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義》⑲“位卑德劭張天賦”
發布時間:2021-05-12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2767   字號:

人物小詞典

張天賦(1481—1547),字汝德,號葉岡愛梅道人,廣東興寧人。為邑庠生時,深得興寧縣令祝枝山器重,親聘其至衙署,參與編修縣誌。正德十六年(1521),魏校督學粵中,賞識其才學,聘至崇正書院講學。嘉靖九年(1530),興寧縣令吳悌任主修縣誌,張天賦又被邀請參加,剛告完成,廣東督學林次崖得悉張天賦之才華,將其調到省城參修《廣東通誌》。嘉靖十一年(1532)選貢,拜太司成湛甘泉為師,留南京國子監鑽研學業,後家中父母去世,奔喪歸,蔬素三年,祭葬盡禮。嘉靖十七年(1538),興寧縣令方述主修縣誌,張天賦再次參加縣誌編修工作。誌告竣,其又到南京參加編修《武宗實錄》。後在族內父老規勸下,出任湖南瀏陽縣丞。抵任後,勤政愛民,生活儉樸,捐獻薪金修建學宮,培養當地人才。其為官清正,揚善抑惡,案無停滯,獄無循情,人心敬服。不久,因病退休,歸家時囊篋蕭然。不久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張天賦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梅州先賢。他地位低下,終其一生,以鄉野文人自居,晚年出任湖南瀏陽縣丞,也不過是一個八品小官,但是,他頗有時望,吳中才子祝枝山將其比作東漢黃憲(叔度)。確實,他就像東漢後期的黃憲一樣平凡卻引人注目,以自身的魅力贏得士人的廣泛讚譽,不論是當朝的大儒重臣,還是在野的狂狷之士,抑或是民間貧寒百姓,都對其充滿欽佩之情。

張天賦可謂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因為他有著謎一般的人格魅力。他還是鄉村窮秀才時,明代書法名家、吳中才子祝枝山任興寧縣令,就親自寫信聘請張天賦到縣衙署,參與編修縣誌。祝枝山離任後,仍與他通信。晚年祝枝山臥病泊然,緬懷平生知愛,深情地寫下了十九首《懷知詩》,懷念自己一生共同經曆過苦難的歲寒之友十八人,其中就包括了張天賦。祝枝山懷張天賦詩雲:

文征屢北道空南,雲錦才華織女慚。宗廟豈能瑚璉舍,蛟龍未許土泥弇。襟期天合膠投漆,光彩神驚玉在函。不見書來誦書序,相望渾欲淚毿毿。(祝允明《懷星堂集》,《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六》)

在詩中,祝枝山為張天賦的懷才不遇抱不平,將其看作是被朝廷拋棄的寶貴人才,因不見張天賦的來信,他隻好誦讀張天賦以前寫的書序,不禁“相望渾欲淚毿毿”。以橫放自喜聞名的祝枝山,竟然對一個鄉村窮秀才有如此強烈的思念之情,可見張天賦的人格魅力。

明正德十六年(1521),南都四君之一的魏校(號莊渠)作為按察司副使督學粵中。在此期間,魏校以強勢手段在廣東大毀“淫祠”(淫祠即未被祀典登錄的祠廟,通常是對民間不合朝廷祀禮的宗教信仰建築的總括性指稱),強令無度牒的僧尼還俗,沒收變賣寺廟田產,列佛經為禁書。魏校這樣一位傲視天下,“直行己意,無所徇”的明代大儒,對張天賦也極為賞識,親自寫信聘請張天賦至崇正書院講學,對其頗為愛重。

明嘉靖九年(1530),官至太常博士的福建南靖人吳悌任興寧縣令,主修《興寧縣誌》,張天賦又被邀請參加。吳悌任主修的《興寧縣誌》剛告完成,嘉靖年間的名世大儒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福建同安縣人)作為廣東按察司僉事督學粵中。林希元是以直臣著稱的“濁世廉臣”,曾因指斥中官(宦官)觸怒了朝廷,被解官歸家,後由正直朝臣舉奏而複起。他也對張天賦極為欣賞,於是把他調到省城去參加編修《廣東通誌》。

到了明嘉靖十一年(1532),張天賦被地方選拔推薦為國子監生員(即選貢),進入南京國子監鑽研學業。由於大明真儒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係國子監的儒學訓導(太司成),於是,張天賦自然成了湛若水的門下弟子。在國子監裏,張天賦同樣深受湛若水賞識,以至於湛若水訂正古本《大學》,刻石“新泉精舍”,特命張天賦作跋語於後。

