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縣(市、區)委書記立下“軍令狀”








市委副書記、梅江區委書記陳金鑾:
以頭號工程力度推動“百千萬工程”取得新突破
2023年,梅江區GDP率先突破300億元,增長6%,完成亮諾目標。2024年,梅江區增強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奮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取得新突破,打造“客都首府、活力梅江”,實現“GDP增長5%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固投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的年度目標。
一是聚力“百千萬工程”,深化“一圖一策一表”,培育“五大百億產業”夯實強區之基,淨增50家“四上”企業,抓實筀竹等6個典型村建設,聚焦重點區域攻堅,推動“百千萬工程”出實效、出形象、出經驗。
二是聚力融灣先行區建設,用足用好《梅州方案》,推動梅州經開區申報國家級經開區,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建設,招商引資完成計劃投資70億元以上,依托梅江(荔灣)智創共享中心推動產業融灣。
三是聚力發展實體經濟,打好服務企業“首日製”、代辦製、降成本等“組合拳”,推動“行政審批事項100%網上受理、100%網上辦結”向縱深發展,積極申報省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全力服務保障博敏、茂葉等28個總投資310億元的“打糧食”項目建設,淨增省級科研創新平台7家以上,縱深推進“引智強企”,在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共性技術,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四是聚力綠美生態建設,發動社會各界力量開展“我為梅江種棵樹”活動,用好“四旁”“五邊”推進區鎮村綠化,完成植樹43萬株以上。
五是聚力打造“青春之城”,把適宜青年、服務青年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管理各方麵,紮實開展“免費梅江”係列行動,推進嘉應古城“5街20巷”提升改造,服務青梅創業園、數字BPO產業園等平台發展壯大,讓青年在梅江更有為。
梅江區將持續深化“扛責任轉作風抓落實”,加壓奮進、實幹爭先,為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作出梅江貢獻!
梅縣區委書記 溫助民:
以“五個堅持”建好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區
2023年,梅縣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8.48億元、同比增長7.6%,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25 億元、同比增長7.7%,較好完成亮諾目標。今年,我們將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攻堅克難、開拓進取,舉全區之力建好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區,力爭全年GDP增長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
一是堅持產業支撐促發展。突出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深入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建設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特色產業園、智能家電產業園,做大做強高端銅箔、機械智造、智能家電“2+1”主導產業,著力打造貫通上下遊的百億產業集群,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二是堅持以城帶鄉促融合。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麵振興,突出抓好鄉村產業培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切實以產業發展推進強區促鎮帶村。深入實施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完善功能配套,打造中央商務區,不斷提升城市承載力帶動力輻射力。
三是堅持以綠為美強底色。按照“一河一路一樹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突出“三江四線”“四旁五邊”,建設十大主題林、創建十大最美樣板“雙聯雙建”活動,打造“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城在林中、村在景中”的強富綠美新城鄉。
四是堅持改革創新激活力。發揮嘉元科技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引領作用,運營好2個“反向飛地”,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堅持資源跟著項目走,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高標準建設好運營好梅州綜保區、國際陸港,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打通融灣入海新通道,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五是堅持黨建引領聚合力。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紮實開展比學趕超活動,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持續轉作風樹新風,切實以幹部隊伍思想觀念大轉變推動梅縣區環境大提升、事業大發展。
興寧市委書記宋才華:
全力當好梅州“百千萬工程”主力軍
2023年興寧GDP實現213億元、比增6.2%,完成亮諾任務。2024年省、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鼓已經擂響,興寧將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加快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全力當好梅州“百千萬工程”主力軍,力爭GDP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
