀豆腐

五華縣文化館

市(6)

2014年

78

百侯牛肉幹

大埔縣文化館

市(6)

2014年

79

百侯薄餅

大埔縣文化館

市(6)

2014年

80

西陽清涼山茶製作技藝

梅江區清涼山茶葉

專業合作社

市(6)

2014年

81

馬圖茶製作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市(6)

2014年

82

興寧珍珠紅酒釀製技藝

廣東明珠珍珠紅
酒業有限公司

市(7)

2016年

83

三圳釀粄製作技藝

蕉嶺縣餐飲行業協會

市(7)

2016年

84

留隍草席製作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市(7)

2016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85

傳統技藝

湯坑鎮梳“大鱉尾”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市(7)

2016年

86

西河老鼠粄製作技藝

大埔小吃文化城

市(7)

2016年

87

客家服飾製作技藝

梅州市客僑博物館

市(7)

2016年

88

平遠八尺娘酒釀造技藝

梅州市八珍娘酒業

有限公司

市(7)

2016年

89

丙村開鍋肉丸

梅縣區丙村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市(7)

2016年

90

陳華記涼茶製作技藝

興寧市文化館

市(8)

2019年

91

興寧根雕技藝

興寧市文化館

市(8)

2019年

92

民間舞蹈道具編織工藝

大埔縣文化館

市(8)

2019年

93

平遠木雕技藝

平遠縣文化館

市(8)

2019年

94

五華金木雕工藝

廣東薪火文化傳媒

有限公司

市(8)

2019年

95

民俗

大埔元宵燈節

大埔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96

七盞燈

五華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97

六月六福祖公王節

平遠縣非保中心

市(2)

2009年

98

廣福宮祚福

大埔縣民俗保護協會

市(4)

2012年

99

梅石宮醮會

五華縣非保中心

市(5)

2013年

100

鬆源扛公王

梅縣區文化館

市(5)

2013年

101

水車小桑等公王

梅縣區文化館

市(5)

2013年

102

太陽生日

梅江區文化館

市(5)

2013年

103

香花佛事

梅江區文化館

市(5)

2013年

104

佘族招兵節

豐順縣文化館

市(6)

2014年

105

黃金迎燈

豐順縣文化館

市(7)

2016年

106

西河大靖迎馬

大埔縣文化館

市(7)

2016年

107

下市鬧元宵

梅江區文化館

市(7)

2016年

108

百侯龍珠燈

大埔縣文化館

市(8)

2019年

109

砂田菜花燈

豐順縣文化館

市(8)

2019年

110

新鋪七月半

蕉嶺縣新鋪鎮文化站

市(8)

2019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11

民間文學

月光光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12

蟾蜍羅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13

傳統音樂

梅城山歌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14

鬧八音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15

傳統舞蹈

拜血盆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16

拜藥師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17

龍舞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18

傳統戲劇

傀儡戲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19

傳統體育、
遊藝與雜技

輟屋子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20

傳統美術

客家剪紙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4)

2016年

121

客家布畫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4)

2016年

122

客家畫炭像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5)

2019年

123

傳統技藝

百家姓燈籠編織工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24

味窖粄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25

客家大襟衫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26

靠(交)頭褲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27

稻草鞋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28

傳統技藝

飯捎子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29

蒸甜粄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30

清明粄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31

織門(窗)簾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32

竹篾嬰兒吊籃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33

中華街老字號糖果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34

織篾龍技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35

植物土法染布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36

糖蓮子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37

三杯雞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38

客家梅菜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補充

2012年

139

西陽木雕製作技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0

仙人粄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1

客家煎炸小吃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2

客家土法榨油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3

客家水稻傳統種植技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4

釘屐工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45

傳統技藝

做木匠手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6

彈棉被技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7

木炭燒製技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8

紙紮喪葬製作技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49

草席編織工藝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50

打洋錫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51

梅城醃麵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5)

2019年

152

梅塘梅菜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5)

2019年

153

餘氏手工裝裱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5)

2019年

154

傳統醫藥

梅州喉風散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55

天愈堂中草藥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56

鍾聘三珍珠牛黃萬應喉風散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2)

2009年

157

民俗

迎新娘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58

坐月子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59

上燈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60

喪禮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61

葬禮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62

民俗

拜公王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63

拜社官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64

升龍轉火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65

拜孔聖人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1)

2007年

166

客家傳統婚嫁習俗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67

客家傳統生育習俗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68

客家過繼習俗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69

客家傳統春節習俗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70

新屋進火習俗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71

赴墟日

梅江區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區(3)

2014年

172

民間文學

客家方言

梅縣區文化館

區(1)

2006年

173

歌仙劉三妹的傳說

梅縣區鬆口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74

民間歌謠

梅縣區文化館

區(1)

2006年

175

民間諺語

梅縣區文化館

區(1)

2006年

176

傳統音樂

客家山歌

梅縣區文化館

區(1)

2006年

177

傳統舞蹈

打腰鼓

梅縣區桃堯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178

傳統技藝

白渡牛肉幹

梅縣區白渡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79

鬆源麥芽糖

梅縣區鬆源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80

傳統技藝

南口黃皮豆幹

梅縣區南口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81

石坑柿花

梅縣區石坑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82

隆文竹編

梅縣區隆文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83

隆文土紙

梅縣區隆文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84

隆文木炭

梅縣區隆文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85

客家服飾


區(1)

2006年

186

梅縣金柚

梅縣區丙村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1)

2006年

187

客家圍龍屋


區(1)

2006年

188

梅縣客家名菜

梅縣區新城街道辦

區(1)

2006年

189

佘江工藝品

梅縣區佘江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190

九龍手工茶

梅縣區梅南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191

石扇鹹菜

梅縣區石扇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192

石扇魚血燜飯

梅縣區石扇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193

梅西肉丸

梅縣區梅西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194

金柚陳茶

梅縣區文化館

區(5)

2014年

195

客家手工茶

梅縣區文化館

區(5)

2014年

196

釘礱

梅縣區雁洋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6)

2016年

197

黃金玉香糕

梅縣區丙村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7)

2019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198

傳統技藝

企爐餅

梅縣區鬆口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7)

2019年

199

魚散粉

梅縣區鬆口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7)

2019年

200

羊雌湯

梅縣區鬆口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7)

2019年

201

荷泗拱橋肉

梅縣區南口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7)

2019年

202

砣子豆腐

梅縣區鬆源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7)

2019年

203

鬆源豆幹

梅縣區鬆源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7)

2019年

204

民俗

掛大牌

梅縣區鬆源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205

七月二十八日老姑婆生日

梅縣區水車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206

觀音生日

梅縣區大坪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207

升龍轉火

梅縣區程江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208

作福

梅縣區城東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2)

2009年

209

“三月三”相公爺出巡

梅縣區石扇鎮文教

體育服務中心

區(6)

2016年

210

傳統音樂

水口山歌

興寧市文化館

縣(1)

2007年

211

羅崗山歌

興寧市文化館

縣(1)

2007年

212

石馬山歌

興寧市文化館

縣(1)

2007年

213

興寧客家鑼鼓

興寧市文化館

縣(9)

2019年

214

傳統舞蹈

梳妝舞

興寧市文化館

縣(9)

2019年

215

傳統美術

興寧烙畫

興寧市文化館

縣(9)

2019年

216

傳統技藝

客家圍龍屋

興寧市文化館

縣(1)

2007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217

傳統技藝

編織

興寧市文化館

縣(1)

2007年

218

管嶺打鐵工藝

興寧市文化館

縣(4)

2010年

219

寧中毛筆製作工藝

興寧市文化館

縣(5)

2010年

220

黃陂煎堆製作工藝

興寧市文化館

縣(5)

2010年

221

客家黃酒

興寧市文化館

縣(6)

2013年

222

興寧滕編技藝

興寧市文化館

縣(9)

2019年

223

傳統醫藥

雄獅牌八寶驚風散

興寧市明珠醫藥公司

縣(1)

2007年

224

雄獅牌解表追風丸

興寧市明珠醫藥公司

縣(1)

2007年

225

雄獅牌人參衛生丸

興寧市明珠醫藥公司

縣(1)

2007年

226

雄獅牌濕熱片

興寧市明珠醫藥公司

縣(1)

2007年

227

雄獅牌健身安胎丸

興寧市明珠醫藥公司

縣(1)

2007年

228

民俗

火把節

興寧市文化館

縣(3)

2009年

229

關帝出行

興寧市文化館

縣(3)

2009年

230

民間文學

南台大佛的傳說

平遠縣文化館

縣(2)

2009年

231

傳統音樂

上岌山歌

平遠縣文化館

縣(3)

2009年

232

廣東漢樂(平遠)

平遠縣文化館

縣(7)

2019年

233

平遠客家山歌

平遠縣文化館

縣(7)

2019年

234

傳統技藝

竹具編織

平遠縣文化館

縣(3)

2009年

235

石正煲缽製作技藝

平遠縣文化館

縣(5)

2016年

236

平遠仙人粄

平遠縣曹字仙人粄

食品廠

縣(6)

2017年

237

平遠客家炒綠製作技藝

廣東茗豐茶業有限公司

縣(6)

2017年

238

紅燜紅菌豆腐頭

平遠縣旅遊協會

縣(8)

2019年

239

客家娘酒雞

平遠縣旅遊協會

縣(8)

