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共產黨人好比種子
發布時間:2021-05-1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瀏覽次數:685   字號:

在位於黔桂交界大苗山深處的烏英苗寨,駐村第一書記韋桂華(右四)、黨員梁成兵(右三)、梁誌新(左二)帶領村民維修河堤。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有一首革命歌曲《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這樣唱道:“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一種形象比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脫貧攻堅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為了帶領群眾拔掉窮根,一大批駐村書記、駐村幹部奔赴田間地頭,到貧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像“種子”一樣,在片片熱土生根、開花。

位於閩東大山深處的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曾是“貧困”的代名詞,無公路、無自來水、無照明用電、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因為貧窮落後,村民們紛紛奔走他鄉找出路。

近年來,福建省加大對下黨鄉的幫扶力度,將其定為寧德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鎮。2014年7月,省委組織部派駐下黨村第一書記曾守福等人的到來,讓下黨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下黨地處偏遠、農業資源匱乏、基礎產業落後,走傳統農業的路子肯定行不通。“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曾守福帶領村幹部先深入進行了三個多月的調研,最後研究決定從當地主營的茶園上做文章。

“下黨有好生態、好土壤、好故事,有一群充滿奮鬥渴望的人,卻沒有好的市場、好的路子。我們的工作,就是拉他們一把。”曾守福聯合各方,將下黨鄉的農產品統一注冊品牌“下鄉的味道”。

為了打響品牌,曾守福與村民聯合推出“扶貧定製茶園”的銷售模式,茶還沒種下就被預訂了,貧困戶種茶信心倍增。不斷的探索,讓“下鄉的味道”成為扶貧定製農業第一品牌,並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全國十二則精準扶貧經典案例之一。

今天,“下鄉的味道”品牌已經從農產品領域拓展至手工藝品、旅遊文化產品的開發推廣。

當年種下的“扶貧種子”已開花結果,長成小康大樹。2020年,下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旅遊接待2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600多萬元。

據統計,福建全省組織11.17萬名黨員幹部掛鉤幫扶貧困戶,做到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名黨員幹部掛鉤幫扶。他們像“種子”一樣紮根“土地”,和群眾心在一起、戰在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黨的章程開宗明義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章也明確規定,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曆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鬥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鹹、無鹽同淡。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百年來,共產黨人的好傳統好作風曆經風雨,代代傳承。

1948年秋,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準備五萬三千幹部的決議》,要求準備5.3萬名左右的幹部,分配到華北、華東、東北、西北和中原地區,領導新解放區的建設。

選調南下幹部的指示下達後,河南林縣在閻家台村召開動員大會,當地的黨員幹部穀文昌等6人向組織遞交了一份《保證書》,將所“保證”的內容寫在煙盒背麵:每人家庭早有準備,不會拖後腿。1950年5月,穀文昌隨軍渡海解放東山島。

東山島位於福建南部,當年的東山風沙肆虐,旱澇為害,一片荒涼。據剛解放時的統計數字,東山百姓逃亡在外謀生的占了十分之一,出外當乞丐的不計其數。地處風口的山口村全村900多人就有600多人當乞丐,被稱為“乞丐村”。

“群眾分到了土地,但種不出糧食,分地又有什麼用?”穀文昌到東山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下決心率領群眾戰勝風沙,根治旱澇災害,並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穀文昌帶著縣委一班人走遍全縣400多座山頭,3萬多畝的沙灘,查風源、查風口,廣泛征求各界群眾意見,製定治理風沙方案。

為找到合適的海防林種,穀文昌和技術員翻遍資料,大海尋蹤。聽說廣東電白縣成功種活了名為木麻黃的樹,穀文昌立即派人前去。

“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1958年開春,一連數日,幹部群眾一起動手,數十萬株木麻黃遍植全島。

然而,持續一個多月的倒春寒,幾乎凍死了全部樹苗。幾近絕望之際,技術員告訴穀文昌,白埕村有9株還活著!穀文昌撫摸著那幾株新綠的幼苗:“能活9株,就一定能活9000株、9萬株!”

成立技術小組,開展“旬旬造林”試驗,氣溫、濕度、風向、風力,詳細記錄在案。晴天種,雨天更種。9株木麻黃,變成了20畝豐產試驗林,又推廣到各村……

1959年12月,全縣軍民舉行了植樹造林誓師大會。從此,一下雨,廣播裏馬上播送造林緊急通知,東山各級幹部帶頭衝進雨幕,熱火朝天幹起來。

“神仙都難治”的風沙,被共產黨帶領群眾治服了。人種樹、樹保地、地生糧、糧養人,荒島變成寶島。

打水井、建水庫、修公路、築海堤、建海港、造鹽田……東山縣的村村寨寨留下了穀文昌的足跡。他經常卷起褲腿與百姓一起犁田、打石頭,幹得一身泥水滿身汗。幹部群眾找他反映問題,哪怕是三更半夜他都不煩。他嚴於律己,不謀私利,調省城工作時,隻帶走兩隻皮箱、幾麻袋雜物。群眾送他一張木麻黃飯桌,他硬是退了回去。

1981年1月30日,穀文昌在漳州因病去世。“我要和東山的人民、東山的大樹永遠在一起。”這是穀文昌臨終留下的遺言。在當地幹部群眾的強烈要求下,1986年,東山縣委決定將穀文昌的骨灰安葬在當年他親手建起的赤山林場。如今,他就長眠在千萬株木麻黃的旁邊。

東山百姓親切地把木麻黃稱作“穀樹”,因為在他們眼中,穀文昌就是一棵紮根於東山島的木麻黃,一棵根植於百姓心裏的木麻黃。

無論是當初的南下幹部,還是現在的駐村幹部,都響應著黨的號召,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生根、開花。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正在全黨上下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讓黨員幹部牢記我們黨的曆史就是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的曆史。要學史力行,積極實踐“我為群眾辦實事”,像“種子”一樣,與人民群眾一塊過、一塊幹,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永遠的奮鬥目標。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