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百年征程大智慧 | 共產黨的作風就是艱苦奮鬥
發布時間:2021-04-2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818   字號:

百年奮鬥路,紅色基因始終未變,政治本色一脈相承。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1938年,毛澤東來到陝北公學參加第二期開學典禮。當時,學校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為了解決困難,學員入校第一課就是挖窯洞,以解決棲身之所。學員們平時上課就在操場上,頂寒風、冒酷暑。背包都是一物兩用:晚上是被子、白天當坐凳。毛澤東對這些來到延安“自甘吃苦”的學員豪邁地說:共產黨也有他的作風,就是艱苦奮鬥!

其時,陝北正處於國民黨重兵圍困和經濟封鎖之中,原本就貧瘠的邊區愈加困難。要麼餓死,要麼解散,要麼自己動手,三條路,走哪一條?1939年2月,在邊區召開的生產動員大會上,毛澤東堅定地給出了答案:自己動手、生產自給。

一場大生產運動在陝北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一天,毛澤東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黨號召大家生產自救,我也要響應號召,請你們為我劃一塊地,我也要開荒。在他的堅持下,警衛員在附近選了一塊荒地。毛澤東辦公之餘,揮起鋤頭開始挖地。警衛員們看到後,急忙趕過來,幫著一起幹。毛澤東說:你們有你們的任務,我有我的任務,我的地我自己幹,你們不能代耕。大家偷笑著,依舊和他一起埋頭幹活。毛澤東無奈,隻能幹得更加起勁。過了不久,各種蔬菜長出來了,毛澤東和警衛員一起施肥。毛澤東開荒種地的消息很快傳開,附近的老鄉紛紛趕來,嘖嘖讚歎。毛澤東對大家說,大家一起動手搞生產,就能打破敵人的封鎖,奪取抗戰的勝利。

毛澤東親力親為的消息傳遍了邊區,更多的人投入大生產運動。359旅駐紮在距離延安城東南45公裏的一片渺無人煙的“爛泥灣”,在這裏艱辛勞動。沒過幾年,“爛泥灣”煥然一新,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南泥灣”從此為人熟知,成為邊區大生產和艱苦奮鬥的象征。1943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員在慰問359旅時,表演了秧歌舞《挑花籃》,歌曲《南泥灣》深受歡迎。這首歌自此從延安傳遍全國,成為一代經典。人們傳唱著抗日烽火裏的奇跡,更傳頌著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作風。

1965年5月,毛澤東在井岡山深情地回憶當年艱苦創業的鬥爭曆程。他感慨總結說:沒有艱苦卓絕的奮鬥,就不會有革命的勝利,就不可能有今天。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一部黨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壯麗詩篇。1935年2月,重重圍困之下,承擔掩護紅軍主力長征任務的江西省委書記曾山,決定與中共公(略)萬(安)興(國)三縣特委書記胡海各率一部分人分散突圍。分別時,曾山拿出一麵寫著“艱苦奮鬥”四個大字的紅旗,一剪為二,說:“這麵紅旗我們各拿一半,一則用艱苦奮鬥的精神互相勉勵,二則我們今後勝利會師時,重新把它縫合起來作為紀念。”接過寫著“奮鬥”二字的半麵紅旗,胡海堅定地說:“革命一定會勝利,共產主義事業一定會成功,我們繼續艱苦奮鬥吧!”

在之後的艱苦轉戰中,胡海一次次努力保護著這半麵紅旗。在敵人圍困時,胡海將紅旗、文件、印章等物品用油紙包好交給家人,叮囑好好收藏。1935年6月,胡海英勇犧牲。新中國成立後,胡海的親人將這半麵紅旗捐給了當地政府。

今天,在江西吉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內,麵對這半麵紅旗,看著上麵依稀可見的“奮鬥”等字跡時,我們會深深感受到,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作風和百折不撓的韌勁一如既往、始終未變。

在上海上鋼新村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有一家教育館,這就是全國首家設在社區的“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館。本世紀初,一群在青海金銀灘二二一基地為新中國核武器研製奉獻了一輩子的老黨員,在自己退休居住地籌建了這個教育館,並擔任接待和講解工作。幾十年來,這些老黨員不辭辛勞,不計報酬,在簡樸的展室裏,用樸實的語言把大家帶回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上世紀60年代,位於大漠戈壁的二二一基地飛沙走石,環境惡劣。因為帳篷供應不上,無數的科研人員、解放軍指戰員和工人隻能就地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坑,坑的四周堆起土坯,三人同住,就睡在這種叫作“幹打壘”的半地下室建築裏。科研人員每人每月定糧隻有12公斤,攤到每天隻有400克。早飯吃半個饅頭,喝一口苞米麵糊糊,饅頭吃剩下一口,專門用來擦糊糊吃。當年“兩彈一星”發射成功的見證者、教育基地講解員周玉英回憶說,有時大半年隻有白菜土豆,“我吃土豆片,他吃土豆絲,你吃土豆塊”。就在如此條件下,科研人員用算盤和計算尺攻克一個個難關,直到蘑菇雲騰空而起。

今天,二二一基地已經成為航天城,工作和生活條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這裏的人們依然像當年那樣深居沙漠,勤勉奉獻。退休的老黨員們奔走在企業、機關、學校,把艱苦奮鬥的情懷植入後代心田。

進入新時代,條件好了,家底厚了,但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底色沒有變、作風沒有丟、精神沒有忘。2019年9月23日晚上,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監測中心接到實踐六號01星報警。這是一顆2004年9月發射的衛星,報警這天已經比預計壽命超出了13年,它的有效載荷已經不再執行任務,僅有的使命是采集各個部件的數據,為下一代的高壽命航天器設計奠定基礎。此外,當年研製它的團隊也早已解散。但是,那個晚上,許許多多人為了這顆超期服役的衛星重新聚集在一起,早已擔任研究所領導的主任設計師親自畫出故障樹,已經改行的軟件設計師重新翻出了當年的代碼,退居二線的測控設計師和當年的技術參謀反複溝通,所有人齊心協力,都希望這顆衛星繼續發揮作用。

2021年3月,研究所的工程技術人員回憶此事時,驕傲地說:今天,這顆衛星依然在軌正常運行。

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1949年,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2020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全黨“永遠保持慎終如始、戒驕戒躁的清醒頭腦,永遠保持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鬥韌勁”。

百年奮鬥路,紅色基因始終未變,政治本色一脈相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當代共產黨人像前輩那樣,艱苦奮鬥、披荊斬棘,取得了從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衛星到高鐵、航母、蛟龍,從自貿區新片區建設到脫貧攻堅偉大戰役勝利等無數驕人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征程並非坦途,還會有許多“爛泥灣”、戈壁灘,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要始終做艱苦奮鬥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承人,讓艱苦奮鬥精神如同航天城裏的白楊樹,挺拔屹立、生生不息。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