2019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240

民俗

扛仙師

平遠縣文化館

縣(3)

2009年

241

祭江

平遠縣文化館

縣(5)

2016年

242

曲藝

北磜漢劇

蕉嶺縣文化館

縣(3)

2009年

243

金獅大鑼鼓

蕉嶺縣文化館

縣(3)

2009年

244

民間文學

民間故事(傳說)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45

民間歌謠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46

民間諺語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47

民間謎語

大埔各鎮

縣(2)

2011年

248

傳統音樂

客家山歌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49

客家箏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50

傳統舞蹈

獅子舞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51

傳統戲劇

大埔提線木偶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52

曲藝

五句板說唱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53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民間遊戲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54

傳統美術

木雕木刻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55

民間美術·繪畫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56

民間美術·工藝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57

傳統技藝

竹編工藝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58

棕編工藝

大埔縣西河鎮文化站

縣(1)

2007年

259

草編工藝

大埔縣高陂鎮文化站

縣(1)

2007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260

傳統技藝

紙紮工藝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61

大埔豆腐幹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62

客家黃酒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63

桃源八寶飯珍

大埔縣桃源鎮文化站

縣(2)

2011年

264

龍窯

大埔縣光德鎮文化站

縣(2)

2011年

265

農業工具製作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66

木炭燒製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67

大埔醃麵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68

大埔艾粄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69

大埔算盤子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0

大埔憶子粄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1

大埔粟粄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2

大埔筍粄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3

大埔西河發粄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4

大埔鴨雙羹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5

大埔灰水粽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6

大埔飛天馬有機烏龍茶

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7

大埔西岩烏龍茶製作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8

竹佘籮編製工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79

竹盒編製工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80

草席編製工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281

大埔青花骨質瓷手繪與

燒製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5)

2018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282

傳統技藝

大埔高陂陶瓷釉下手工

彩繪工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5)

2018年

283

大埔高陂陶瓷拉胚

成形工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5)

2018年

284

大埔高陂瓷雕傳統

手工技藝

大埔縣文化館

縣(5)

2018年

285

大埔小吃

大埔縣文化館

縣(5)

2018年

286

傳統醫藥

連氏中醫眼科

大埔縣文化館

縣(5)

2018年

287

民俗

客家民居

大埔縣博物館

縣(1)

2007年

288

大埔美食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1)

2007年

289

廟會

大埔縣湖寮鎮文化站

縣(1)

2007年

290

高陂迎景

大埔縣高陂鎮文化站

縣(2)

2011年

291

茶陽太寧洋萬崗

五顯大帝廟會

大埔縣茶陽鎮文化站

縣(2)

2011年

292

大麻迎仙姑婆

大埔縣大麻鎮文化站

縣(2)

2011年

293

大麻恭州迎燈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94

端午節習俗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95

三河梓裏三聖公王廟會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96

婚禮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97

壽誕禮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98

滿月宴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299

婚宴

大埔縣非物質文化

遺產保護中心

縣(3)

2014年

300

光德上漳迎燈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301

光德富嶺迎燈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302

成年禮

大埔縣文化館

縣(4)

2016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303

民間文學

潭江鳳坪佘族語言

豐順縣文化館

縣(4)

2019年

304

傳統舞蹈

花鈸舞

豐順縣文化館

縣(3)

2015年

305

傳統技藝

黃金粄條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06

薯粄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07

湯坑炒粄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08

湯坑鹹菜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09

湯南菜脯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10

碗子粄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11

仙洞米粉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12

油炸豆腐

豐順縣文化館

縣(1)

2007年

313

黃金竹編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縣(2)

2013年

314

黃金榛糖製作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縣(3)

2015年

315

埔寨走馬燈製作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縣(4)

2019年

316

潭江高山茶製作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縣(4)

2019年

317

豐順苦筍烹飪製作技藝

豐順縣文化館

縣(4)

2019年

318

民俗

觀音娘娘、謝聖仙娘

元宵巡遊

豐順縣文化館

縣(3)

2015年

319

湯南跳火堆

豐順縣文化館

縣(3)

2015年

320

小勝天穿節

豐順縣文化館

縣(3)

2015年

321

馬圖四月八

豐順縣文化館

縣(4)

2019年

322

豐順鳳坪佘族祭大公巡遊

豐順縣文化館

縣(4)

2019年

323

傳統舞蹈

春牛舞

五華縣華陽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1)

2007年

324

青塘舞龍

五華縣轉水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25

郭田舞獅

五華縣郭田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26

傳統戲劇

花潮戲

五華縣安流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1)

2007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327

曲藝

長布山歌

五華縣長布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28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五華足球

五華縣體育局

縣(8)

2018年

329

傳統美術

泥塑

五華縣轉水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0

客家床畫

五華縣河東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1

傳統技藝

安流竹器編織

五華縣安流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32

尖山草蓆

五華縣梅林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33

水草蓆製作工藝

五華縣潭下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4

長布花燈

五華縣長布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5

大田柿花製作工藝

五華縣長布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6

毛糕製作工藝

五華縣岐嶺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7

岐嶺雜技

五華縣岐嶺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8

石灰製作工藝

五華縣潭下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39

紅木家具製作工藝

五華縣雙華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4)

2012年

340

紅曲製作工藝

五華縣轉水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4)

2012年

341

錫製品製作工藝

五華縣周江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5)

2014年

342

天柱山綠茶製作技藝

五華縣棉洋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5)

2014年

343

大布七月七藥粄製作技藝

五華縣水寨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5)

2014年

344

雕塑

五華縣河東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6)

2015年

345

“廖昌記”酒餅製作技藝

五華縣轉水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7)

2017年

  續表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保護單位

批次

公布文件
時間

346

傳統技藝

花燈版畫

五華縣龍村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7)

2017年

347

奇怪酒製作工藝

五華縣棉洋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8)

2018年

348

義學客家老酒製作工藝

五華縣河東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8)

2018年

349

柯樹潭糯米醋釀製工藝

五華縣轉水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8)

2018年

350

民俗

華城老子壽誕

五華縣華城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51

周潭文昌祠

五華縣長布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52

扮古事

五華縣安流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53

華城“三月三”

五華縣華城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54

彩旗嶺重陽慶典

五華縣水寨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2)

2008年

355

上刀山

五華縣棉洋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56

石樓伯公壇

五華縣橫陂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57

坐刀轎

五華縣棉洋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3)

2010年

358

七聖仙娘巡遊慶典

五華縣周江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4)

2012年

359

洛陽圍廟會

五華縣棉洋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4)

2012年

360

紫雲洞觀音廟會

五華縣周江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5)

2014年

361

三山國王民俗廟會

五華縣周江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6)

2015年

362

華光大帝巡遊慶典

五華縣梅林鎮文體

活動中心

縣(6)

2015年

363

鄒公宮廟會

梅林鎮宣優村文化

藝術研究會

縣(7)

2017年

  文博事業

  【文博事業概況】  截至2019年底,梅州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85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1處、省級文保單位87處、市級文保單位114處、縣級文保單位273處)。梅州市國有博物館(紀念館)館藏文物49572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6件(套)、二級文物232件(套)、三級文物1487件(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2232處(古遺址131處、古墓葬84處、古建築1328處、石窟寺及石刻6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622處、其他2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783處、複查不可移動文物449處。

  【文物安全】 2019年,yabo88 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與各縣(市、區)文廣新局簽訂“2019年度文物保護單位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文物安全管理目標,落實文物安全管理責任。開展文物安全大排查行動。開展文保單位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改活動,經各縣(市、區)排查,共查出18處安全隱患,其中,要求沒有消防設施的梅州市客僑博物館進行閉館3個月整改,消防設施安裝位置不合理、煙感器電池過期不工作的梅江區鳳凰博物館進行閉館20天整改。

  【文物保護單位申報】  2019年4月19日,梅州市有1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被亚搏app下载安装 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梅州市有6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申報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工作,組織對具有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進行評審。

  【文物維修】 2019年,梅州市完成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東山書院、世德堂、蓮塘洋樓、雙龍大夫第、寶善居(第一期)修繕工程;完成鄒坊文祠、見龍居和蘭芳樓的修繕工程;完成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南天主教堂建築群舊址(市委組織部辦公樓、市委展館)、同懷別墅、古大存故居等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完成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南磜觀察第、林修明故居(第一期)修繕工程80%的工程量。中國客家博物館、黃遵憲紀念館完成升級改造並開館運行。

  【客家圍龍屋普查】 2019年,梅州市出台《梅州市客家圍龍屋普查工作方案》,開展全市客家圍龍屋普查工作,全麵掌握梅州市客家圍龍屋的現狀、數量及分布情況。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和五華縣進入田野調查工作階段。