一是抓深化改革促科技創新。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產業發展、農業加工、外貿外資等4個激勵政策,支持46個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揮作用;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力爭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以上,新增博士後工作站1個,人才引育超1.2萬人。
二是抓項目落地促產業發展。落地融灣“梅州方案”,聚焦醫療器械、裝備製造、食品工業、體育運動休閑、商貿物流、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強化增資擴產、招商引資、培育上規,力爭引進項目投資超90億元、淨增“四上”企業超30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社消零增長6%、進出口總額增長6%。
三是抓典型示範促鄉村振興。以頭號工程力度推進典型鎮村和重點區域建設,答好“四道題”,確保“百千萬工程”出形象、出成果、出經驗。推進綠美生態建設,抓好四望嶂曆史遺留礦區改造開發利用,針對性做好縣城、圩鎮、鄉村、道路增綠植綠工作,實施林分優化4.5萬畝,新造林1.8萬畝、森林撫育4.2萬畝。
四是抓社會治理促民生提升。一體推進“1+6+N”治理體係,深入開展“零投訴”機關、“無信訪”單位、“無信訪”村(社區)創建,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實事,高水平打造平安興寧、法治興寧。
平遠縣委書記、縣長周小勇:
聚力“六個加速”全力推動平遠加快振興
2023年,平遠縣GDP增長6.6%,完成各項目標。2024年,平遠縣,全力推動平遠蘇區加快振興、加速崛起,力爭全年完成GDP增長6.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
重點從六個方麵加速發力:一是加速推進蘇區融灣。用足用好蘇區融灣政策,積極打造融灣平台,推動平遠高新區、南沙·平遠“反向飛地”提質增效;加快推進華潤鈣基、眾呈矽能、瑞梅鐵路平遠段等項目建設;推行招商引資全程代辦服務,完成年度計劃投資50億元以上。二是加速發展縣域經濟。全力實施工業興縣,加快打造百億級先進材料主導產業,促進富遠稀土、盈華材料、正遠實業、正大康地、飛龍果業等企業達產滿產,力爭“四上”企業淨增20家以上。全力建設農業強縣,發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直供配送中心、等平台作用,持續壯大種植生產、精深加工、冷鏈倉儲、品牌銷售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全力推動旅遊旺縣,搶抓梅龍高鐵開通機遇,持續推進五指石、南台山等景區景點一體化運營,實現鄉村遊、紅色遊、生態遊聯動發展。三是加速實施科技創新。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在先進材料等領域的合作,加強人才引進,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大力推進國家級稀土新材料研發中心等平台建設,全縣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35%、45%。四是加速建設美麗城鄉。堅持“規、改、建、管”並重,大力推進典型鎮村、示範路段、省際交界處等重點區域建設攻堅,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美麗圩鎮建設等工作。五是加速建設綠美平遠。廣泛開展全民愛綠植綠護綠係列行動。六是加速推進改革創新。全力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等改革,開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創建等典型培育。
蕉嶺縣委書記、蕉華工業園區黨委書記劉鴻濤:
以頭號力度打造“百千萬工程”典型縣
2023年,蕉嶺搶抓“百千萬工程”、蘇區融灣入海重大機遇,GDP增長7.6%,實現年初亮諾目標。2024年,蕉嶺將以緊扣融灣入海、規劃先行、環境提升、產業振興、改革創新、藝塑鄉村,以創新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奮勇前行,確保GDP增長6%。
一是突出科技創新引領,爭當資源型經濟綠色發展示範。建強主平台。集中資源要素,全力推進廣福省級特色產業園、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以及蕉嶺至武平高鐵、貨運鐵路專用線、205國道改線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融灣入海橋頭堡。再造新支柱。在推動綠色建材產業強鏈延鏈的基礎上,依托資源稟賦,引進實力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力爭綠色重鈣循環經濟產業園今年落地。培育新業態。發展食品工業,探索建設食品產業園,爭創省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
二是突出產業為要,爭當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堅持高標準規劃、低成本建設、市場化運營,加快絲苗米、毛竹、蜜蜂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增效,高質量打造石窟河沿岸經濟示範帶,引領帶動全縣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今年達到15萬元以上。深育竹業。培育全竹產業鏈,從田間地頭到聯農帶農、鎮村收入壯大到毛竹產業強鏈興業一體化推進,打造國內領先的活性炭生產基地。藝塑鄉村。全麵發動、全縣動員、全員參與,集中攻堅美麗圩鎮、綠美生態、農房風貌管控提升,打造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風光。
三是突出改革攻堅,爭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典型示範。加力提速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雙國家級試點”,從落規劃、騰空間、增耕地、導產業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為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提供強力要素保障。
大埔縣委書記黃增國:
發力四大重點推動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3年,大埔GDP增長5.4%,與年初亮諾的目標有差距。2024年,大埔將推動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全縣GDP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重點從四方麵發力。
一是狠抓縣域經濟。堅持實體經濟為本,提升科技創新能級,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重點推動大埔電廠二期完成投資12億元,力爭62億元的青溪抽水蓄能項目核準審批,加速傳統陶瓷技術革新,加快推進鴻智信、博睿能、玉豐特陶等8.7億元的現代產業項目投產。圍繞半導體、瓷土深加工、電池儲能等方向,建強新型陶瓷產業園、科技創新園等平台。立足融灣入海,用足《梅州方案》,確保完成50億元招商任務。
