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熱議的高頻詞。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做出深入闡釋、指導發展實踐,為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習近平總書記以高遠的戰略眼光和宏闊的前瞻思維,鮮明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並作出一係列深刻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拓展,標誌著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深化。新質生產力是一種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三高”特征,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曆史性交彙,為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新征程上,隻有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搶占發展製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蓄積發展新動能,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係統工程,需要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堅持穩中求進,實現行穩致遠。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我國發展不平衡,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各不相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找準著力點和主攻方向,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忽視產業規律和自身條件,搞泡沫化的“大呼隆”,結果從“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也不能搞一種模式,盲目跟風“抄作業”,帶來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後患。要先立後破,統籌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應堅持先立後破,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一手抓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一手抓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以我為主,開放包容。麵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全方位遏製、圍堵、打壓,必須堅持以我為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同時也要保持清醒,越是麵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取長補短、加速進步,打造新質生產力增長極。
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培育新質生產力,亟需集聚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必須深化經濟體製、科技體製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催生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科技創新的持續突破,動力源自不斷湧現的卓越人才。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催生新質生產力,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條件,這離不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紀檢監察機關要以強化政治監督,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不折不扣貫徹落實,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推動營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優良環境,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