  【博物館評估】2019年,梅州市對26家國有博物館(紀念館)、行業博物館(紀念館)和非國有博物館進行評估,通過驗收公布。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 結合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5月13日,中國客家博物館新設展覽——黃遵憲生平事跡展和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對外開放。黃遵憲生平事跡展展示黃遵憲生平事跡;梅州市“非遺”館是首家全麵展示梅州市“非遺”項目的場館。來自全市文博界、各行業協會的數百人參觀展覽。5月12日,大埔縣博物館舉辦《鏡頭錄史千秋在、笑傲人生九十年》——大埔籍戰地記者鄒健東攝影展係列活動;5月13日,蕉嶺縣博物館舉辦《廣東文博40年》圖片展,展覽簡要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文博事業發展的成果;5月14日,梅縣區博物館舉辦《梅縣區博物館成立60周年》《廣東文博改革40年圖片展》係列活動;5月14日,興寧市博物館舉辦《宣傳博物館免費開放知識》係列活動;平遠縣博物館舉辦《文物知識宣傳》係列活動;豐順縣博物館舉辦《赤幟殷殷耀東江——八鄉山革命根據地革命鬥爭史料文物展》活動;五華縣博物館舉辦《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發挖成果展覽》《記憶曆史,記住鄉愁——客家文俗文物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圖片展》等活動。

  (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2019年梅州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一覽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葉劍英故居

梅縣區

雁洋鎮雁上村虎形自然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丘逢甲故居

蕉嶺縣

文福鎮逢甲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父子進士牌坊

大埔縣

茶陽鎮學前街

古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境廬和榮祿第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

小溪唇居委

清光緒七年(1881)、

清光緒十年(1884)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晉元故居

蕉嶺縣

新鋪鎮尖坑村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埔光祿第

大埔縣

西河鎮車龍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聯豐花萼樓

大埔縣

大東鎮聯豐村

古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埔泰安樓

大埔縣

湖寮鎮龍崗村

古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河中山紀念堂

大埔縣

三河鎮彙城村

民國18年(1929)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埔肇慶堂

大埔縣

百侯鎮侯南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獅雄山遺址

五華縣

華城鎮塔崗村

秦漢

古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光寺

梅縣區

雁洋鎮陰那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

大埔縣

三河鎮彙東村

1964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鐵塔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

龍豐村

五代南漢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奕世流芳”牌坊

大埔縣

湖寮鎮龍崗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興寧學宮

興寧市

興田街道辦事處

司前街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獅雄山塔

五華縣

華城鎮塔崗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長樂學宮

五華縣

華城鎮城鎮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英烈廟

五華縣

雙華鎮大陂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豐順縣

八鄉鎮灘良村

莊屋坪

民國19年(1930)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元魁塔

梅縣區

鬆口鎮銅琶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華又廬

梅縣區

南口鎮僑鄉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

梅縣區

雁洋鎮長教村

明—民國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棣華居

梅江區

西陽鎮新聯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聯芳樓

梅江區

西陽鎮新聯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恩元第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小溪唇居委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石寨土樓

蕉嶺縣

南磜鎮石寨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兩海會館

興寧市

興田街道辦事處神光路5號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書院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小溪唇居委龍豐村東山岌下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鄒坊文祠

平遠縣

仁居鎮鄒坊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淩風塔

平遠縣

石正鎮潭頭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惠堂舊居

五華縣

橫陂鎮錫坑老樓村

清—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森堂公祠

大埔縣

湖寮鎮新村

民國26年(1937)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小樹廬

平遠縣

仁居鎮城南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威光故居

五華縣

華城鎮黃埔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通議大夫第

大埔縣

百侯鎮侯南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井下吳屋

平遠縣

仁居鎮井下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榮槐樓

五華縣

轉水鎮三源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磐安圍

興寧市

葉塘鎮河西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福祿岌民居群

梅江區

三角鎮泮坑村

福祿岌

清—民國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通議第

大埔縣

湖寮鎮新寨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鄒魯故居

大埔縣

茶陽鎮花窗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四大銀行金庫舊址

平遠縣

仁居鎮井下村

民國33年(1944)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福星故居

蕉嶺縣

藍坊鎮大地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賴壽官夫婦墓

蕉嶺縣

長潭鎮長東村

沙前嶺

古墓葬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群豐大夫第

梅縣區

丙村鎮群豐村

明—清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駕虹橋

平遠縣

仁居鎮仁居村

明—清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興寧古城牆

興寧市

興田街道辦事處

東街居委

明—清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林修明故居

蕉嶺縣

新鋪鎮下南山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礤觀察第

蕉嶺縣

南礤鎮南礤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宋湘故居

梅縣區

白渡鎮創樂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

興寧市

寧新街道辦事處

文星村

清嘉慶十九年(1814)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善述圍

興寧市

羅崗鎮柿子坪村

清光緒十年(1884)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堅真故居

豐順縣

黃金鎮徑雙村

蕉頭窩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延慶堂

大埔縣

湖寮鎮莒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定昌公祠

豐順縣

湯南鎮隆煙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

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金發故居

梅縣區

梅南鎮上村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林風眠故居

梅江區

西陽鎮閣公嶺村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棣華圍

興寧市

刁坊鎮周興村

民國3年(1914)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馬圖紅四軍軍部舊址

豐順縣

龍崗鎮馬圖村

民國18年(1929)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仁居紅四軍第一縱隊革命舊址

平遠縣

仁居鎮仁居村

民國24年(1935)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世德堂

梅縣區

鬆口鎮銅琶村

明—清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一鬥堂

大埔縣

茶陽鎮長興村

明—清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和美屋

興寧市

寧新街道辦事處

佛嶺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雙龍村大夫第

梅縣區

佘江鎮雙龍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鬆溪橋與古道

平遠縣

差幹鎮湍溪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種玊上圍

豐順縣

豐順縣湯南鎮

新樓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蘭芳樓

五華縣

安流鎮樓光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輔德堂

大埔縣

西河鎮北塘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蓮瑞流馨民居

大埔縣

百侯鎮侯南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侯南村中議大夫第

大埔縣

百侯鎮侯南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桂嶺書院

蕉嶺縣

蕉城鎮城郊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拱辰樓

大埔縣

高陂鎮銀灘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寶善居

平遠縣

大柘鎮豐光村

民國2年(1913)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梅縣鄧仲元舊居和仲元小學舊址

梅縣區

丙村鎮銀場村

民國7年(1918)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蓮塘村古氏洋樓

梅縣區

城東鎮蓮塘村

民國8年(1919)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玉成圍

興寧市

合水鎮霞洞村

民國11年(1922)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喆廬

梅縣區

鬆口鎮大黃村

民國14年(1925)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張民達舊居

梅縣區

桃堯鎮螺江村

民國14年(1925)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儀園

梅縣區

水車鎮先鋒村

1949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東江縱隊粵東遊擊隊交通站舊址

梅江區

梅江區三角鎮

壢明村

1949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聯輝樓

梅江區

梅江區城北鎮

幹光村

民國14年(1925)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鬆江大酒店舊址

梅縣區

梅縣區鬆口鎮

繁榮社區

民國21年(1932)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鬆口圖書館舊址

梅縣區

梅縣區鬆口鎮

公園路

民國23年(1934)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德馨堂

梅縣區

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

民國6年(1917)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惠樓

平遠縣

東石鎮錫水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姚子青故居

平遠縣

大柘鎮墩背村

清宣統元年(1909)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梅興故居

平遠縣

東石鎮大屋村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丘逢甲墓

蕉嶺縣

文福鎮鶴湖村

民國2年(1913)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棣萼樓中轉站舊址

大埔縣

青溪鎮蕉坑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纘詒堂中轉站舊址

大埔縣

青溪鎮虎市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南方局工作委員會機關舊址

大埔縣

楓朗鎮大埔角村

民國30年(1941)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閩粵贛邊區黨委和邊縱活動舊址

大埔縣

光德鎮上漳村

民國37年(1948)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幹廬

梅縣區

南口鎮錦雞村

民國25年(1936)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聯大夫第

(牛角屋)

梅江縣

西陽鎮新聯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茶山紹德堂

梅縣區

水車鎮茶山村

明—清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槐崗繼善樓

梅縣區

程江鎮槐劣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鐵耕樓

蕉嶺縣

蕉城鎮陂角村

古建築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梅江橋

梅江區

江南街道辦事處梅南居委會後側

民國23年(1934)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天主教堂建築群舊址

梅江區

江南街道辦事處梅南居委機關路9號

民國27年(1938)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橋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小溪唇居委

東山書院前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曾井

梅江區

西郊街道辦事處馬石居委城西大道

五代南漢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淩風東西路騎樓式傳統商業街建築群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

淩東居委梅江橋至中山街段

民國21年(1932)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覺寺

梅江區

西郊街道辦事處

月影塘居委

梅師附小內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梅州學宮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淩西居委南門考院前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楊姓始祖墓、定光古佛玉甲墓

梅江區

金山街道東廂

月梅一村

北宋乾德二年(964)

