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義》㉔“逸老節士羅萬傑”
發布時間:2021-05-13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3826   字號:

人物小詞典

40.webp.jpg

羅萬傑(1613—1680),字貞卿,號庸庵,晚號龍山樵夫,諡文節先生,明末清初揭陽藍田都(今梅州豐順縣湯南鎮隆煙永豐村)人。羅萬傑自幼聰穎,少負才名。十五歲中秀才,當時與海陽人辜朝薦,揭陽人郭之奇、黃奇遇並稱“四俊”;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二歲中甲戌科進士。官拜吏部員外郎。明永曆三年(1649),被永曆帝(桂王)征為右僉都禦史。明朝徹底滅亡後,他隱居不仕,以逸老終。著有《瞻六堂集》。明末清初“潮州後七賢”之一。

在明末清初的變遷年代,忠於明朝不願為新興王朝服務的士人群體,在抗爭複國、失敗殉國、隱逸參禪之中踐行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祖籍豐順縣湯南鎮隆煙村的明朝進士羅萬傑,就是這一代表。他在抗清失敗、複國無望的情況下,以三十多歲的壯年之身,選擇隱逸鄉裏,參禪悟道,拒絕新王朝的征召和官爵,譜寫了一曲傳統知識分子的正氣歌。

1. 仕途平坦,守正懷仁

史料記載,宋朝人羅安從福建莆田遷至揭陽藍田都上陽裏龍上鄉(今梅州豐順縣湯南鎮隆煙村)。曆經九世繁衍後,羅家一脈棉川公舉家遷至揭陽縣學右,羅萬傑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出生在這裏。羅萬傑少負才名,二十二歲那年(1634)考中崇禎甲戌科進士,二十四歲開始京官生涯。

羅萬傑考中進士後,開始時任專掌捧節奉使的行人司行人,這個職務在京官中地位雖然卑下,不過凡是朝廷中頒詔冊封、撫諭征聘,都由行人司擔任,這一職務亦就顯得頗為重要,京官們也不敢輕視。羅萬傑在行人司時曾二次捧節奉使冊封江西、湖廣兩藩,均有可圈可點之處。

1640年,崇禎帝召對金鑾殿,問修煉儲備四事,羅萬傑針對當時的政局,詳陳己見,切中時弊,升任吏部清吏司主事。1642年,正當而立之年的羅萬傑又升為吏部員外郎,協助吏部尚書鄭三俊,整頓冗員,力澄銓政。

在京六年,羅萬傑關心民瘼,還樂於助人。他在吏部任職期間,家鄉揭陽縣令張明弼遭人忌恨,在考核時被列為下下級,麵臨降級調離的處分。羅萬傑出於對張明弼為人的了解,於是向上司請求從輕降調。張明弼不清楚內情,一度誤會是在吏部任職的羅萬傑排擠他。羅萬傑也沒有做過多的解釋,直到後來真相大白,構陷張明弼的是揭陽縣的有關士紳,張明弼才明白自己錯怪了羅萬傑。

羅萬傑在京任職,官銜並不算大,但他對前來北京的同鄉卻竭盡照顧之職。邑人張宗昌兩次感染疫病,生命垂危,羅萬傑出資延請名醫,求尋良藥,請人護理,終於使這位同鄉轉危為安。另一位同鄉林一奇進京參加廷試,感染瘟疫病故,他的童仆因為害怕傳染,都不敢靠近主人的遺體。羅萬傑獲悉情況後,冒著酷熱,親自安排為林一奇殮棺治喪。

1643年春,羅萬傑得其母去世消息,去職歸裏守孝。丁憂時,適逢揭陽遭受大雨水災,糧食失收,米價騰貴,城鄉居民遭受大饑荒。麵對此慘景,羅萬傑帶頭倡動,敦勸家鄉富戶拿出囤積穀物,平價出賣給百姓,自己還親自到福建等地采購米糧來分發給百姓。這一做法救活了一大批民眾。

2. 社稷淪亡,隱居佛門

明崇禎十六年(1643),剛過而立之年的羅萬傑接到家鄉母親去世的訃告,匆匆南歸丁憂。或許他未能料到,至此一別,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轉變。翌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禎帝煤山自縊。隨後清兵入關建都北京,大明朝宣告淪亡。

此時,處於亂世變革中的羅萬傑,毅然選擇執明室的旗幟奮起抵抗,他與粵東名士郭之奇、何士冡等結“陶社”,變賣家產,訓練鄉丁,在豐順縣湯坑築金鼎寨準備抗擊清兵,意圖保全一方。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清軍入粵,廣東陷落,羅萬傑見大勢已去,隻好遣散兵卒,從此退隱閑居。隱居之際,他以詩留別親眷家屬雲:

幾年塵土混衣冠,大澤棲遲夢已閑。

破釜昔曾聞項籍,奪鐺今竊效陳摶。

孤蹤冷比飛鴻爪,去誌迅如落澗湍。

從此黃岐峰頂月,清宵應各照團圞。

詩中表達了自己麵對國破家亡的無奈心情,並試圖把注意力轉向自然山水,以獲得心靈的解脫。

41.webp.jpg

關於羅萬傑的歸隱地,曆來都有爭論。學術界普遍認為,羅萬傑最初隱居於今豐順縣湯南鎮隆煙村。在清朝初年,羅萬傑回到祖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築起了逸老庵。逸老庵原是一座小寺廟,供奉著觀音大士,並有一位主持名叫明度上人。羅萬傑在逸老庵周圍種植桂竹,前鑿池塘,後為僧舍,他敝衣蔬食,以寄國亡家破之悲。在羅萬傑流傳的詩歌中有一首《除夕同明度上人逸老庵守歲》,其中寫道“殘年抱病隱園中,潦倒幾忘歲月窮……閉戶跏趺少俗語,辛盤聊與山僧同”。可見,羅萬傑感亡國之痛後,以一種“出家”的方式表達對先朝的忠貞,心境之悲涼可見一斑。

羅萬傑隱居或者出家的時候,還是三十多歲的壯年,如果他不甘寂寞,隻要順從新朝,應該是不愁獲得重用的。但是他心存明室,保持知識分子的節操,寧願守著寺院的青燈走完漫長的後半生。麵對清廷地方官員勸說,他賦詩明誌:“竹馬迎來冬日溫,條風遠拂隴頭村。首陽亦屬周疆裏,敢道食薇不是恩。”作為一位現實主義者,羅萬傑明白明朝已經成為曆史,清朝的統治已經成了定局,他隱居逃禪,是為了臣子之節;選擇蒲團,不是為了某種信仰,而是為了平熨內心。

3. 高風亮節,千載有光

清康熙元年(1662),羅萬傑離開逸老庵前往大埔縣湖寮雙髻峰,棲於語石庵,與黃一淵處士擴建盤湖庵,並重新命名為“逃禪竹院”,親題門聯“盤湖非舊仍嚴正,大石雖頑也點頭”。晚年羅萬傑結廬於揭陽黃岐山崇光岩,他與高衲談禪,與樵夫話雨;他有時荷鋤種植,有時詠詩見誌。據說崇光岩原名鬆崗岩,羅萬傑將其改名,以明其崇敬崇禎帝、光複明朝之誌。

羅萬傑歸隱二十幾年,雖一心向佛,但並非不問世事。現盤湖庵還保存有《盤湖庵創建佛殿並置僧田記略》(碑記),參與倡建人士有翰林大學士李士淳、清總兵吳六奇、大埔知縣陳其文、進士蕭翱材,落款為:賜進士第督察院右僉都禦史羅萬傑薰沐拜撰。此外,晚年的羅萬傑為友人郭之奇撰寫了墓誌銘,應揭陽縣令張方聖之邀撰寫了《重建揭陽縣官署記》;撰寫了寓意深長的《祭孫戒庵文》,借以說明自己在故國不保、回天乏力之後隱居“出世”,遁跡於長林豐草之間的緣由。清末愛國政治家丁日昌曾賦詩對羅萬傑其人其事做了恰如其分的評價,詩曰:“逃名逃世並逃形,長向峰頭講佛經。捧檄未隨東郭去,移文懶向北山聽。黍離歌罷怨腸斷,鶴夢歸來戰血腥。幾疊詩箋數行淚,可勝遺恨滿新亭。”

清康熙十九年(1680)羅萬傑仙逝,享壽六十有八。其柩十年後才安葬,遺命題碑“明龍山樵夫之墓”,葬於揭陽黃岐山之龍湫潭。門人翁如麟為其撰寫墓銘:“岐山之陽,榕水之傍,瘞玉佳城,遺蛻仙藏,高節峰峙,貞名流長,樵夫姓字,千載有光。”雖然沒有像鎮平舉人林丹九從長潭一線天懸崖躍下那樣,以決絕的方式拒絕臣服清朝,但墓碑不留名的舉動,實際包含了羅萬傑對故國淪亡的無言悲痛。

1963年,因平整耕地,羅萬傑墓被毀。2002年9月,羅氏族人重修羅萬傑墓,於揭陽虎頭山竣工。揭陽學者孫淑彥書撰《明大中丞傳》及《重修碑記》,勒石於旁。正如孫淑彥評價的:“粵東地區的羅萬傑、郭之奇、謝元忭、賴其肖、辜朝薦、何士冡舉兵勤王,誓死與清軍對抗。雖然這些上馬作將軍的書生或疆場殉難,以身報國;或隱居山林,遁荒海外,但莫不忠義奮發,誌節皎然。”從清順治十年(1653)開始,羅萬傑曾在逸老庵隱居了九年。近年,在豐順湯南羅姓族人們的努力下,逸老庵這個隱居之地按照建築原貌重新修繕,這個占地隻有七百七十多平方米,曆經三百多年風雨滄桑的古建築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其族人和後輩瞻仰懷念這位先賢的重要場所,而羅萬傑高風亮節的高尚品格也隨著逸老庵的重修更加深入人心。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