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詞典
古彥輝(生卒年不詳),長樂琴江都(今廣東五華縣華陽鎮)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任福建省德化縣主簿、知事,在任九年。後擢升江西監察禦史,都察院左都禦史,死於任上。葬在山東省登州蓬萊縣福石村。入祀廣東省長樂鄉賢祠和福建省德化縣名宦祠。
古彥輝,大約是生於明洪武年間,家鄉位於長樂琴江都(今廣東五華縣華陽鎮)。長樂自宋熙寧四年(1071)置縣到清末,在封建時代的八百四十年裏,唯一能入祀鄉賢祠的人就是古彥輝。他“朝寧有聲”(在朝廷上負有美譽),行藏被載入《八閩通誌》,也是入祀福建省德化縣名宦祠的人物。
撫循有法,安定民心
康熙二年(1663)《長樂縣誌·人物誌》載:“古彥輝,琴江都人也。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歲貢授德化縣主簿。性敏果,習吏事,為政持大體。會德化溪流暴漲,民蕩拆,無寧居。彥輝撫循有法,課以農桑。邑中遂忘其水災。”這裏記述的事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恰巧碰上福建德化縣溪流暴漲,老百姓沿河兩岸的房子多被衝垮圮塌,無處安身。古彥輝身為主簿,是縣令的首要佐官。他協助縣令撫循有法,一邊賑災撫恤,一邊帶領災民恢複生產,安頓民心,使百姓忘記災情。緊接著水災過後的是流行於南方山林溫熱地區的一種惡性傳染病(老百姓稱為“瘴癘”)又暴發,整個德化縣的百姓談“瘴”色變,人人自危,居無寧日。古彥輝一邊安撫民心,教民防疫辦法;一邊延請醫師發送藥品,瘴癘得到及時防治,民心立即安定下來。
之後,古彥輝升任為德化縣知縣,勤政愛民。縣府在一次派員解運糧食銀兩時,遭到強盜搶劫,錢糧並失。古彥輝獲知消息後非常震驚氣憤。此前強盜屢次搶劫官糧之事他已有所聞,沒想到竟然在自己主政縣事時也發生此事。於是,古彥輝密策剿匪計劃,出賊不意,一舉出擊端掉賊窩,將強盜擒拿歸案,並追回被劫的糧食銀兩,得到上司傳令嘉獎。
興學斷案,提振民風
一般來說,古代的縣官都是無為而治,主要精力用於社會管理。新上任的縣官,要獲得好的口碑,不外乎要處理好幾件事:一是處理積案。查案斷案、調解糾紛是縣官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處理積案是把久拖未決的案件了結,斷案是在辦案過程中秉公於法、準確處理案件,更多的民事糾紛則要求調解當事雙方,相互折中、化解矛盾。這也是民心的關注點。《後漢書·劉矩傳》曰:“民有爭訟,矩常引之於前,提耳訓告,以為忿恚可忍,縣官不可入,使歸更尋思。”古彥輝教育縣民在發生爭訟之時,要盡力化解矛盾,不要輕易入官府打官司。二是興辦教育。為官一任,能讓當地士子登上科舉榜,這是讀書人的關注點,也是衡量一個官員重要政績的具體表現。古彥輝興書院,辦社學,選才課藝,親自講論經文,提振文風。三是利用好資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漢書·食貨誌》說:“諸取眾物鳥獸魚鼇百蟲於山林水澤及畜牧者……皆各自占所為於其所在縣官,除其本,計其利。”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縣之長的縣官,要充分利用縣境內各種資源,努力發展經濟,為人民謀利。古彥輝在任上,抓住上麵說的這幾點入手來做,順著民眾的習性來實施教化,依著已有的法律來治理民眾。而結果是社會安定,民風向善,文風提振,官吏和民眾都能對此感到習慣而安全。
清乾隆《德化縣誌·人物誌》載:“古彥輝……視黌宮廨署規製湫隘,相地鳩工,廣而新之。橋梁道路,莫不繕理。”古彥輝看到學宮和官員辦公的地方比較狹窄,不合規製;又地處低窪,經常受到洪水侵害。於是馬上另行尋覓地方建造並擴大了它的規模。德化的道路橋梁,統統修理完善。