古墓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侯安國墓

梅江區

城北鎮塔下村與三村村交界地曾坑尾狐狸徑

古墓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羅氏公墓

豐順縣

湯南鎮新埔園村

白石嶺

古墓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羅依塔

梅江區

長沙鎮下羅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路亭古塔

蕉嶺縣

文福鎮紅星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水寨大橋

五華縣

河東鎮居委會

1961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盤龍圍

梅縣區

石坑鎮龍鳳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蔡蒙吉故居

梅縣區

鬆源鎮金星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五裏大黃屋

興寧市

福興街道辦事處

五裏村

明正德十六年(1521)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坭陂進士第

興寧市

坭陂鎮湯一村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姚德勝舊居

平遠縣

大柘鎮杞園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永富袓祠

蕉嶺縣

長潭鎮新泉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仲裕樓

大埔縣

西河鎮漳北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莒村州司馬第

大埔縣

湖寮鎮莒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李光耀祖居

——中翰第

大埔縣

高陂鎮黨溪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萬卷樓

大埔縣

高陂鎮銀灘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鄒家圍

豐順縣

豐良鎮璜溪村

鄒家圍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上古寨

豐順縣

湯南鎮新埔園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氏宗祠

五華縣

華陽鎮優河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潛齋鄒公祠

五華縣

龍村鎮宮前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魏大斌故居

五華縣

橫陂鎮夏阜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何天炯故居

興寧市

石馬鎮新群村

民國9年(1920)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素廬

平遠縣

仁居鎮南門崗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克修公祠

蕉嶺縣

藍坊鎮大地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瓚椿莊

蕉嶺縣

藍坊鎮大光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何如璋故居—人境廬建築群

大埔縣

湖寮鎮雙坑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資政第

大埔縣

西河鎮車龍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大存故居

五華縣

梅林鎮優河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埔河文廟

豐順縣

湯坑鎮埔河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新南斐廈堂

梅縣區

鬆源鎮新南村

明—清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閩粵梁氏宗祠

梅縣區

鬆源鎮青塘村

明—清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圍坪朱屋

梅江區

城北鎮幹光村

西門橋圍坪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坪宮崇德圍

興寧市

徑南鎮坪宮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永生文蔚第

興寧市

永和鎮永生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涼庭豐泰堂

平遠縣

東石鎮涼庭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台大夫第

平遠縣

石正鎮南台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崗中憲第

大埔縣

湖寮鎮龍崗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小留寬裕居

大埔縣

大麻鎮小留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溪紹陽書室

豐順縣

黃金鎮清溪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豐良斜塔

豐順縣

豐良鎮棠荊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皇恩寵錫

(陳家祠)

五華縣

棉洋鎮聯西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華城東征軍政治部舊址(宗聖祠)

五華縣

華城鎮城鎮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茶山資政第

梅縣區

水車鎮燈塔村

茶山自然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悅來凹下山新居

梅縣區

白渡鎮悅來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肖向榮故居

梅縣區

石扇鎮新東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鬱卿黃公祠

梅江區

西陽鎮甫田村

黃屋閣13號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碧芬精廬

(盧耕父故居)

梅江區

西陽鎮太平村澄崗嶺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星耀光紹廬

興寧市

徑南鎮星耀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臚聲耀堃第

興寧市

徑南鎮臚聲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星耀恒雲樓

興寧市

徑南鎮星耀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侯北笙曹筱築

大埔縣

百侯鎮侯北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留怡和書室

大埔縣

大麻鎮大留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鄧太乙墓

梅縣區

鬆口鎮盤龍村

古墓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天褒節孝石牌坊

蕉嶺縣

藍坊鎮龍潭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餘裏古窯址

大埔縣

三河鎮餘裏村

古遺址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門考院前黃氏祖祠

梅江區

金山辦事處南門考院前13號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馬鞍山大葉屋

梅江區

三角鎮東升村圍屋路48號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謝田謝氏祖祠

梅縣區

城東鎮謝田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悅來敦尚樓

梅縣區

白渡鎮悅來村

民國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銅琶愛春樓

梅縣區

鬆口鎮銅琶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桃源繼述樓

梅縣區

桃堯鎮桃源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太湖劉屋

梅縣區

佘江鎮太湖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坑美以禎居

(蒲風故居)

梅縣區

隆文鎮坑美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第十團團部舊址

梅縣區

梅南鎮九龍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連江作廬

梅縣區

佘江鎮連江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人和三堡學堂

梅縣區

丙村鎮人和村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和善慶廬

梅縣區

石扇鎮中和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行石拱橋

平遠縣

中行鎮中行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仁居萬五韓公祠

平遠縣

仁居鎮仁居村

民國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鳳頭進士第

平遠縣

八尺鎮鳳頭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仁居官塘唇李屋

平遠縣

仁居鎮仁居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恩世居

平遠縣

熱柘鎮熱水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長征羅屋

興寧市

刁坊鎮長征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星耀荊榮第

興寧市

徑南鎮星耀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下走馬崗羅屋

興寧市

寧中鎮絲新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星耀拙廬

興寧市

徑南鎮星耀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雙坑采芹小築

大埔縣

湖寮鎮雙坑村

民國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遍沙祥輝樓

豐順縣

黃金鎮遍沙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坑口劉氏宗祠

五華縣

棉洋鎮棉洋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新一戴氏宗祠(桂園圍)

五華縣

華城鎮新一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元坑足球舊址

五華縣

長布鎮源潭村

古遺址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七賢居(劉複之故居)

梅江區

三角鎮上坪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葉大經公墓

梅江區

城北鎮黃明村

古墓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角村資政第

梅江區

三角鎮灣下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溫鳴劍舊居

梅縣區

丙村鎮紅光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紅旗村夏氏祖屋

梅縣區

新城辦事處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小都村安思居

梅縣區

雁洋鎮三鄉小都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福村篤敬莊

梅縣區

雁洋鎮南福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茶山村德崇樓

梅縣區

水車鎮燈塔村

茶山自然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茶山村暢雲樓

梅縣區

水車鎮燈塔村

茶山自然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茶山村大夫第

梅縣區

水車鎮燈塔村

茶山自然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群星村萬安圍

興寧市

葉塘鎮群星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坪裏龍田世基

興寧市

龍田鎮五一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儒地水口橋

平遠縣

中行鎮儒地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五指石摩崖石刻

平遠縣

差幹鎮差幹村

石窟寺及石刻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貴村普灘橋

平遠縣

泗水鎮文貴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仲石村萬載橋

平遠縣

中行鎮仲石村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氏祖始墓

(含二世祖墓)

蕉嶺縣

文福鎮坑頭村

古墓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北塘村振德樓

大埔縣

西河鎮北塘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彙城村華萼樓

大埔縣

三河鎮彙城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圳村史廬

大埔縣

楓朗鎮石圳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北塘村宜齋公祠

大埔縣

西河鎮北塘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續表

文物保護

單位名稱

(市、區)

詳細地點

年代

類別

級別

羅明故居

大埔縣

楓朗鎮坎下村

民國

近現代重要史跡

及代表性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藍田書院

豐順縣

湯坑鎮紅旗居委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棉洋劉氏二世祖墓

五華縣

棉洋鎮羅城村

古墓葬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德讚樓(黃遵憲故居)

梅江區

金山街道辦事處

小溪唇居委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鬆口火船碼頭

梅縣區

鬆口鎮繁榮居委

古建築

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場館

 圖 書 館

  【圖書館概況】  2019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入藏普通圖書9222種24451冊,年末館藏總量612040冊;訂購報紙78種92份、期刊589種816份;接待到館讀者53.28萬人次,文獻外借服務4.77萬人次,文獻外借30.31萬冊次,數字資源借閱(下載)288.89萬人次;舉辦講座114場,服務讀者10180人次;舉辦展覽16場,服務讀者8.4萬人次。

  【學術交流開展】 2019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舉辦和組織職工參加專業技術培訓6場次,33人次參加,內容涵蓋全民閱讀、數字資源建設、聯合參考谘詢、圖書館總分館建設、古籍編纂、文化誌願服務等方麵,累計552個學時。10月,承辦2019年梅州市公共圖書館業務培訓班,全市公共圖書館業務骨幹80人參加。

  【文化誌願服務】  2019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秉承“圖書館+”社會合作的發展理念,健全文化誌願者管理製度,利用廣東i誌願平台規範活動發布、誌願者招募、服務時長登記等工作,加強人員培訓,將文化誌願力量充實到日常讀者服務與品牌活動中。全年組織文化誌願活動21場,150人次誌願者參與,服務時長超600小時。

  【客都文化公益講堂】  2019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采取政府主辦、社會協同、群眾參與、在線直播的模式,聘請各行業專家授課,市民無門檻免費聽講,推廣全民閱讀,弘揚客家傳統文化,將“文化惠民”落到實處。自2016年3月開辦至2019年12月,舉辦講座42場,累計現場服務讀者6673人次,通過劍英圖書館微信公眾號(jytsg 0753)“在線公益講堂”服務讀者超過20.5萬人次。11月,《用書香涵養文明,文化惠民落到實處——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客都文化公益講堂”》案例獲廣東圖書館學會2019年閱讀推廣案例大賽三等獎。

  【“迎己亥,賀新春”猜謎活動】  2019年2月5日,梅州市劍英圖書館開展一年一度的迎新春猜謎活動,吸引200多位市民參與,增添濃厚的節日氣氛。

  【“悅讀人生”世界讀書日係列活動】  2019年3—5月,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組織開展“悅讀人生”2019年世界讀書日係列活動,包括送書下鄉(進校園、進社區)、公益講座、21天閱讀挑戰賽、繪本故事分享、國學經典誦讀、書畫名家聯展暨贈書活動、朗讀比賽、粵港澳“共讀半小時”活動、關愛孤獨症人士和視障人士活動、全民英語口語風采展示活動、新建圖書流動服務點等,倡導全民閱讀,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社會風尚。

  【“六一”兒童節活動】 2019年,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組織開展優秀少兒圖書推薦、“巧手塗色”親子活動、少兒趣味遊園活動、兒童電影播放、《災難麵前,你可以做得更好》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展、“悅讀・為祖國喝彩”頌時代華章獻禮祖國70華誕朗誦大賽等,為小朋友們營造歡樂節日氣氛,讓更多的孩子走進圖書館、愛上圖書館。