二是狠抓城鄉融合。深入推進重點區域建設攻堅,加快推動縣城第二自來水廠、老舊小區改造等10億元的民生市政項目、茶陽防洪堤等14.5億元的交通水利工程。重點抓好紅色三河、高陂陶瓷生產、百侯文旅研學、西河創新創意等專業鎮特色鎮,力爭新增30家以上“四上”企業。
三是狠抓鄉村振興。依托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反向飛地”模式,科技賦能蜜柚、茶葉等特色產業精深加工發展,力爭農業總產值增長5.5%。全域推動修好路、多種樹,強清拆、管風貌,“一圖總覽、一網總管”係統提升數字治理能力。重點抓好三河典型鎮、6個典型村和20個重點村建設,推進彙城村華潤希望小鎮,打造“十裏梅河”綠美鄉村示範帶。
四是狠抓綠美建設。圍繞實施“三大任務、九大工程”,抓好“四旁”“五邊”全民綠化,全力完成林分改造3.85萬畝、森林撫育3.7萬畝,建設環九龍湖綠美建設示範帶,穩步推進三河壩綠美公園示範點項目。大力發展南藥、油茶、林下養殖等綠色經濟,爭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改革試點,加快推動紅色蘇區實現綠色發展。
豐順縣委書記張誌鋒:
奮戰百千萬 爭創新業績
2023年,豐順搶抓實施“百千萬工程”的發展機遇,真抓實幹、奮勇爭先,實現GDP增長9.5%,增速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4,主要經濟指標超額完成年初亮諾的目標。今年,全縣的主要目標是GDP增長6.5%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以上。
新的一年,我們將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重點從五個方麵發力:一是加快融灣入海步伐。全力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用好“蘇區+灣區”的疊加政策,爭取更多資金和項目落戶,推動年度計劃投資65億元的109項重點項目落地見效,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動力。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政策支撐,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與競爭力,力爭高新企業達33家以上,全縣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達1.2%以上。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培育創新典型,推進電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升級,積極打造綠色鋼鐵產業。三是加速優質產業集聚。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智能製造、電子電聲等主導產業提質增效。高標準建設海珠(豐順)產業園,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力爭今年園區產值突破110億元。積極培育“四上”企業,力爭新增50家以上。四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樹牢“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理念,鞏固深化“兩個100%”改革成果,推行“首問負責製”改革,大力開展暖企行動,讓企業安心經營、放心發展。五是以商引商精準招商。深入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努力完成市下達84億元招商引資任務,力促立訊智造項目年產值突破35億元,威富通訊、立能派等年產值超10億元的項目盡快投產。
下來,我們將按照此次會議的部署要求,繼續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助力“百千萬工程”,創新實施機關聯基層共建共管綠美豐順大行動,加快建設品質縣城、美麗圩鎮、和美鄉村,努力在消薄縣中走在全省前列。
五華縣委書記鍾秀堂:
集中精力抓發展 加壓奮進勇爭先
2023年,五華GDP增長4.5%,與年初亮諾目標有差距。2024年,五華將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扭住“百千萬工程”總抓手,加壓奮進、拚搏實幹,GDP增長5.5%,力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
一是大抓“百千萬工程”。把壯大縣域經濟擺在首位,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聚焦企業主體、平台建設、人才支撐等關鍵要素發力,新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型企業,力爭先進製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20%以上。發揮蘇區融灣“最前哨”優勢,用好“蘇區+灣區”疊加政策,推動食品加工、生物製藥等產業提質增效,精心打造培育智能製造、新型儲能兩大主導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全年計劃引進項目總投資84億元以上,其中工業項目投資59億元。抓好梅蓄二期、華城南網儲能、景田百歲山等一批重大項目,力爭新增“四上”企業50家,其中規上工業13家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以上。
二是大抓綠美生態建設。全縣動員、全民參與綠美建設,不斷擴綠量、提綠質、增綠效。狠抓“四旁”“五邊”綠美,倡議“我為五華種棵樹”,切實提高城鄉綠化率。
三是大抓城鄉融合發展。加快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認真答好“四道題”,優先建好典型鎮村、重點區域。放大“產業村長”效應,提速建設產業社區、鄉村振興示範帶,積極創建“無信訪村(社區)”,進一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
同時,五華將增強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深化行政審批事項“兩個100%”,推進“極簡審批”,構建親清政商關係。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深化黨建賦能“八大工程”,推進幹部轉作風、講擔當、抓落實,廣聚良才、廣納良言,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全力以赴完成亮諾目標任務,交上滿意答卷!(整理 李豔良 江嬋 劉曉娟 何梓瑜 黃科 攝影 連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