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杏壇育英才 甘將青春譜芳華
——嘉應學院110周年係列報道之優秀校友篇

嘉應學院86屆校友 高妙添

嘉應學院87屆校友 孫偉瓊
嘉應學院作為一所百年老校,辦學以來,學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培養了30多萬優秀學子,特別是為梅州市乃至全國基礎教育輸送了大批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人才。近日,記者連線采訪了兩位深耕教育戰線數十載的嘉應學院86屆校友高妙添和87屆校友孫偉瓊,了解他們的求學經曆以及與教育結緣的故事,暢談嘉園情懷。
憶往昔 嘉園傳薪火 啟智人師心
“我最開始當老師的想法並不強烈,是在嘉大的那段求學經曆把我引到這一‘道’上的,沒想到越幹越放不下。”“以前從沒想過自己會當老師,我是來到嘉大後才有了教育情懷。”談及母校嘉應學院帶來的影響,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黨委書記、特級正校長高妙添和深圳市華中師大龍崗附中黨委書記、特級正校長孫偉瓊都笑著感慨道。
如今,高妙添和孫偉瓊均已臨近退休的年齡,而就是這兩位原本對教師職業並不感興趣的人,卻從大學畢業踏上教師崗位開始,就再也沒有離開過,躬耕教壇將近40載,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時光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究其原因,還得從他們在嘉園的求學時光說起。“二十世紀80年代,我們在讀時嘉應學院是叫‘嘉應師專’,當時學校不大,整個學校大概500人,每個班也就兩三十個學生。學校建築全都是低矮的瓦房,我們睡覺隻能擠在大課室裏睡,教學環境很簡陋。”回憶起求學故事,兩位校友打開了話匣子。
辦學規模小、辦學條件艱苦成了許多從“嘉應師專”走出的學子共同的記憶,但是學校老師們愛生如子,一心撲在教育上的精神卻深深影響了他們大半輩子。
在高妙添記憶中,每當下課路過教師辦公室,老師們不是在伏案備課,就是與學生探討問題,課餘時間也時常去宿舍和他們聊天,周末時還會把他們帶回家。“我們經常十幾二十個學生就圍坐在一起,在老師家裏看電視,一起吃飯、聊天,那種感覺現在回憶起來仍然特別溫馨。”
“老師們和學校領導都具備了精深的專業知識,一直‘嚴要求、高標準’來抓我們的學習,所以我們這一批走出的師範生基礎都打得非常牢固。像我們政史係學生在大學時學的政治理論、資本論、哲學、世界曆史、中國曆史等內容,我現在依然記得非常清楚,而老師們所教的做人道理,所傳遞的‘教書育人’精神我至今仍受用。”對於孫偉瓊來說,在嘉園三年的所學所獲,讓他受益終身。
看今朝 傳承行知路 反哺教育情
在老師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下,高妙添和孫偉瓊感受到了“教師”這個職業的價值和意義,老師們的一言一行也指引著他們樹立起終生潛心教育和服務教育事業的理想。從嘉應師專畢業後,他們分別被分配到豐順縣球山中學和梅縣區梅江中學任教,正式開啟了從教生涯。
數十年間,高妙添和孫偉瓊先後在梅州及深圳多所學校任職,實現了從鄉鎮學校到城市學校,從普通教師到校長的跨越,收獲了滿滿的榮譽。
近年來,高妙添榮獲“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連續三屆獲評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被評為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顧問、深圳市教書育人模範、深圳市首批“十佳校長”、深圳市名校長,還獲得了深圳市五一勞動獎章;孫偉瓊則獲評廣東省基礎教育係統“百千萬人才工程”名校長、深圳市首批特級正校長、深圳市十佳校長、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並獲得了深圳市五一勞動獎章……一個個頭銜、一項項榮譽的取得,見證了他們從教以來為教育事業付出的心血。
無論環境、角色如何變化,他們始終謹記母校諄諄師道,保持育人的拳拳之心,堅持愛生如子、誨人不倦,多年來還積極參與梅州市各級教育部門或者嘉應學院組織的各類研修、培訓活動,發揮“傳幫帶”作用,與我市廣大教師和校長分享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經驗。
“近年來,我也欣聞嘉應學院教育成果豐碩,衷心希望母校越辦越好,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質量人才,以高質量教育成果助推梅州高質量發展。”高妙添說。
如今的孫偉瓊仍堅持在學校上課,給予學生引導和啟迪,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成長。他認為,這不僅是他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母校給予他的精神傳承。“我有空也時常約上友人回嘉應學院看看,看到母校環境變化很大,辦學實力也日漸雄厚,很是欣慰。”孫偉瓊說,他將手捧熱忱心,無怨無悔誓將教育事業進行到底。(記者 吳海清 林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