  【“9·28”經典誦讀活動】 2019年 9月28日,梅州市劍英圖書館聯合全市9家縣級圖書館舉辦梅州公共圖書館2019年“9·28”經典誦讀活動,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全民閱讀。

  【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理事會成立】  2019年7月30日,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第一屆理事會成立會議暨第一次理事會議召開,梅州市劍英圖書館理事會成立,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體製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理事會設11名理事,包括政府代表3名、圖書館代表3名、社會代表5名。

  【梅州市圖書館學會成立】  2019年12月26日,梅州市圖書館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一次會員大會召開。學會由梅州市劍英圖書館聯合全市9家縣級圖書館和廣東梅縣東山中學圖書館、梅州農業學校圖書館共12家單位發起成立,是梅州地區圖書館工作者自願結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群眾團體,旨在通過開展學術研究和經驗交流活動,促進梅州市圖書情報事業發展。

  (梅州市劍英圖書館)

  博 物 館

【博物館概況】  中國客家博物館於2005年3月28日奠基興建,2007年10月由梅州市編辦批準成立梅州市客家博物館,2008年4月8日落成並對外開放。2008年6月經廣東省編辦批準成立廣東客家博物館,2009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冠名中國客家博物館。2010年3月20日開始實行免費對外開放。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全麵展示客家民係文化淵源與發展,係統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曆史文物與客家民俗文物的綜合性博物館。占地11.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華僑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梅州名人廉吏館以及《客家文博》雜誌社組成,形成以主館為中心,各分館為衛星館的生態博物館格局。該館是一日讀懂客家的必經之處,是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中國客家博物館的主館客家博物館設有主題陳列《客家人》以及梅州地方通史展覽《梅州史話》。其中《客家人》陳列以“大客家”的視野,從“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部分全麵展示客家民係的曆史、現狀和未來;《梅州史話》展覽分別從遠古梅州、建置變遷、土客交融、客都形成、曆史名人、紅色土地六個部分展示梅州的曆史文化。黃遵憲紀念館是專題收藏、陳列、研究黃遵憲的主題館,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境廬和榮祿第組成,升級後的《黃遵憲生平事跡》陳列,從黃遵憲的家世淵源、青少年時期、隨使日本時期、出使美歐亞時期、江寧入幕時期、湖南新政時期、革職放歸時期七個部分,展示一代先驅黃遵憲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事跡和貢獻。大學校長館主要介紹和展示晚清以來249位梅州籍海內外校長、書記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將軍館主要介紹和展示從辛亥革命以來的梅州籍將軍在中國軍事史上的風貌和曆史功績,展陳481位將軍,其中上將10人、中將99人、少將372人。華僑館內設《海絲尋夢》展覽,從出洋篇、創業篇、傳承篇、融合篇、故土篇五個部分,以大量翔實而豐富的史料、圖文及各種珍貴的華僑文物,展現客屬僑胞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展示曆代僑賢愛國愛鄉的貢獻史。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設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恩元第內,以“鄉愁映像·一客一故鄉”為主題,從鄉音、鄉飲、鄉風、鄉藝、鄉情、鄉信等6個部分展示梅州的333個各級“非遺”項目。梅州名人廉吏館以“景仰先賢、忠孝清廉”為主題,挖掘19位客家先賢赤誠報國、行廉誌潔的光輝事跡。《客家文博》雜誌社是在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指導和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主管下,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內設立的期刊編輯部門。其出版發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客家文博》是廣東省文博係統內首家有公開刊號〔CN44-(Q)1131〕的期刊,被中國知網、維普網、超星域出版平台等數據庫全文收錄,為“廣東省優秀期刊”。

  【館藏文物與藏品管理】  中國客家博物館主要收藏客家曆史文物及民俗文物。館藏文物主要為唐代水車窯產品、客家曆代名人書畫作品以及族譜、僑批、地契等各類型的客家民俗文物,古籍圖書以清代著名愛國詩人、傑出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黃遵憲的藏書為主。全年征集、接收捐贈藏品52件,包括銅器、陶器、書畫、樂器、書籍等。截至2019年底,中國客家博物館館藏品數量26120件。其中珍貴藏品229件/145套,二級品1件(套),三級品228件/144套。

  【博物館宣傳教育】 2019年,中國客家博物館發揮文化宣傳和普及教育的作用,實行無節假日固定時間講解,新增語音導覽機和微信導覽講解服務項目。全年主館參觀人數21.6萬人次,講解接待915場,受眾人數2.7萬。全年開展宣教活動25場,擴大受眾麵,讓更多人享受博物館的資源。與社會機構合作在“客博學堂”推出未成年人手工坊活動,展現博物館的多元性和活力;策劃組織創意活動,如中秋節“博物館之夜”、“非遺”創意集市等活動,吸引大批觀眾走進博物館;結合重大節日(傳統節日)舉辦活動,如春節期間與東山中學師生聯合舉辦義務寫春聯活動、七夕節舉辦專題展覽等;開展未成年人“多彩博物館之旅”研學活動,走進7間博物館(紀念館),舉辦活動10場,參與人數350人。

  【博物館學術研究】  2019年,中國客家博物館館刊《客家文博》完成第23期至26期的出版工作。主編王秋珺獲得廣東期刊優秀工作者稱號。有兩項課題立項,1項課題正在進行,其中,孟凡輝的《台灣學者客家研究的視角》研究計劃申請到2019年度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招標課題;王秋珺在嘉應學院學報發表論文——《梅州“非遺”項目中的文化特征考察》,該論文同時為2019年梅州市社科課題研究成果。幹部職工發表論文4篇:《梅州“非遺”項目中的文化特征考察》《梅州地區博物館展覽工作芻議》《淺談曆史類博物館文物陳列展覽的內容設計》《梅州客家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完成《梅州文化遺產精粹》(三卷本)以及《梅州文化通史》編纂工作。

  【博物館展覽活動】  2019年,中國客家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17場,引進臨時展覽2個。舉辦的臨時展覽有:何麗榮作品迎春展、東風西漸海上絲綢之路、硯都藏珍——端硯文化藝術展、獻禮祖國70華誕,振興老區蘇區發展——梅州紅色文獻史料展、龍騰港珠澳攝影作品展、輝煌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電影海報展、明眸似水,笑靨如花——一止堂花道館成立一周年雅集作品展等,滿足不同社會階層、文化背景、年齡層次、興趣愛好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舉辦巡展4場,如與廣東省流動博物館聯合舉辦“梅縣水車窯”“廣東革命文物展”等大型流動巡展。

  【中國客家博物館舉行基本陳列升級改造開館儀式】 2019年6月18日,中國客家博物館舉行基本陳列升級改造開館儀式。開館儀式結束後,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行“2019年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工作年會暨全省文博業務培訓班開班儀式”。中國客家博物館於2017年開始對“四館”(主館客家博物館、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華僑博物館)進行升級改造,更新展陳內容,改進展陳方式,促進宣傳教育。(中國客家博物館)

  文 化 館

  【群文活動開展】  2019年,梅州市文化館完成大年初一迎新春遊園活動、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2019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新年音樂會、元宵晚會等活動。廣東省特色文化品牌——“群星舞台大家樂”群眾文藝演出活動由固定場地轉為固定流動相結合的方式,梅州市文化館組織群眾文藝團體走進社區、學校和鄉村演出,全年演出16場,同時把藝術輔導帶到社區、學校和鄉村。完成“我們的中國夢·強軍夢——2019年“合心聚力建新功,築夢強軍新征程”迎新春文藝演出、“2019我們的中國夢”梅州市慶祝“五一”創文宣傳文藝晚會、“天涯共此時·兩岸一家親”聯誼文藝晚會、“傳承文化根脈,共築民族未來”梅州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快閃宣傳活動、“同飲一江水”2019廣東打工仔歌唱大賽、2019“我最OK”廣東全民才藝大比拚、2019廣場舞大賽、“百歌頌中華”群眾歌會、2019客家山歌擂台賽等活動的籌備和演出任務,舉辦各類書畫、攝影展2場,全年完成大型群眾文化活動27場。

  【培訓活動】 作為梅州客家山歌的傳承保護基地,梅州市文化館開辦的山歌幼苗班教學培訓於2019年6月完成第九屆一年製班教學任務,第十屆暑期班培訓工作於8月結束。梅州市文化館少兒藝術團依據團隊總體發展要求,麵向全市招收一批具有一定藝術潛質、熱愛文藝的中小學生進行長期專業化、科班式免費培訓。梅州市文化館聘請高級專業教師,負責指導日常節目排練,編排、創新一係列少兒成品節目。梅州市文化館利用現有場地,發揮各類文藝骨幹的特長和積極性,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免費提供培訓場所和師資力量,舉辦各類普及性藝術培訓班,如2019全市文化館(站)長培訓班、成人舞蹈培訓班、青少年舞蹈培訓班、美術培訓班、器樂培訓班、老年合唱培訓班等,全年培訓各類藝術人才約5000人次。以文化誌願者為主體,在院士廣場、群星舞台、梅縣人民廣場、文化公園廣場等舉行文化誌願演出活動。邀請專家到梅州開辦2019年梅州市群文戲劇創作培訓班、梅州市群文音樂創作培訓班、“文化暖心,多彩生活”梅州市文化誌願服務進社區培訓等培訓活動,年培訓200餘人。組織梅州城區文化誌願者到平遠、大埔等地與當地文化誌願者進行廣場公益文藝演出和公益性培訓活動。召開全市文化館長工作會議,對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工作進行交流、研討和實地觀摩。(梅州市文化館)

