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詞典
程旼(生卒年不詳),廣東程鄉(今梅州市平遠縣大柘鎮壩頭鄉)人,世界客屬先賢的傑出代表。他約生於東晉末年,一生曆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品行在隋朝很出名,是有記載的客家先民第一批入粵南遷的先賢。據相關資料記載,為避戰亂,程旼舉家從中原一帶輾轉遷徙到平遠壩頭,利用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改變當地愚昧無知、固守於舊習的落後民風。自程旼始,中原地區不斷有民眾遷徙至今閩、粵、贛交界地,後來逐漸融合形成了客家民係。
程旼是有名的客家先賢,1994年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程旼在一百一十八個客家曆史名人中位居榜首,被譽為客家的“人文始祖”。在當時社會,程旼的影響力不限於程鄉地區,在整個廣東他都是有名的鄉賢,如唐朝時期潮州韓文公廟內,設有二十五位鄉賢神位,以程旼居首。《廣東通誌》中,將程旼與韓愈、張九齡、劉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及陳子壯一起稱為“廣東古八賢”。有關程旼的生平記載,最早可見於北宋《元豐九域誌》,不過隻有寥寥數語:
程江,昔程敀家此江口,鄉裏推服,州為上言,遂以為程鄉。
文中的“敀”,即伯意,程伯是一種尊稱,此字可能最終訛化為旼。《元豐九域誌》成書時間大約在1080年,距程旼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五六百年。因為這段時間對程旼缺乏相關的史料記載,僅有故老口頭相傳,所以一度有人對其真實性產生懷疑。不過這種懷疑顯然是多餘的,一則可能是其間頻發的戰亂匪亂破壞了相關文獻;二則粵東有“先有程旼,後有程鄉”的說法,這是因為程旼聲名遠播,南齊統治者已將其所在地新建的縣命名為程鄉縣,其所在的都命名為義化都,這也是史誌對程旼其人其事的讚賞。
1. 北來衣冠,德化梅州
舊時平遠縣壩頭鄉程公祠有一副對聯,曰:“德化梅州,千載烝嚐處士節;姓傳古縣,萬年禮樂聖賢風。”相傳程旼隱居鄉裏,不奉征召,以德化人,鄉民推服,被稱為“程處士”。處士,是古代對有才德卻隱居不仕的人的尊稱。自宋朝以來,隨著梅州地區人口日繁,文教日昌,對程處士日益尊崇,有關他的詩文歌詠不斷出現。根據這些文獻資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程旼的生平事跡。
程旼所處的晉末南北朝,是一個政權更迭頻繁、戰亂連年的時期。北方漢人為躲避戰亂,紛紛往南遷徙。《宋書·州郡誌》記載:“晉永嘉大亂,幽、冀、青、並、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然而,由於南北朝隔江對峙,江南地區正處前線,也並不安定,於是部分民眾舉家遷往更南的建安郡、江州、交州、廣州(分別是今福建、江西、廣西、廣東)等地,成為最初的客家先民。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黃遵憲的一首《己亥雜詩》,形象地展現了客家人的曆史。子曰:“天下無道則隱。”程旼家族大概就在這個動亂的時期選擇舉族南遷,經過贛南,沿粵贛小道來到今平遠縣壩頭村定居下來,生息繁衍。傳說,他還與鄉民一起建涼亭、劈山道、修水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南宋中期的《輿地紀勝》,記載了宋朝徐庾歌頌程旼的七言詩,詩曰:“程旼當年一匹夫,不操三尺製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萬古江山與姓俱。”詩中肯定了程旼教化人心的事功,從側麵反映了程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崇與愛戴。
程旼的事跡,在方誌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
1《輿地紀勝》
結廬江濱,環堵蕭然,晏如也。鄉人服其行義。有不平者,不詣官府,輒質成於敀(旼)。
2《廣東通誌》
程旼者,潮州程鄉人,為人悃愊無華,性嗜讀書,不慕榮達,素以忠信結人,人服其誼。有不平者,不往訴之官,輒質成於旼,旼為之辨是非曲直,鹹心服而退,當時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廬輒思改過,有陳太丘之風焉。旼生於南齊,曆梁、陳而行誼大著於隋,至義寧初乃卒,年九十餘。
3 光緒《嘉應州誌》
(程旼)悃愊無華,性嗜書,恬榮達。結廬江濱,環堵蕭然,晏如也。人服其行,有不平者,不詣官府,輒質成於旼。旼為之辨是非曲直,鹹心服而退,當時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廬輒思改過,有陳太丘之風焉。
