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創新展現“南國牡丹”魅力
8月18日晚,廣東漢劇《章台青柳》在梅首演,現場1200多名觀眾傾情共享這一精彩文化大餐。舞台上,才子佳人的傳奇姻緣和深厚的家國情懷令觀眾為之動容,現場掌聲雷動。
次日,由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廣東漢劇《章台青柳》首演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廣州及廣東漢劇界的相關專家、藝術家等20多人先後發言,對該劇選題創作、團隊組建、藝術風格、舞台呈現、價值影響和提升空間等方麵發表看法。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著名戲曲評論家黎繼德認為,廣東漢劇《章台青柳》的選題,符合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正確導向,人物選取角度無可挑剔。無論是柳如是的風骨柔情還是錢謙益的迷茫無措,都是有血有肉、真實感人的。對主演李仙花的表演,他也大加讚賞,認為李仙花是中國漢劇界出類拔萃的表演藝術家,她的唱腔藝術影響承前啟後,難以超越。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國家一級編劇王煒表示,廣東漢劇《章台青柳》以傳統的藝術手法,呈現曆史經典人物故事,有其獨特的社會價值和舞台張力,李仙花的整體表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專職副主席梁少峰認為,該劇既是展示嶺南戲劇唯美追求的一部人文力作,也是李仙花堅守廣東漢劇舞台五十年,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不斷探索、守正創新、樂於奉獻的精神延續。
省文聯、省劇協、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的相關領導、專家林金洲、胡琦、王育平、張廣武、徐青和該劇主創團隊代表先後發言,就該劇在今後一段時間的打磨提升和巡回展演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寒暑往來,舞台相聚。廣東漢劇《章台青柳》從文本創作到彩排演出,前後經曆兩年多時間。劇組相關專家始終以精品意識為創作導向,反複打磨和修改提升劇目質量,以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廣東漢劇《章台青柳》的成功首演,展現出廣東漢劇舞台藝術的無窮魅力,該劇在梅州彩排演出後,將持續在全國各地巡演,廣東漢劇名家將繼續攜手“新三代傳人”,在藝術交流和文化惠民的舞台上傳承創新。與此同時,積極創造條件,不斷提升質量,力爭衝刺全國和省級各類藝術展演項目,盡情展現“南國牡丹”廣東漢劇的藝術魅力。
據介紹,廣東漢劇《章台青柳》是廣東省委宣傳部扶持的重點劇目之一,是廣東省戲劇家協會與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聯合組織創排的一台舞台藝術精品。該劇取材於劉斯奮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白門柳》,站位高遠,正能量突出,充滿傳奇色彩。主創人員均為名家,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得主、廣東漢劇著名表演藝術家李仙花領銜主演柳如是一角;著名戲曲教育家、中國戲曲學院原副院長趙景勃擔任總導演等。舞台整體藝術呈現意境悠遠,音樂唱腔氣勢恢宏,舞台美術典雅古樸。服、化、道等均彰顯了廣東漢劇舞台的傳統特色和與時俱進的大美境界。(記者 黃鈺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