  書   店

  【新華書店概況】 2019年,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99.92萬元。其中銷售大中專教材和中小學課本1366.93萬元、銷售一般圖書1394.15萬元、銷售文化用品1438.84萬元。

  【黨員閱覽室建設】  2019年,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根據《廣東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文件精神,做好梅州地區黨員閱覽室推廣建設工作。全年完成梅縣區委閱覽室、錦繡首府、嘉應中學、新城黨群辦和梅州市工行閱覽室等建設項目。

  【店外銷售】  2019年,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加強與機關單位的聯係,完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綱要》《五幹教材》等重點政治讀本征訂發行工作,合計銷售3萬多本。拓展高速公路、銀行、嘉應學院係院等新客戶的圖書團購業務,以母子公司聯動模式,取得2019嘉應學院圖書采購項目、劍英圖書館2019館藏圖書采購項目、2019年梅州市農家書屋項目。

  【“悅讀·為祖國喝彩”南國書香節活動】  2019年8月,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開展以“悅讀·為祖國喝彩”為主題的南國書香節梅州分會場活動,舉辦流量作家讀者見麵會、創意抖音大賽、梅州本地知名作家主題講座、音樂分享會、多米諾骨牌挑戰賽、親子手工DIY製作、書法篆刻和文化交流活動等,為梅州市民呈現一個書香濃鬱、富有梅州客家文化特色的閱讀嘉年華。

  (梅州新華書店有限公司)

  廣東漢劇·客家山歌

  廣東漢劇

  【漢劇精品創作】 2019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打造大型原創廣東漢劇《酒鄉紀事》;加大力度打磨提升客家紅色題材大型廣東漢劇《李堅真》劇目;組織創作、排練現代小戲《六棵柚子樹》等反映改革開放四十一周年和“精準扶貧”帶來的鄉村振興大變化的優秀舞台劇目,《六棵柚子樹》在首屆“黃河情”全國小戲小品交流演出季演出中獲“優秀表演獎”;大型廣東漢劇《蝴蝶夢》赴湖北武漢參加首屆中國(武漢)漢劇藝術節演出,獲首屆中國(武漢)漢劇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獎;廣東漢劇數字電影

  《白門柳》先後在梅州、廣州、北京首演,該片是廣東漢劇時隔半個世紀後重回大銀幕的首部作品;創排傳統廣東漢劇小戲《小放牛》《雙下山》,複排《樊梨花》《鬧嚴府》等精品劇目。

  【漢劇惠民演出】 2019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開展廣東漢劇“周五有戲”“周六藝苑”“廣東漢劇下基層”主題文化惠民活動、廣東“紅色文藝輕騎兵”梅州惠民演出、廣東漢劇進校園——“戲曲行當與舞台藝術”講座、“非遺”惠民演出和廣東漢劇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等演出,參加“嶺南風華·我愛你中國——廣東省舞台藝術精品惠民巡演”“嶺南風華·我愛你中國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展”、第十一屆廣東省“新世紀之星”藝術展演、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國家級客家特色‘非遺’表演精編《客韻非遺·尋夢海絲》”演出、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戲劇展演周、《東方漢歌》——慶祝廣東漢劇院建院60周年戲曲晚會等演出。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全年送戲演出145場,觀眾約6萬多人次。“周五有戲”“周六藝苑”是青年演員展示自我藝術才華的重要平台,全年惠民演出125場。

  【漢劇人才培養】 2019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邀請中國劇協秘書長崔偉到劇院開展劇目研討和《戲曲專業課——培養表演創造力是當代戲曲藝術的最大難題》講座;選送6名演員、導演等專業人員到北京、上海等地進修培訓;做好與梅州市藝術學校聯合舉辦的2015級漢劇幼苗班教學工作,有2名學生參加廣東省第十屆“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大賽,獲“銀花獎”;堅持外請戲曲行當、作曲等不同專業老師對不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製訂2015級漢劇班學生到劇院實習管理製度、衛生製度、課程設置方案、聘請教師等製度,以外請老師、該院老藝術家為主、在職演員為輔的教師團隊進行嚴謹的教學;在作新小學、美華小學、學藝中學、梅州中學、嘉應學院等院校開展廣東漢劇教學、專場講座,在梅州市七色光藝術培訓中心開設漢劇幼苗培訓班,同時開展與社區團隊的交流、學習活動;在蕉嶺縣、五華縣、大埔縣等地設立廣東漢劇(漢樂)活動驛站;舉辦梅州市第四屆“南國牡丹杯”群眾廣東漢曲漢樂大賽;探索廣東漢劇振興發展,製訂並細化《廣東漢劇振興發展工作方案》;與廣東粵劇院開展交流與合作。

  漢劇傳承與保護】  2019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設立國家級傳承人——梁素珍工作室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作室;以快閃的形式,通過接地氣、貼近群眾的展演開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係列活動;完成《李堅真》“五個一申報”〔一部好的戲劇作品、一部好的電視劇(或電影)作品、一部好的圖書(限社會科學方麵)、一部好的理論文章(限社會科學方麵)、一部好的歌曲一部好的廣播劇〕工作;完成《酒鄉紀事》“國家藝術基金”申報工作;完成“2019人民之選——中國‘非遺’榜樣傳承人”梁素珍申報工作;完成《廣東漢劇行當唱腔集合鑼鼓經》印刷工作;完成2019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大埔)展演工作;做好五省漢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前期工作;完成廣東漢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評估認定工作,由廣東省文化廣電旅遊廳認定為合格保護單位。

  【漢劇宣傳推介】 2019年,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運營和維護劇院網站、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廣東漢劇消息,打造成廣東漢劇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和平台。“廣東漢劇”微信公眾號全年推送廣東漢劇相關消息約170條,閱讀約5萬人次。

  【廣東漢劇振興發展大會召開】  2019年12月25日,“新時代,廣東漢劇再起航”廣東漢劇振興發展大會在梅州亮勝客家藝術中心召開。大會發起廣東、福建、湖北、湖南、陝西五省漢劇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成立廣東漢劇文藝基金會,創新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人文灣區建設。大會還舉行“廣東漢劇振興計劃”首個精品劇目,廣東漢劇院與嘉應學院、梅州市藝術學校人才培養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漢劇進校園廣東漢劇(漢樂)驛站授牌儀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市龍崗區、惠州市,漢劇進校園的嘉應學院、梅州中學、學藝中學頒發廣東漢劇(漢樂)驛站牌匾。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客家山歌

  【文化惠民演出】 2019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做好梅州“三好一正”工程傳播者,新創排一台具有客家特色的專題綜合文藝節目,全年通過劇場展演、“相約周六”、送戲下鄉、送戲到軍營、送戲到工業園區、山歌進校園等方式開展惠民演出111場,其中,送戲下鄉18場、山歌進校園8場、“相約周六”演出35場、其他文化惠民演出50場,受惠觀眾16萬人次,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劇種傳承發展】  2019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推進客家山歌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工作。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和保護中心被列為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客家山歌劇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加強和高等院校合作,與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簽訂協議,合作共建藝術實踐教育基地,在人才培養、課題研究、宣傳推廣、普及推廣等方麵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與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加強合作,敲定合作共建實習基地意向;聯合編纂《走進客家山歌》,此書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2018年增補計劃“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類項目,是廣東省唯一列入該項目的書籍。開展戲曲(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劇)進校園工作,與城北中學、江南小學、林風眠小學等學校簽訂“戲曲(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劇)進校園”協議,采取第一課堂授課(現場普及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劇的唱腔、表演等專業知識)、為試點學校師生開展示範性演出、派遣編創業務骨幹幫助試點學校創排客家山歌及客家山歌劇節目等方式進行。在“詩畫梅江2019年梅江區中小學、幼兒園文藝展演”中,林風眠小學獲“集體一等獎”“最佳創作獎”“優秀組織獎”,江南小學獲“集體二等獎”“優秀創作獎”。加強劇種後備人才培養,與梅州市藝術學校聯合舉辦“山歌班”學員培訓工作,招收11名“山歌班”學員到團見習,安排業務骨幹通過以老帶新的方法進行培訓。通過複排劇(節)目補角色的辦法,鍛煉、培養年輕演員。對年輕演員開展業務考核,實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淘汰機製,調動演員的積極性。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選派部分主要演員和編創人員到中央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進行短期學習,通過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梅州地區)創作基地這一平台,邀請原省藝研所所長吳惟慶、國家著名舞美設計師季喬和梅州相關專家到團授課,進一步提升演職人員的業務水平。年內,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擁有十多名副高以上職稱的拔尖人才、一批編創導人才。青年作曲家謝鵬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創作的歌曲《祝福新時代》,獲廣東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廣東省廣播影視原創歌曲一等獎;編劇陳輝劍創作的大型廣播劇《阿公的湯帕》獲全國對台港澳廣播劇創優廣播劇類一等獎、廣播劇《集聚·河橋》獲浙江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燈光師陳夫在“中國頌·長豐杯”第十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活動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全國民間文藝展演”活動中,均獲得優秀燈光師稱號。

