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觀察 | 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奮進力量
發布時間:2021-06-16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733   字號:

各地完善保護性立法,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重要作用

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奮進力量

文化和旅遊部6月9日發布公告,確定上海市中國共產黨一大·二大·四大紀念館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圖為6月12日,人們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前排隊等待參觀。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江西瑞金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保留了大量紅色文化遺址和紀念建築。圖為人們在瑞金市紅井革命舊址群參觀“紅井”。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最近,不少地方將目光聚焦於“紅色資源保護立法”。湖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對《湖南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草案)》進行了分組審議。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自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在四川、河南等地近期召開的人大常委會上,“立法保護紅色資源”也成了關鍵詞。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曆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曆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革命文物保護現狀如何?如何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麵的重要作用?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革命英烈故居、八路軍兵工廠舊址,得益於相關立法而得到更好保護

楊家莊村,曾是革命老區山西省左權縣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因自然條件限製,該村在脫貧攻堅中需要整村搬遷,村子將複耕複墾。村委會主任找到縣裏反映了一個情況:村裏有一個建於1937年的兵工廠,是抗戰時期八路軍在太行山區較早建立的兵工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彭德懷、羅瑞卿等曾親臨指導工作。

得益於《山西省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的規定,楊家莊村兵工廠作為革命文物舊址被整體保留。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楊家莊村兵工廠入選“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獲得700萬元中央專項資金預算。兵工廠現存的文字資料少,當地進行了大量史料收集工作,通過對相關革命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挖掘,特別是遠赴北京、河南等地探訪軍工後人,還原革命曆史來龍去脈,賦予革命文物鮮活生命力。最終不僅使兵工廠得到了保護利用,促進了文旅融合發展,還激發了全縣其他村落保護革命文物的熱情。

作為革命老區,山西紅色文化遺址數量多、分布廣、形式多樣,既有戰鬥戰役遺址,也有指揮部、醫院、兵工廠、紀念設施等,未被發掘和保護的紅色文化遺址也不在少數。

對此,山西製定實施了省級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山西省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條例》係統回答了“保護什麼”“誰來保護”“如何保護”“如何利用”等問題,致力於構建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新格局。

《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退役軍人事務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紅色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同時建立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製度;建立紅色文化遺址分級保護製度,與文物的4級保護平行;除了國家級文保單位外,所有紅色文化遺址均按照認定標準納入省、市、縣三級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名錄。據統計,山西共有3400餘處紅色文化遺址被納入法治軌道加以保護利用。

和楊家莊村兵工廠類似,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的陳客嫲烈士故居,得益於近年來實施的《龍岩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規定,最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利用。當地市、縣兩級政府將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設立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專項資金。龍岩市、新羅區兩級政府先後投入600多萬元專項資金,修繕鄧子恢故居、陳明故居、陳客嫲故居等,打造紅色旅遊路線,吸引眾多遊客慕名而至。

將我們黨保護利用革命文物的主張轉化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範,有利於更好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死亡戰士之遺物應由紅軍機關或曆史博物館陳列,以示紀念。”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製定的《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開啟了黨領導的政權保護革命文物的先河。

2008年,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在《關於加強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幹意見》中對“革命文物”進行界定:“包括各類與革命運動、重大曆史事件或者與英烈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類型也隨之明確為革命史跡、革命實物、代表性建築等三大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財政作保障,保護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都很充分。但在革命老區,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往往處於偏遠山區,點多麵廣,且當地財力有限,資金缺口較大。”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胡健曾透露,由於資金投入不足、保護力量薄弱,一些紅色文化遺存處於缺人管、少人修的境地。

在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看來,一個突出短板在於相關法治建設不完善。目前,現有的一些法律規定比較籠統或滯後,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修改後的該法規定,設區的市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曆史文化保護等方麵的事項製定地方性法規。2018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製定革命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

近年來,各地掀起“紅色立法”熱潮。對於各地開展的“紅色立法”,丁偉指出,將我們黨保護利用革命文物的主張轉化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範,這有利於更好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各地探索實施產權置換、購買、以修代租等方式,對紅色文化遺址予以保護

由於曆史原因,不少革命文物產權歸屬複雜,有些為私有產權古民居,且產權分散,一定程度上製約了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

以山西為例。當地文物保護部門調查發現,山西紅色文化遺址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個人所有。山西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張漢琦告訴記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敵強我弱,八路軍和解放軍的指揮部多設在老百姓家裏,且地處偏遠。老百姓的民房大多都是簡易的土木結構,個人修繕容易造成遺址破壞。

