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
馬正勇等代表回答記者提問
1月15日下午,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梅州代表團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代表團分組會議,審議省政府工作報告,並麵向媒體開放團組活動,多家中央、省主流媒體記者到會旁聽。在發言環節結束後,媒體記者對代表進行集體采訪,就梅州經濟社會發展、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文旅融合發展等關係梅州當前和長遠發展、社會各界關心關注的話題進行提問。
省人大代表、梅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正勇,省人大代表、梅州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吳特宏,省人大代表、興寧市源清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張雪蓮,省人大代表、五華縣委書記鍾秀堂,省人大代表、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趙旭先後作了回答,從不同角度深入介紹我市紮實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
過去一年,梅州經曆不少困難和挑戰,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穩中向好,人民網廣東頻道記者就此提問梅州去年的主要成效和2025年的工作打算。馬正勇說,感謝記者對梅州的關注。2024年,梅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克服各種困難挑戰,有效應對大災大考,紮紮實實辦好梅州的事,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這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離不開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和廣州、深圳及省直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馬正勇表示,過去一年,我們狠抓“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預計“四上”企業淨增200家以上,GDP百億元以下縣全麵清零;9個首批典型鎮美麗圩鎮建設成效顯著,鬆口古鎮、黃槐軍旅特色小鎮加快建設;10個“產業社區”和358個縣級“產業村長”引領鄉村產業振興;圓滿舉辦第二屆廣東林博會,林分優化31萬畝、居全省前列,森林覆蓋率74.67%、全省第一。我們狠抓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把“國之大者”與自身工作融合起來,落實《梅州方案》和省《若幹措施》,17個省級單位出台融灣配套文件,獲得超長期特別國債等各類資金支持,穗梅對口幫扶協作深入推進,主平台、廣梅園、蕉嶺園均獲省考核“優秀”,融灣園、豐順園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元。梅龍高鐵開通運營、武梅高鐵全線動工,2022-2023年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為“優秀”。我們狠抓實體經濟發展,171個工業重點項目加快建設,4家企業上榜“2024廣東企業500強”,塔牌集團躋身全球水泥產能50強,宇星阻燃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我們統籌發展和安全,高水平推進平安梅州、法治梅州建設,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穩妥高效處置“5·1”梅大高速茶陽路段塌方災害和“6·16”特大暴雨災害,社會大局平安穩定。
馬正勇表示,展望2025年,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定信心、實幹為要,奮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梅州實踐邁出新步伐。一是力促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堅持投資、消費、出口一起抓,努力實現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二是力促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抓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避險搬遷等重點改革,堅持“五外”聯動,深化與橫琴等平台的交流合作。三是力促“百千萬工程”全麵突破,深入實施五大重點區域建設攻堅行動,推進綠美梅州生態建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四是力促“融灣入海”步伐加快,力爭梅漳高鐵、大埔青溪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納入國家規劃,上半年開工建設長潭水庫擴建工程先行段,抓好汕梅高速改擴建、武梅高鐵等重大項目建設。五是力促各項事業齊頭並進,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建設“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抓好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重點民生改善。
南方日報記者注意到,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梅州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提問梅州在用好“蘇區+灣區”政策紅利,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高質量發展方麵,有什麼好的做法和成效,下一步將如何推進?吳特宏在回答時表示,我市積極履行主體責任,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堅持“發展思維”“產出思維”,把資源要素優先用到“打糧食”項目上,推動各項融灣政策加速落地,產業融灣步伐加快、交通融灣大幅提速、機製融灣深度推進。下來,我市將切實用好國家和省支持政策,感恩奮進,攻堅克難,堅持以產業協同塑造振興發展新動能、以基礎互聯打開融灣入海新格局、以先行先試探索改革賦能新路徑、以民生共建提升公共服務新質效,縱深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
為推動“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梅州探索設立“產業村長”,吸引媒體廣泛關注。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提問,“產業村長”具體做哪些工作,對助力鄉村產業發展有哪些推動作用?在回答時,張雪蓮表示,鄉村振興離不開有思路、有幹勁的產業“領頭羊”,“產業村長”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特色專職職務,目的就是要讓一批“愛農村、懂農業、熟市場、會經營”的社會能人加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來,主要承擔的工作職責包括協助村裏做產業規劃、落實產業發展措施、做好產業技術服務、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等。“產業村長”能夠很好地發揮社會能人的作用,有效盤活村裏的資源資產,幫助村裏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長的新模式,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鄉,近年來足球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五華足球火爆“出圈”,帶旺了足球消費經濟、足球產業發展。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問,五華如何以足球為媒,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助力“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鍾秀堂在回答時表示,五華為做好足球文章,著力在三個方麵下功夫。一是建好足球場地。國家和省市在政策扶持、資金保障、場地建設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為五華發展足球事業提供了有力支撐。二是辦好足球賽事。五華足球賽事氛圍濃厚,職業足球、校園足球、社會足球等各類賽事活躍,每年保持在2000場次以上。三是做好足球產業。大力發展“足球+體育”“足球+農業”“足球+文化”“足球+旅遊”等“足球+”產業,不斷提升足球發展附加值,並依托梅龍高鐵通車的效應,做活“蘇區+灣區”市場經濟。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南方都市報記者提問,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梅州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助力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做了哪些工作?下來有哪些設想舉措?趙旭表示,近年來,梅州以“客家文化”為筆,加強古色客韻活化利用、激活紅色資源強化引領、依托綠色生態賦能發展,紮實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繪就“古色、紅色、綠色”新畫卷。下來,梅州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力做好文化“土特產”文章,推動“文化+”“+文化”融合發展;精心打造文旅標杆項目,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全麵激發文旅經濟活力,精心打造多元化、高品質文旅產品,奮力開創文化強市建設新局麵。春節即將到來,誠邀各地遊客朋友、記者朋友來梅州體驗一場“活力、時尚,放心、舒心”的客家之旅,留下梅州記憶。(記者 賴運香 通訊員 肖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