  年內,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參加旅遊推介會、中國旅遊日廣東(梅州)主會場展演、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專場大型演出、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閩粵贛十三市黨政領導第二十三次聯席會議展演等活動,進一步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擦亮梅州文化旅遊品牌。

  【文化交流】 2019年3月12日,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在山歌劇場進行梅台文化交流演出;4月19日,在客商中心參加香港千人文化交流團演出;4月29日,楊苑玲、潘錫嶽應邀赴香港參加“香港客屬總會客家文化晚會”。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結合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浪潮,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港澳台節目中心合作,將優秀客家傳統文化傳遞給港澳台同胞。5月,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節目中心聯合創作的《阿公的湯帕》被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評定為2018年度對台港澳廣播創優文藝類一等作品。10月1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港澳台節目中心、梅州市委宣傳部聯合策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港澳台節目中心梅州節目製作室、梅州市廣播電視台、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台灣大漢之音廣播電台聯合錄製的6集客家話廣播劇《客家小店》殺青。《客家小店》以“盼”為主線,以“醃麵小店”為載體,通過六位食客講述故事的形式,呈現粵、港、台同胞從盼團圓團聚,到盼相知相愛的動人故事,再現海峽兩岸從隔絕到破冰、從交流到融合的曆史進程,表達出血濃於水的同胞情。

  【紅色革命題材民族歌劇《血色三河》創排】  該劇是梅州市2019年重點文藝創作劇目,被列入市委七屆六次全會重點文藝工作之一。《血色三河》是廣東首部民族歌劇,該劇通過舞台藝術的形式,把發生在大埔縣的三河壩戰役紅色故事呈現給觀眾,通過劇目謳歌祖國、謳歌先烈,弘揚梅州紅色蘇區精神。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於11月完成該劇的排練、合成,於12月5日進行首演,首演後,麵向梅州市各單位、各縣(市、區)黨員幹部、群眾開展惠民展演13場。

  【大型客家山歌劇《白鷺村氣象》創排】 該劇是一部現代農村題材的客家山歌劇,是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貫徹落實梅州“三好一正”的具體舉措。該劇被列為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重點文藝扶持的精品劇目項目,並代表廣東省參加文化和旅遊部的劇本文學獎評選,被列入市委七屆六次全會重點文藝工作,是梅州2019年重點文藝創作劇目。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從2019年初開始創作該劇,於9月5日在梅州市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山歌劇場麵向觀眾首演,9月20日在廣州友誼劇院參加“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展”係列活動演出,並在廣東省內通過劇場展演、送戲下鄉等形式開展“嶺南風華·我愛你中國——廣東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舞台藝術精品巡演,開展10餘場演出。

  【經典紅色山歌劇《彩虹》複排】  2019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對山歌劇《彩虹》進行複排、修改、提升,並作為廣東省地方性劇種的代表性經典作品,於8月赴江蘇省昆山市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活動”,向全國人民展現山歌劇的表演藝術精粹,再現梅州紅色蘇區的光榮曆史。同時,《彩虹》還作為梅州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素材。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山歌小戲《初心》創排】 2019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首次嚐試跨界(專業與業餘)合作排演,與豐順縣小勝鎮聯合創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山歌小戲《初心》。《初心》是一

  部紅色題材山歌劇,主要講述中國紅軍女傑李堅真在1928年受傷後不忘參加革命的初心,堅持要去銅鼓嶂找部隊繼續參加革命的事跡。該戲於12月14日在山歌劇場首演。

  【粵東西北片區舞台藝術創作與研究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建黨百年專題創作座談會】  2019年11月14—15日,粵東西北片區舞台藝術創作與研究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建黨百年專題創作座談會在梅州召開。活動邀請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中國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賡續華,中國劇協《劇本》雜誌主編範小寧,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廣東省直、相關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等參加。會議持續兩天,分成三大版塊——全省藝研室(院團創作室)工作會、省內劇目創作座談會、藝術創作生產經驗分享會,與會人員圍繞藝術平台的搭建、藝術生態的營造、藝術人才的培養、藝術創作與研究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梅州地方戲曲振興發展學術論壇暨民族歌劇《血色三河》劇目研討會】  2019年12月6日,梅州地方戲劇振興發展學術論壇暨民族歌劇《血色三河》劇目研討會在梅州舉行。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省文明辦原主任、省誌願者聯合會會長顧作義,中央歌劇院副院長、著名歌唱家麼紅,以及來自省、市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和代表等參加研討會。會上,與會人員對《血色三河》如何設置情節衝突、巧用音樂語言、走向市場等提出意見和建議,還對梅州地方戲劇振興發展“把脈問診”(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

  黨史·地方誌·檔案

  黨史

  【黨史書籍編輯出版】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完成《為了共和國的旗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集》、《中國共產黨梅州曆史》(二卷)、《梅州紅色故事》的編輯出版工作。平遠縣、梅縣區、五華縣、興寧市等縣(市、區)黨史部門分別編印《紅色基因代代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革命傳統教育讀本》《曾國華傳》等紅色書籍。

  【革命遺址修繕保護和利用】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指導各縣(市、區)黨史部門加大對革命舊址、紀念設施的“活化”力度,強化革命遺址育人功能,全年修繕18處重點革命舊址、紀念設施,弘揚蘇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支持配合有關單位籌建一園三館〔紅色文化公園、中央蘇區(廣東)曆史博物館、廣東梅州革命曆史紀念館、廣東梅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工作。

  【黨史征集研究】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與廣州對口梅州幫扶辦公室、蘇區精神(廣東)研究中心、嘉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組成廣梅共建紅色文化教育課題研究組,對“羅屏漢和張瑾瑜革命伴侶的生死堅守”“紅四軍傳達九月來信對古田會議的影響”“蘇維埃的血脈——中央紅色交通線”“弘揚尋烏調查精神,提高新時代領導幹部決策水平”4個課題開展史料征集、實地調研、谘詢論證、撰寫報告,深挖事件、故事背後蘊藏的磅礴力量,並完成上述4個課題報告。

  【黨史宣傳教育】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在《梅州日報》開設專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以梅州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先烈、革命史跡、革命事件、解放紀事為內容,刊登22期60多篇黨史稿件。支持有關部門拍攝《生死堅守》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影,展現革命英烈羅屏漢、張瑾瑜夫婦留守中央蘇區雙雙壯烈犧牲的革命事跡,在文藝表現形式上填補黨史、軍史空白。

  【省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申報】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加強省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的推薦申報,全市有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堅真紀念館、九龍嶂革命根據地、青溪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園及舊址群4個單位獲評省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省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6個。

  【黨史進基層】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調整充實省黨史宣講團梅州分團力量,梅州分團有21名熟悉黨史、軍史專家學者,打造39個具有梅州特色的黨史宣講精品課程,開展黨史、新中國史進基層宣講,為全市各級主題教育單位、廠礦企業、學校、社區、軍營宣講黨史66場次,參與人員5000多人次。

  【紅四軍進駐馬圖挺進東江90周年學術研討會】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緊扣紅四軍挺進東江9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舉辦紅四軍進駐馬圖挺進東江90周年學術研討會,從黨史、軍事戰略角度探討豐順乃至梅州地區在紅四軍挺進東江過程中的重大曆史作用及意義影響。

  【“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曆史定位研討會】 2019年,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大埔縣、梅州市公安局舉辦“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曆史定位研討會,初步考證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早期公安機關。       (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地 方 誌

  【依法治誌】 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地方誌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廣東省地方誌工作條例》的宣傳貫徹工作,利用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加大對《廣東省地方誌工作條例》頒布實施意義、條文釋義、解讀的宣傳,引導社會各界深入學習宣傳,提高普及率和公眾認知度。梅州市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地方誌工作,寫進2019年《梅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綜合年鑒編纂】  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做好《梅州年鑒2019》編纂和指導督促各縣(市、區)2019年年鑒編纂出版工作。完善《梅州年鑒》的框架結構,更新、調整、充實輯錄內容,突出年度特點和梅州地方特色。組織召開全市年鑒評議審讀會,提升市縣兩級綜合年鑒質量。市縣兩級綜合年鑒全部實現“一年一鑒、公開出版”。年內,《平遠年鑒2018》獲得中國版協年鑒工作委員會第六屆年鑒質量評比三等獎。在全省年鑒質量評價工作中,《梅江年鑒2018》《平遠年鑒2018》獲得二等年鑒、《大埔年鑒2018》《興寧年鑒2018》獲得三等年鑒。完成《廣東年鑒2019》梅州部分撰稿任務,為《廣東年鑒2019》提供反映梅州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1萬餘字稿件及新聞圖片多張。

  【地方誌資料年報征集】 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開展2018年地方誌資料年報征集工作,市級完成年報資料的單位113個。各縣(市、區)的資料年報工作有序開展,為下一輪修誌做好充分的資料準備。