古彥輝在德化一共幹了九年,任滿當離任。德化縣的士子百姓原本打算到朝廷去奏請,請求讓古彥輝繼續留任。剛好監察部門保薦,擢升古彥輝為監察禦史,隻好作罷。古彥輝作別德化縣民時,萬人齊聚,作揖叩頭送別。
巡按江西,拒見弟弟
明成祖永樂年間,古彥輝擢升江西監察禦史。康熙二年(1163)《長樂縣誌》載:古彥輝“嚐奉命巡按江西。其弟聞彥輝病,委幣徒步候之。彥輝弗內(納),且驅出境”。這裏說的意思是,古彥輝在江西巡按時,日夜操勞,終於病了。他在家鄉的弟弟聞訊後,急忙自己籌集路費,徒步跋山涉水趕到江西去看望他。誰知此時,古彥輝卻堅決不讓他進衙門內探視,也不讓人知道他是自己的親弟弟,而且要他趕緊回去,直到派人隨送他離開江西境內。這件事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有點不近人之常情,有點不可思議,但古彥輝是真的做到了。
古彥輝由主簿升為監察禦史,在一般人看來是如日之升,前程無量。不少鑽營之徒想方設法去討好他。古彥輝無論對一般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一視同仁,秉公執法,使權貴們都畏懼。一般世上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便為所欲為,麵對錢財的時候往往不能克製自己,貪欲頓起。他們常常自以為不為此敗(壞事),就為所欲為了。而古彥輝卻不是這樣,設心處事,戒在起初,自治而治人。這就是古彥輝,他沒有因為登上高枝就拋棄根本,驕矜自貴,自我膨脹,權勢熏人,而是一貫保持低調做人的本分和準則。
囊槖蕭然,諫草盈篋
古彥輝後來升為朝廷監察院左都禦史,負責監察百官。他一如過去保持著剛毅果斷、耿介自持的秉性。在朝廷上,大臣們都拘謹於小節,遇事多沉默不言,或人雲亦雲。唯獨古彥輝敢向皇帝上書直言,敢在朝廷上與人爭論,當麵指出人家不對的地方;他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有多高的地位,即使是皇親國戚,他也一樣地彈劾。人們評論他立朝剛正,不避權貴。
康熙二年《長樂縣誌·人物誌》有《連以和、古彥輝合讚》,認為作為巡按禦史的古彥輝,是皇帝的近臣,出入丹墀,正色立朝;巡視地方,勘察官員,了解民情,代表皇帝的意誌行事,可以說是讓人羨慕而又生畏的職位。對這種善識奸邪,具有美好品德的人的選拔,大都來自特別優秀的人,來自循吏的尤為多。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初告誡禦史說:“植佳木者去蠹,長良苗者芟稂。尤以自治先治人,為百吏圭表。”古彥輝由低微的主簿一職,擢升為監察禦史,就像一隻紫鴛鴦站立在金色的岸灘上,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統治者需要這樣能“自治先治人,為百世圭表”的人才,又發現使用了這樣的人才。特別讓人感動的是其弟弟徒步關山、千裏迢迢來探視,卻沒有人知道他是禦史的親弟弟,而且還被堅決不讓其入門探視。現在一些鑽營拍馬的人,爬上高枝就忘了根本,就自以為了不起。有朝一日有了權勢,馬上倚仗權貴的氣焰,驕矜自大,權勢熏天,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哪裏具備先做好自己然後才去治理別人的良好品德啊!
古彥輝死在左都禦史任上。其死後,人們發現他沒有什麼私產,沒有什麼積蓄,留下的僅僅是幾個裝著滿滿諫書草稿的箱子。
古彥輝被葬在山東省登州蓬萊縣福石村。明成祖(朱棣)親自為其撰寫祭文曰:“維公姿性剛直,才能稱職。初為禦史,彈劾不避。繼遷都憲,朝寧有聲。忽然奄逝,朕甚悼焉。”祭文肯定古彥輝秉性剛直,才能稱職,在朝堂之上留有美好的聲名,並為他的逝世感到十分惋惜。
古彥輝後來被入祀福建省德化縣名宦祠、廣東省長樂縣鄉賢祠,事跡被寫入《八閩通誌》的人物傳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