嘉靖十六年(1537),張天賦離開南京國子監東歸。嘉靖十七年(1538),興寧縣令方述主修《興寧縣誌》,因張天賦有一套頗為完備的編修誌書的體例法則,他又被邀請參加縣誌編修工作。完成後,再次被朝廷召到南京參加編修《武宗實錄》。當時參與編修《武宗實錄》的,都是一些明代鼎鼎有名的大學者,包括楊慎[正德六年(1511)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文徵明(翰林院待詔)、楊廷和(十九歲時中進士,曆官翰林檢討、太子講讀、東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直至出任首輔)、蕭與成[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後升為修撰承務郎]等人。而張天賦以秀才之身晉列其中,可謂異數。

晚年,張天賦在族內父老規勸下,出任湖南瀏陽縣丞。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因病離開瀏陽返回故鄉時,“士民慟悼,攀臥不能出疆”,其在瀏陽百姓心中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

除了上述人物之外,對張天賦充滿賞識讚譽的明代名士還有倫以訓[字彥式,別號白山,廣東南海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李義壯[字稚大,廣州府南海人。明嘉靖二年(1523)進士。曆任浙江省仁和知縣、戶部主事、禮部儀製司員外郎、任廣西督學僉事,繼調湖廣地區的軍事副長官,駐兵辰沅道。平定苗族作亂有功,升調四川參政,再調福建按察使。後任右布政使,升僉都禦史,巡撫貴州]、王希文[原名世寧,字景純,號石屏,廣東東莞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授刑科給事中]等人。

一位地位低下的鄉村秀才,如何會有讓眾多大儒折服的力量?這力量來自於其謎一般的人格魅力。對於這種人格魅力祝枝山給予了準確的概括:“淵淳虛白,大似黃叔度,英秀朗察,複如楊徳祖。誠具美之器,超時之珍也,仆所以欽愛而不忍舍”,“然而與之處,如臨景風,濡甘露,知其能益人甚弘”(《答張天賦秀才書》)。祝枝山的概括,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張天賦思想深遠淳粹、內心純淨無瑕,像東漢時的黃憲;形象優美高尚,性情開朗細心,像三國時的楊修。其人品就像是一個十全十美、流傳悠遠的寶貝,讓我愛不釋手難以舍棄。跟這樣的人相處,就如同被祥瑞之風吹拂,被甘露所滋潤,對人們的成長有很大的好處。

魅力之一:不拘於時之通塞的從容

張天賦的人格魅力,首先來自於其麵對命運不公的淡然從容。

嘉靖元年(1522),張天賦參加鄉試,在考卷中用了《周禮》“聖法象魏”的句子,主考官懷疑其引用誤,因而落榜。後來司衡者取《周禮》來對照,才發現錯判,但錯誤已成,司衡者也隻好為張天賦惋惜。

曆任刑曹少司寇之黃雅,愛惜張天賦的才華,同情其遭遇,在嘉靖十六年(1537)鼓勵時在南京國子監讀書的他再次東歸秋試,並賦《東歸秋試詩》雲:“藝場八月開南國,羅網終當拾鳳麟。”但此次參考同樣遭遇不公。當輪到判讀其試卷時,因蔣氏主考官與按院就判讀馬氏解元的試卷而產生不同意見,彼此正在激烈爭論,蔣氏主考官因而內心不樂,張天賦便因此再次落榜。

命運一再與張天賦開玩笑,使其奇於數,而厄於遇如此,但張天賦並未因此而憤世嫉俗。相反,他表現出了不拘於時之通塞的從容,他說:

料皇天生我是男兒,終不與鴟鴇為匹。信步行行,到前頭當有真消息。萬一不然,吾將置窮達於殊途,且論平生心跡。擲筆問乾坤,乾坤不對,乾坤默識。(《新春試筆》)

“置窮達於殊途,且論平生心跡”,這是一種何等通達的人生境界!正是這種麵對挫折的淡定與從容,使其有著異於常人的人格力量,所以,中憲大夫蕭禹臣評價張天賦是一個不拘於時之通塞的誌遠略者(蕭禹臣《葉岡詩集序》)。