【鎮村及部門、行業誌書編修和舊誌整理】  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繼續指導《梅州金融誌》《梅州政協誌》《梅州工會誌》《長潭電廠誌》《青溪電廠誌》等的編纂工作,促進部門誌、鎮村誌編修工作的開展。10月,《梅州金融誌》公開出版發行。興寧市地方誌辦公室指導《大坪鎮誌》《潭坑村誌》《興寧政協誌》的編纂工作,采取項目合作(校注工作與尋烏縣曆史文化研究會合作)方式整理明嘉靖《興寧縣誌》,做好清末《興寧山誌》(神光山部分)點注工作;大埔縣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指導出版大埔首部行政村村誌《墩背村誌》,做好《茶陽名鎮誌》編纂出版後續工作;豐順縣史誌辦組織人員對《龍溪徑門誌》《大勝村誌》等誌稿的觀點、史料、體例、文字、篇目、內容、詳略、規範、圖表等方麵進行審查驗收;蕉嶺縣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開展《鎮平縣誌》(康熙版、乾隆版)點注再版工作。

  【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  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嚴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和出版社要求,做好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資料補充完善和修改工作,把好質量關、意識形態關,推進《全粵村情》提質增效。全年編纂送省出版《全粵村情·梅州卷》調查文稿22冊(梅江區1冊、梅縣區2冊、興寧市3冊、大埔縣5冊、五華縣4冊、平遠縣2冊、蕉嶺縣1冊、豐順縣4冊),采集文字1500多萬字,圖片1.5萬多幅,全麵完成送省出版任務。《全粵村情·大埔縣卷》第一冊印刷出版。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自然村落普查數據庫錄入工作推進情況,安排專人負責數據錄入指導,嚴格按規範錄入數據信息,隨時跟蹤進度,定期做好抽查和“回頭看”工作,實現“文表庫”統一。對送省出版的22冊文稿內容進行全麵核查補充,對地理位置、姓氏源流、主要人物等重要信息進行重點核查,做好文稿修改,同步做好普查數據庫的審核。平遠縣、大埔縣、興寧市、五華縣初步完成普查數據庫“回頭看”工作;梅江區、梅縣區、蕉嶺縣、豐順縣根據送審稿同步完善普查數據庫。【地情資源開發利用】  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利用自然村落曆史人文普查成果和地方地情資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基礎地情資源支撐。組織編纂《梅州古驛道》地情書。配合省做好《廣東名村係列叢書》《廣東鄉村集萃係列叢書》資料收集工作,補充文稿12篇、高清圖片150張,核查修改文稿70篇。梅江區編纂出版《梅江村況》;梅縣區編纂出版《梅縣村情概覽》;興寧市編寫《興寧古驛道資料彙編》,刊發《廣東曆史文化名村·刁田村(墨寶不俱風雨,酒香不畏洞深)》,協助相關部門做好《中國影像方誌·廣東興寧篇》拍攝工作;平遠縣編寫《平遠古驛道》;五華縣編纂出版《五華縣古驛道資料彙編》《長布那麼美,我們去看看》,組織編纂地方誌叢書《長樂人物叢談》,組織人力編寫《長樂風物叢談》《五華縣地情地圖集成》等;蕉嶺縣參與羊岃村“鎮英園”“村史館”“若夫公園”“倉海詩廊”和“懷仁裏文化長廊”的文化策劃與建設工作。

  【地方誌數字化】  2019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按市政府要求,做好政府網站集約化建設工作,依時將“梅州市地情網站”遷移至梅州市政府網。根據實際設置基本地情欄目,及時補充完善反映梅州主要情況的資料。探索年鑒資源數字化開發利用,整合資源研究建立健全地情信息采集入庫工作機製。各縣(市、區)地情網全部遷移至當地政府網站。年內,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對2018年12月31日前公開出版的存量圖書文獻資料進行全麵摸底,對尚未數字化的存量圖書文獻資料製訂數字化計劃,做好入庫圖書的內容校驗審核,嚴格按照廣東省地方誌圖書入庫標準規範進行數字化,按流程

  審批後入庫發布,加快誌鑒史、地情書等地方誌書籍文獻資料數字化,實現入庫上網。年內,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發動各縣(市、區)地方誌辦撰寫稿件,收集整理現有特色文獻資料,向廣東省情網,“方誌廣東”黨政類欄目、業務類欄目等投稿,參與省情內容建設。配合省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共建省地情網“產業、產品”欄目,提供梅州市特色小鎮、產業園區、地理標誌產品的文稿資料52篇,其中,標誌產業8篇、產業園區8篇、特色專業鎮36篇。在廣東省情網的普通欄目中,梅州有12篇稿件被采納。

  (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

  檔   案

  【檔案業務督導】  2019年,梅州市檔案局繼續加強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工作,提高檔案歸檔質量,促進全市檔案管理水平整體提升。印發《梅州市檔案館檔案接收(整理)標準》,規範檔案整理工作。完成對廣東先達電業股份有限公司、南方電網梅州興寧供電局的企業檔案規範化測評工作,測評結果分別為三級甲等、二級甲等。

  【檔案服務】 2019年,梅州市檔案局服務機構改革工作,對市市場監管局、市應急管理局等20多個有檔案交接任務的涉改單位進行業務指導和現場督導,明確檔案歸屬流向,確保機構改革順利進行。服務重點建設項目,在檔案驗收階段嚴格按照有關標準,科學把關,確保驗收程序和檔案質量符合國家規定。全年通過驗收的有梅州大堤北堤防洪排澇工程、梅州大堤東堤芹黃段加固工程,驗收結果為良好。梅州大堤東湖泵站工程、梅州大堤北堤群英橋旱閘改建工程、梅州大堤北堤周溪河電排站工程、梅州大堤黃塘排澇泵站10千伏供電線路(排澇線583)遷建工程、梅州大堤南堤七孔閘電排站擴建工程驗收結果為合格。改進檔案及政府公開信息查閱工作,創新檔案查詢利用方式,優化各項便民服務措施。全年全市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接待利用者4000多人次,利用檔案資料5000多卷。其中,梅州市檔案館接待檔案利用者1263人次,查閱檔案1627卷又6029件,利用資料153人次1036冊,利用政府信息和現行文件63人次112件次。

  【檔案基礎業務建設】  2019年,梅州市新動工建設的檔案館有興寧市檔案館。梅州市檔案局於20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對各縣(市、區)國家綜合檔案館建設情況進行專項督查。

  檔案資源建設  2019年,梅州市檔案局依法加強和規範檔案接收工作,確保應進館檔案接收進館,同時注重麵向社會廣泛開展征集工作,使館藏檔案的結構更趨合理、門類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檔案資源體係建設逐步優化。全年梅州市檔案館接收各門類檔案2439卷又24210件,完成省局下達2000卷任務的243%,檔案館藏得到充實和豐富。

  檔案服務利用  2019年,梅州市檔案館舉辦“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檔案展覽,以中國共產黨人堅守信仰為主線,集中展示革命先輩舍家為國的高尚品格和情懷。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精選中央檔案館、省檔案館約400件文獻檔案,緊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分為“探求真理”“堅守初心”“勇擔使命”“踐行宗旨”“從嚴治黨”5個部分,以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為主線,展示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偉大曆程,同時設置專門區域供黨員重溫入黨誓詞、新黨員入黨宣誓。兩場檔案主題展覽接待全市160多個單位、6000多名黨員幹部。

  檔案信息化建設  2019年,梅州市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特點,開展館藏檔案數字化工作,提升信息化程度。梅州市檔案館購置浙江星漢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檔案館數字檔案質量檢測軟件,以代替人工檢測,提高數字化成果的檢測效率和質量,全年完成館藏紙質檔案全文數字化14058卷150萬頁。

  館藏檔案鑒定  2019年,梅州市檔案館完成鑒定滿30年的文書檔案1537卷又2958件,共29843條檔案。大埔縣檔案館鑒定開放年滿30年的文書檔案1525卷又2085件。

  【檔案安全保護】 2019年,梅州市檔案館發揮檔案修裱搶救中心作用,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做好梅州市國家重點檔案的搶救工作,搶救修裱國家重點檔案345卷35162頁。全市各級檔案部門重視檔案安全管理工作,不斷完善檔案基礎設施,建立健全檔案安全管理製度,加強安全技術防範係統建設,組織開展經常性的檔案安全保密教育和應急演練,落實安全管理措施,抓好庫房管理、檔案利用、數字化加工、網絡應用等環節的安全監管,確保檔案實體和檔案信息安全。加強檔案數字化過程中的安全保密工作,提前檢查並抽出擬數字化案卷中的密件,加強數字化現場管理,防止發生泄密事件。加強檔案網站功能建設,注重加強檔案信息和網絡安全管理,杜絕非公開的檔案信息上網。

  【檔案理論宣傳】  2019年,梅州市檔案局、梅州市檔案館重視檔案法律法規知識宣傳,開展以“新中國的記憶”為主題的“6·9”國際檔案日宣傳活動,在嘉應學院開展“檔案見證僑胞、港澳台胞支持嘉應學院辦學”主題展覽,在客都彙廣場舉辦現場谘詢活動,組織嘉應中學、《梅州日報》小記者走進檔案館,向市民普及檔案基本知識和法律法規,增進群眾對檔案以及檔案曆史價值的認識。重視做好檔案理論研究和宣傳報道,利用《中國檔案報》、《中國檔案》、《廣東檔案》、《粵檔信息》、《梅州日報》、檔案網站等新聞媒體和平台宣傳檔案法律法規、檔案服務社會的新成績,提高全社會檔案意識。全年梅州市檔案局網站點擊率9085次,在檔案網站上發布信息58條。

  (梅州市檔案局、梅州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