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領航新時代 奮力開新局 |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發布時間:2021-05-28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847   字號:

自2016年啟動武夷山國家公園體製試點建設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行最為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為國家在集體林區、重點旅遊區域建立國家公園探索出“武夷山樣本”。圖為武夷斷裂帶峽穀內雲霧繚繞,村莊若隱若現。 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古樹掩映,青瓦木廊,跨過流水潺潺的龍河漫水橋,便到了重慶市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每逢周末,這座巴渝古村落的遊客總是絡繹不絕。

綠春壩村這個曾經隻有16人居住的古村落,經過生態修複和人居環境改造,成了遠近聞名的“最美鄉村”。在2020年美麗鄉村博鼇國際峰會上,綠春壩村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鄉村”。

據三建鄉鄉長任正義回憶,改造之前,保家樓古村落不僅水土流失嚴重,房屋年久失修,而且村裏產業薄弱,村民一度陷入貧困。圍繞生態優先、農旅融合的發展思路,三建鄉把保家樓打造成傳統古村落,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綠春壩村前的龍河,自東向西流經8個鄉鎮後彙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是長江右岸一級支流。汙染最嚴重時,龍河部分河段水質低至劣Ⅴ類。

為了構建人水相宜生態保護體係,豐都縣取締了龍河石板水庫內1.4萬平方米養魚網箱,全麵關閉禁養區和限養區內的55家畜禽養殖場,對28家涉河工礦企業整體關閉搬遷、集中入園。該縣還開展河庫“清四亂”專項整治,全麵做好生態修複,拓展動植物棲息帶,對拆遷建(構)築物後的1.95萬平方米區域進行補植、補造,並整治小水電站,恢複生態基流。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現在,龍河兩岸沿線栽植喬木1萬多株,村內河岸綠、岸線美。

市民和遊客可以沿著健身步道散步,還有機會看見野生獼猴、鴛鴦等國家級保護動物。

綠春壩村建成了環境優美的古村落1座、現代美麗村落5座,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5%,掛牌保護古樹10棵……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民宿經濟”也在這裏起步,一些外出村民紛紛返鄉開起農家樂,也有人騰出自家長期閑置的老屋,交由民宿公司統一經營。

當破舊老屋成為雅致民宿,撂荒坡地成為花卉基地,半百老農成為時髦股東,“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再是奢望。而到2025年,我國鄉村自然生態將得到全麵保護,鄉村綠化美化程度明顯提高,村莊綠化覆蓋率穩定在32%以上,建成2萬個國家森林鄉村和一大批地方森林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把“汙染防治攻堅戰”列為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隨著“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等內容被寫入黨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也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5月18日,福建省三明市在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舉行三明林業碳票首發儀式,發放首批林業碳票5張,共計碳彙29715噸。

村裏一棵樹沒砍,就賣出了14萬多元,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激動不已。

讓常口村獲得收益的碳票,其實是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並依據計量辦法換算成的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把“空氣”變成了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的“寶貝”。

張林順告訴記者,20多年前,常口村還是“三無”村,沒有水泥路,沒有新房子,甚至沒有能亮的路燈。當時,一家木筷廠相中了村對岸這片山,報價超過10萬元。這樣的價格,對於村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400元的常口村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眾人深知一旦砍掉林木,恢複原樣至少需要幾十年到上百年。

早在1997年,常口村的村民們就將“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囑托融進村規民約,並刻在了石碑上:“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永續利用,惠澤子孫。”

20多年守山護林,常口村走出了一條以“綠”生金的發展新路。村裏發揮綠水青山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引進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漂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想要守護好綠水青山,也要讓農民參與進來,讓老百姓得到利益。

作為全國集體林區改革試驗區,三明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後三次林改,基本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股權變股金、林農變股農”的轉變。2019年,率先在全國開展林票製度改革試點,開啟第四次轉型升級。

三明市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如今,三明市的森林覆蓋率近80%,是全國最“綠”的地級市之一。該市林業局副局長陳美高介紹,三明將積極探索林票、碳票和碳金融等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讓更多“空氣”變成“真金白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到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重大工程,再到開展排汙許可、實行河湖長製、禁止洋垃圾入境,“十三五”時期我國成為世界上汙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進一步擦亮全麵小康的綠色底色。

2020年,全國337個城市中,202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59.9%,比2015年提升30.5個百分點;優良天數比例為87.0%,比2015年提升5.8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1940個水質斷麵中,Ⅰ-Ⅲ類比例為83.4%,比2015年提升17.4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為0.6%,比2015年下降9.1個百分點。

據生態環境部5月26日發布的《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大氣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海洋環境總體穩中向好,生態係統格局總體穩定,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積極變化。

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像保護眼睛和對待生命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