文物保護法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因此,產權屬於個人所有的紅色文化遺址保護難度較大。

位於浙江省嵊州市長樂鎮的中共浙江省臨時工作委員會舊址,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幹部群眾反映,省工委舊址整體建築損毀程度較重。長樂鎮政府積極對接市委組織部、市檢察院、文保等單位,協同爭取政府資金。鎮、村將原居住村民妥善安置,並通過耐心做工作,從產權人手中長期租用房屋。目前,省工委舊址已完成修繕布展,並串聯浙東清風館形成“清風紅旅”線路,煥發全新活力。

福建省文物局在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工作中也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協調置換。如通過調查研究和反複溝通協調,爭取工商部門支持,將原擬出售的古田鎮工商部門舊辦公樓捐贈給古田會議紀念館,用之與國保單位毛澤東寫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舊址協成店進行無償置換,使協成店產權收歸國有。無償提供。如龍岩市連城縣國保單位采陔公祠,縣級文保單位楊尚儒故居、江一真故居,經村“兩委”牽頭與產權所有人協商,都願意無償提供進行陳列布展。以修代租。如連城縣培田衍慶堂附屬房,在保護維修工程招投標前,經協商,產權所有人同意由文物部門維修後無償提供給縣文物局作為培田文物管理站辦公場所。股份分紅。如連城縣培田村古建築群,修繕後作為旅遊參觀場所開放,每年旅遊總收入的10%返還產權所有人。

一些地方在紅色資源保護立法時規定,“所有權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可向政府申請修繕資助,政府應當給予資助,或者通過產權置換、購買等方式予以保護”,以此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創新“說話”方式,把隱藏於革命文物中的故事講出來、傳開去,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出於安全考慮,中共四大的會場布置成了一個英文補習班,開會過程中,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代表們就會馬上收起討論的文件,拿起英文書開始上課……”在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推出的短視頻中,中共四大紀念館首席講解員王力娓娓道來。

這檔名為“力量之源·紅色100”的項目,圍繞100個關鍵詞講述100個紅色小故事。視頻前半段微劇情生動有趣,保安隊長、保潔阿姨等紛紛出鏡客串;後半段紅色故事敘述嚴謹,由黨史專家出鏡解讀,為大家講述中共四大召開背景、主要成果及曆史貢獻等。

《共產黨宣言》中譯本,散發著“真理的味道”;《可愛的中國》手稿書,鐫刻著黨的初心使命;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北京香山示意圖,勉勵我們“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學史力行,鑒往知來,革命文物“會說話”,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不能因為革命文物得來不易,就讓它待在庫房裏不見天日,那就失去了革命精神的傳播意義。”在西柏坡紀念館研究部主任康彥新看來,革命文物的“光彩”源自其背後承載的精神內核。比如,紀念館裏一個看似普通的碟子,是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精神的寫照。“它是周恩來用來蓋茶杯的,原有的杯蓋不小心被碾碎後,他舍不得扔掉茶杯,就用這個辦法將就用下去。”

“工農勞苦群眾解放萬歲”“男女平權,實行8小時工作製”……在江西於都,推開客家風格的土樓大門,一條條紅軍標語,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火紅的記憶。

“於都是紅色標語的資源庫,留存標語多達1720多條。”於都縣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謝稱英介紹,“標語使用最簡單、最直接、最生動的語言,為我們研究那段曆史提供了寶貴資料。”由於標語大都用炭筆、毛筆等寫在農村土房牆麵,房子年久失修,標語風吹日曬,不少民間守護人自發投入維護。政府將維修好的革命遺址交給近百位守護人使用管理,給予適當補助,守護人通過講解等工作獲取一定收入,紅色遺址重現生機。

“要讓革命文物活起來,就要加強策劃,把隱藏於革命文物中的故事講出來、傳開去。”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表示,應注意利用新科技,創新展示手段,多辦精品專題展覽,增強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生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

近年來,我國紅色旅遊熱度持續攀升,不少紅色聖地成為人們假日旅遊必去的網紅打卡地,今年紅色旅遊更是呈現火爆之勢。“紅色旅遊,形式在旅遊、特色在紅色、本質在精神,紅色之旅實際上是一場精神之旅。而革命文物是紅色旅遊的核心要素,隻有把革命文物保護好,才能使紅色旅遊發展好。”康彥新說。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