魅力之二:不嫌於位之崇卑的敬業

張天賦雖然懷才不遇,但他並未因此而自暴自棄。相反,他表現出了不嫌於位之崇卑的敬業精神,不管是編誌,還是為官,都是恪盡職守。他在《安分守己四字讚》一詩中雲:“己己己,肩頭著力擔當起,當時孔子鑄顏方,為仁由己非由彼。”安分守己,著力擔當正是其做事的態度。例如他從南京國子監歸家後,本來“慟念父母祿養不遂,抱恨不仕”,後來在族內父老規勸下出任了湖南瀏陽縣丞。縣丞不過是一個八品小官,但他一旦為官,便不嫌位之崇卑,而是“比抵任,即署縣政,水蘖自勵,首捐俸修學宮,新先師廟,修先儒歐陽圭齋先生祠。瀏民病涉,捐俸置浮橋,往來者便之。其馭民則揚善抑惡,多方勸諭,至不悛乃繩以法。吏牘簣久不得判者,皆剖決如流,案無停滯,獄無遁情,人心信服,院台交獎”。

也就是說,他一到任,便處理縣政,以儉樸勤政自勵,捐獻薪金修建學宮、孔廟及先儒歐陽圭齋先生祠。瀏陽百姓過河困難,他又捐俸置浮橋,方便行人往來。他在治理百姓時揚善抑惡,對多數民眾總是耐心勸諭,隻有十惡不悛者才繩之以法。在他的努力下,以前積壓的大量案件,都剖決如流。縣中因此案無停滯,獄無遁情,人心信服。

這種不嫌於位之崇卑的敬業精神,正是張天賦人格魅力的另一重要表現。所以,當他因病離任歸家時,瀏陽“士民慟悼。攀臥不能出疆,若失所怙”。

魅力之三:不隨流俗沉浮的道德堅守

對於命運的不公,張天賦沒有憤世嫉俗,除了從容和敬業之外,更可貴的是,他在道德上不隨流俗沉浮,堅毅有守。而這是張天賦人格魅力的又一重要表現。

30.webp.jpg

對自己,他“言行慕仿古人”,嚴格自慎,時時自警:“乾坤多路頭,行行莫差卻。世人不慎初,千裏始知錯。”(《自慎》)他安守本分,看重名節。他作《安分守己四字讚》說:“安安安,菜根蔬食日三餐,閉門無事焚香坐,自覺寸心天樣寬。分分分,富貴貧賤分利鈍,冥冥默坐乎其間,人力何能移尺寸。守守守,虧體辱親真可醜,直須檢點此身心,名重黃金高北鬥。己己己,肩頭著力擔當起,當時孔子鑄顏方,為仁由己非由彼。”他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讚》中要求自己“本分之外莫求添,貪泉不改夷齊操,煮石餐霞味亦甜”。

對父母,他“天性孝友,能色養。旦夕供父母甘旨,不肯少離膝下”。1524年其母親去世時,他“哀毀骨立”。在為母親治喪期間,他不受當時民間陋俗影響,堅守儒家傳統古禮,“喪祭一遵文公家禮,革供佛事鄙俗,閉戶讀禮古書”。當他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時,“特使使寄回監豆、米養親,榮君之賜”。後來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他“慟哭流血,號天仆地,喘喘幾絕”。他回家為父親治喪,“蔬素三年,祭葬盡禮,黜陋俗”。他的孝行感動了國子監的同學和老師,以至國子監的同學們製《竹山啼鳥卷》寄贈,國子監儒學訓導呂楠親筆“永慕雙親”四個大字以表彰。

對社會,他以黜陋俗、複古禮為己任。當時,“邑人不行冠婚禮,迎巫覡,多至三四人,執鼓角鈴刀舞跳,導引之前。喪葬用牛酒,大宴吊客。供佛事,選少俠子弟,飛馬拾紅綺銀牌金扇汗巾,以拾為嬉笑”。他將這些民間陋俗逐一呈明官府禁革,同時躬自以禮倡,使得社會風氣翕然丕變。

張天賦以自己的人生實踐,向世人展示了其豁達的人生態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清介的道德追求。他不拘於時之通塞,不嫌於位之崇卑,不隨流俗而沉浮,自慎自警,安守本分,克己複禮,移風易俗,而且“終日無惰容”。這些是張天賦雖位卑而德劭的原因之所在。張天賦的人格力量,是一種仁者的力量。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