據以上記載,可見與東漢名士陳寔(曾為太丘長)一樣,程旼是一個悃愊無華、重義輕利、和鄰睦族、教化百姓的名士。梅州地區先民對程旼的崇拜,是在社會動亂不安、民風刁悍的背景下形成的,寄托人們對美好理想社會的追求,表現出了亂世中人們對文明社會風氣的一種呼喚與渴望。這一過程中,對程旼人倫楷模形象的豐滿塑造,也從側麵反映了梅州逐步由民風蠻愚、尚氣輕生轉變為崇尚詩書禮樂教化的過程。梅縣籍民國詩人鍾應梅曾作詩讚道:“官師合一是程公,南渡衣冠止嶺東。比屋詩書循舊俗,不勞賢守說文翁。”
2. 前賢猶在,去而益詠
程旼去世後,後人思之,名其都曰義化,鄉曰程鄉,源曰程江,最後以程鄉名縣。但在宋朝前,由於戰亂、匪亂等各方麵原因,今梅州地區除了留下與程旼相關的地名外,幾無建築蹤跡。南宋祝穆的《方輿勝覽》,載有南宋初年名臣張致遠發出的感慨:“曾井有泉消毒瘴,程江無屋祀高賢。”不過,從宋朝開始,梅州地區的客家先賢和遊宦到此的文人誌士,留下大量歌頌程旼的詩文,來表達對他的崇拜之情。如明朝萬曆年間平遠訓導韓啟運有詩雲:
鴻漸雲逵遠,鄉江水有聲。史傳何代信,詩闡異時名。新廟青山肅,豐碑錦字明。我來深仰止,翻戀蕨薇情。
又如程鄉鬆口人,明朝翰林,被譽為“嶺南夫子”的李士淳有詩雲:
我生處士裏,酌水知源長。往事成千古,高名噪一方。祠堂新卜築,俎豆舊馨香。無限相思意,東湖水正泱。
直到張致遠去世後數十年,“程江無屋祀高賢”的尷尬才宣告結束。雍正《廣東通誌·名宦誌》記載,泉州人柯宋英在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知梅州,“治務化民,嚐辟景程齋,明景仰程旼之意,以為民表焉”。景程齋是現今見諸記載最早的紀念程旼的祠廟。明洪武十三年(1380),學政陳學禮撰文推舉,追封程旼,改梅州複置程鄉縣,並建兩棟公祠,立石牌坊;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程鄉知縣林欲㭿,立“程處士碑”於程公祠內;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巡按禦史王命璿在今平遠仁居開荒嶺、東湖圳捐俸銀三十金,置田四十畝,墾田十二畝,作為每年春、秋二季祭祀程旼之用。次年,平遠縣知縣李允懋建“程處士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縣通判孫錄,新建程處士祠。程鄉各地還設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等,用來祭祀程旼。此外,程旼進入了潮州府和程鄉縣的鄉賢名宦祠中,並在程鄉縣的鄉賢名宦中排名第一,成為明清當地政府崇德報功、教化民眾的典範。
3. 文脈千載,處士千古
時至今日,整個梅州地區,仍留存著不少紀念程旼的橋梁等建築和地名。如平遠壩頭程北村有一座程公祠舊址,曆史悠久,鄰近驛道,舊時所有上任、卸任文武官員經過程公祠,在無任何牌示要求的情況下,均自願下轎或下馬步行,並進入祠內參拜,以示對程公的尊敬。平遠縣城還有修葺一新的程旼故居和新建的程旼公園。其他諸如義化路、程江橋、程江鎮、景賢鄉、景賢亭,以及壩頭鄉村程東、程西、程南、程北等地名,均因程旼而得名。正如明朝平遠縣知縣李允懋的《程處士祠》形容的那樣:
江河程世係,人與水俱長。表正如陳寔,畏壘若彥方。煙流頹宅在,草宿故塋香。千載懷高士,神交夜永康。
明清之前的梅州,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毒瘴橫行,久為化外之地,有影響力的名人較少。如清朝時梅城七賢書院祀奉有七位賢人(程旼、韓愈、張九齡、劉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但“唯程處士(程旼)、蔡僉書(蔡蒙吉)為鄉之儀型,其他則皆高山仰止,非我邦士也”(清康熙年間程鄉縣令劉廣聰作《七賢祠記》語)。
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客都梅州,早已不是那個地瘠民貧、禮樂不興之地,它已經被開拓經營為一個山清水秀、民風淳厚的文化之鄉。這裏教化隆盛,洋洋弦歌,聲聞閭巷。子曰:“百世可知也。”故可知梅州的鬱鬱文風,賡續於先賢,文化之鄉,盛名可副。這一切,都離不開曆代客家先賢的傳文布道。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曆朝曆代先賢對程旼不遺餘力地推崇,飽含著他們教化斯民、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程旼秉義懷仁、化行俗美、嗜書好學的豐滿形象也逐漸定格,成為客家人人文情懷的象征。崇文重教的涓涓細流,彙聚成奔騰的江河大海,滋潤熏陶著客家人,文脈百世千載,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