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義》㉝“謙謙君子溫仲和”
發布時間:2021-05-13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4486   字號:

人物小詞典

溫仲和(1837—1904),家名位中,字慕柳,號柳介,嘉應州鬆口堡(今梅縣鬆口)人,晚清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著有《求在我齋集》《三禮彙纂》《讀春秋公羊劄記》《為學通義》《其觀通》及詩文集等。

溫仲和十七歲入州學,光緒十一年(1885)科試得優貢,入京肄業於國子監南學。光緒十四年(1888)中式順天鄉試舉人,次年為乙醜科進士,欽點翰林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任職一年後,回歸故裏,光緒二十年(1894)起,先後任潮州金山書院院長和潮州中學(今金山中學)總教習。

百日維新失敗後,清廷明令恢複八股舊製,溫仲和公開反對,提倡新學,並因此被排擠而去職,與好友一道創辦新式學堂——嶺東同文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返回家鄉鬆口養病,同年在家中病逝。

在晚清的梅州先賢中,溫仲和是一個被時常提及的名字,他在當時的梅州士子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丘逢甲銘其墓,評價其“製行則古之君子,講學則今之通儒”。丘氏之語,是對溫仲和一生最為準確的概括。溫仲和是一個謙謙君子,他的威望源自於其讓人佩服的君子之風。

甘於淡泊

溫仲和於光緒十一年(1885)參加科試得優貢,入京肄業於國子監南學。光緒十四年(1888)中式順天鄉試舉人,次年為乙醜科進士,欽點翰林庶吉士。所謂庶吉士,亦稱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其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禦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溫仲和在散館後,被授“翰林院檢討”,這是一個屬於從七品的閑官,掌修國史。

54.webp.jpg

溫仲和在翰林院檢討任上未及一年,便回歸故裏,光緒二十年(1894)起,先後任潮州金山書院院長和潮州中學(今金山中學)總教習。百日維新失敗後,溫仲和與好友一道在汕頭創辦新式學堂——嶺東同文學堂。

55.webp.jpg

縱觀溫仲和一生,其並無意在官場上奔波,而是樂於過一種鄭板橋所描述的“半饑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的生活。

溫仲和這種生活道路的選擇,並非因為其本人沒有經濟之才,相反,其學問文章,深為時論所歎服。丘逢甲謂之“今之通儒”,不但精通經史,且不囿舊學,能與時俱進,以身作則鑽研理化、天文、氣象、地理,並編寫了《代數幾何算稿》,把數學列為各學科的根本。他是“舊學界之經濟學家,新學界之教育家”,饒芙裳(梅縣鬆口人,廣東名儒,曾任廣東教育司司長,眾議院議員)謂之“融貫中西而神識宏達”,“人之慕先生(即溫仲和)者,鹹服其訓詁考據之精,詞章之美”,“入詞垣後,猶究心算術,知西書之確有實用,複日事檢討”(饒芙裳《求在我齋集序》)。可見,溫仲和的學問才華,是出類拔萃的。

既如此,為何其無意仕進,而選擇回鄉課徒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時局的混亂讓他覺得事無可為。溫仲和曾向友人梁居實(嘉應州人,曾長期出使外國,清廷賜寶星勳章,從二品官銜)談及其選擇回鄉課徒的原因是“靜以待命”。“靜以待命”四字,在梁居實聽來,別有一番感觸,他對溫仲和說:“‘靜以待命’一語,尋常聞者,不之覺,我聞之,使我心益悲矣,蓋必百方籌劃,夫然後能作語。又必滿腔悲憤,夫然後乃出此語也。閣下寧不喟然耶?”(梁居實《致溫仲和書》)盡管如此,但在眾人競進之時,他選擇鄉居課徒,也是源於他身上有一種甘於淡泊的君子之風。

與人為善

和全國各地一樣,晚清時期的梅州地區,社會矛盾極為尖銳,大變局下的各集團利益變動,使得地方士紳之間彼此相互爭鬥捏控。但是,溫仲和非但沒有陷入鬥爭旋渦之中,相反,爭鬥各方在談及溫仲和時,都是頌揚肯定之語。這是由於他除了甘於淡泊外,還有一種與人為善的君子之風。正如丘逢甲所評論的一樣,溫仲和“性和而節,與人若無不可”(丘逢甲《溫慕柳先生墓誌銘》)。

溫仲和的許多著作都已散佚,在其過世後,其子溫德輿複收其經說詩文合為一集,刊之以傳世,名曰《求在我齋集》。集中存有溫氏詩歌七十九題一百零八首,書信二十通。從這些留下來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與黃遵憲、丘逢甲、梁居實、梁國瑞(嘉應州保安局總辦)、葉璧華(嘉應州才女,詩人)、劉燕勳(畢生堅守鄉野的嘉應州老書生)、陳展雲(鎮平人,曾任廣西陽朔、天河知縣)、陳元焯(長樂人,曾曆官江西鉛山、可安、東鄉、贛州、興國等七縣知縣)、饒芙裳等都有良好的交往。而這些人大多是地方權紳或意見領袖,對地方事務有極大的影響力。

另外,溫仲和過人的才學及其與人為善的待人態度,加之不論是其家鄉鬆口,還是其教學之所潮州、汕頭,都是南洋來往唐山的必經之地,所以,他在梅州地區的南洋華僑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與張弼士(南洋首富,被清廷委為新加坡總領事)、謝夢池(馬來亞南洋巨富)、梁璧如(謝夢池女婿,南洋富商)、張榕軒(嘉應州鬆口人,晚清著名愛國僑商,是中國第一條華僑商辦鐵路——潮汕鐵路的創辦人,被清廷委為駐檳城副領事)、張耀軒(張榕軒之弟)、梁映堂(印尼華僑領袖)等人都有頻密的書信往來,他們來往唐山時也經常會到他的家中或學校拜訪。

與人為善的君子之風,使溫仲和得到大家的共同尊敬,當其病逝之時,“行道之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哀而惜之,以為君子哉!”(丘逢甲《溫柳介先生誄》)

成人之美

晚清時期士紳所要興辦的任何地方事務,首要者便是籌款。而欲籌款,首要者便是向南洋富商募集。由於溫仲和在南洋華僑中有崇高的地位,地方士紳便常常求助於他。而溫仲和大多數時候都傾力幫助。

例如,1902年,嘉應州因為水旱迭遘,饑饉洊臻,米價驟增,鬥米貴至千錢,以黃遵憲為首的一些地方士紳,擬合眾人之力召集一公司,以蕪湖、鎮江等處為內地米源,暹羅、安南等地為外洋米源,運米返州發糶。黃遵憲將招股啟事寄給溫仲和,希望其協助募款。溫仲和收到啟事後,旋擇請各富老到場,或由本家先函知外洋認股,然後再發函告急於南洋諸巨商。他並引朱子之語表達自己對此事望其可、望其成的態度,表現出其不求成功在我,樂於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風。此後,地方士紳們又擬在米源地蕪湖辦工藝廠,製造仿西洋通行之式的兒童玩具回州販賣。同時,還想利用溫仲和主持的嶺東同文學堂,在米源入口地汕頭另辦一工藝廠, 以潮嘉物產為原料製造產品外銷。而這一切,溫仲和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另外,1903年地方士紳成立“嘉應興學會議所”,黃遵憲自任會長,發起地方辦學活動,溫仲和在學校的選址、經費的籌措、課程的設置、教材的建設、師範生的選送等方麵,都給予了大力幫助。

56.webp.jpg

再如,1890年,地方士紳梁國瑞等建議州官重修州誌,聘溫仲和為總纂。溫仲和不但承擔總纂任務,而且積極協助籌款募捐,曆時八年完成了《嘉應州誌》。圖片

既勇於任事,又樂於成人之美,這是溫仲和君子之風的另一側麵。

堅毅有守

溫仲和甘於淡泊,與人為善,樂於成人之美,這並不表示他是一個沒有原則的老好人。相反,他的待人處事,有著堅定而清晰的原則底線,這點,丘逢甲在《溫慕柳先生墓誌銘》中有明確的表述,他說溫仲和“性和而節,與人若無不可,然堅毅有守。義不可,雖勸掖輒婉謝之;其所可,雖不為嶄嶄行,然必達所守之義而後已,俗論不能搖”。而在黃遵憲等人擬辦米公司而要溫仲和協助募款時,溫仲和也在給黃遵憲的回函中清楚地說明了他的原則底線,他說:

朱子雲:聖賢辦事,豈不望其可,望其成。然必事求可功求成,聖賢自不如此,所以然者,以斷之以義故也。公今日出而主持此事,正所謂見義勇為者,弟等安敢不相助乎?運米多則米價自平,人心自靖。米價平,人心靖,地方自安。防賊防饑兩者皆不容稍懈。雖知其難,以今日保衛桑梓而論,無要於此,不敢不勉也。

可見,他雖然有“望其可,望其成”的成人之美願望,但是否助其成,須“斷之以義”,“義不可,雖勸掖輒婉謝之;其所可,雖不為嶄嶄行,然必達所守之義而後已,俗論不能搖”。他之所以為黃遵憲等人辦米公司而協助募款,是因為此事對平米價,靖人心,安地方有益,所以,他見義勇為,不敢不勉。同樣,他為地方士紳的辦學活動出力,是因為辦教育是有利國家民族的大好事。

相反,若事情不合道義,他則堅決不予支持。

例如,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興起,粵東客籍地區陷入動亂之中,黃遵憲等地方士紳擬團練鄉勇自保。溫仲和則提出“團練鄉勇,不如募練營勇”的不同意見,他認為“練四五營兵,以三營保潮,以兩營保嘉”,“較之團練,尤為得力”。所謂團練鄉勇,係指從地方上招募勇丁訓練。鄉勇平時在自己家裏發展生產,一旦有事便集合起來平亂;所謂募練營勇,即地方募集資金,從綠營中抽選兵丁訓練,專職防衛地方。溫仲和反對團練鄉勇,主張募練營勇,真實的意圖大概是擔心鄉勇與地方勢力關係過於密切,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士利用,違背保土安民的初衷。事情未依其主張發展,他也不願參與到地方團練事務之中。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在黃遵憲等人去世後,地方武裝(嘉應州保安局)成了個別權紳的私人工具,在地方上平添了許多動亂。

再如,當時許多大家族興起修譜風氣,而在修譜過程中總是喜歡不顧事實地攀附名人以顯貴。對此,溫仲和呐喊:“豈能以一人之手掩天下目哉?”所以,當晚年黃遵憲在家修《攀桂坊黃氏族譜》時,溫仲和就對其中的錯誤進行了不留情麵的指正。

以上事例說明,甘於淡泊、與人為善、樂於成人之美的外表之下,溫仲和有著堅定的道義追求,而這,正是其君子之風中最為可貴的一麵。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