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民族團結根基 凝聚共融發展力量
我市依托“四項工程”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近日,梅州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在中國客家博物館掛牌成立,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再添新陣地。
這是我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籌優化各類宣傳教育資源,全方位、多層次、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的一個有力舉措。
近年來,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的背後,市委統戰部、民族部門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目標,聚焦“築基、培育、浸潤、致富”四項工程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有形有感有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發揮了有力推動作用。
創新陣地建設
凝聚同心力量
為推動民族團結創建工作從無形到有形、從務虛到務實,我市以校園為陣地架起連心橋,以公園為依托激發向心力,以社區為載體畫大同心圓,以黨建引領打造典型示範陣地,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新平台,全方位、多渠道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打造民族工作亮點品牌。
宣講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爭做民族團結小小“石榴籽”,上台分享自己熟知的革命故事;一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心聚力石榴籽,青春共繪同心圓”百米畫卷主題活動,勾勒偉大祖國,描繪56個民族風采;邀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援藏教師陳建聰授課分享援藏工作經曆,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尊重各民族同胞的情感,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在梅江區西陽鎮打造首個民族團結文化主題公園,創建嘉應學院、梅江區小溪唇社區等4個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掛牌成立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一場場形式新穎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一個個文化資源豐富、典型示範顯著的平台陣地,頗有成效地擴大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力度、廣度和頻度。“通過發揮核心矩陣作用,常態化開展各類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活動,全麵展示我市民族工作的特色亮點,營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互嵌式和諧環境。”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持續鞏固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主陣地、主渠道,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梅州常開長盛,讓民族之情穩定常築長固。
此外,市委統戰部還針對在梅各民族流動人口無固定場所進行溝通交流、學習培訓、反映訴求等問題,創新在平遠縣掛牌成立全市首個“石榴籽”工作室,探索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各族群眾聯誼交友活動陣地。
實施文化浸潤
促進深度交融
身穿民族服裝,伴隨著音樂旋律,一群學生唱著佘族歌曲翩翩起舞……佘族舞蹈展演,是豐順縣潭江鎮鳳坪小學課外活動中的一個縮影。而行走在鳳坪村,房前屋後繪製的身著佘族服飾的佘民采茶製茶、唱山歌、跳佘舞等場景,將各族同胞親如一家、團結和睦的場景一一呈現。
豐順縣潭江鎮鳳坪佘族村是我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我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新時代校園素質教育相融合、與保護傳承優秀佘族文化相融合,推動佘族服飾、舞蹈、美食、音樂等文化特色進校園。”潭江鎮鳳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藍永達說,當前鳳坪小學已專門開設了佘話課堂,堅持日常使用與課程分類相結合,致力讓佘族孩子學好普通話的同時留住鄉音。
在鳳坪小學推進佘族文化進校園特色教育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佘族村還主動挖掘鄉風民俗,佘族文化名片得到進一步擦亮。這是市委統戰部推進保護、挖掘、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重點工作,深入挖掘佘族文化特色特質,守護深山裏的佘音鄉俗的一個工作成效體現。“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通過挖掘鄉風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校園文化、保護傳承語言文化等措施,我們持續推進文化建設浸潤工程實施,促進兩族文化的深度交融。”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多措並舉推進,民族文化保護成果豐碩。在市委統戰部的推動下,先後推出《佘寨茶歌》《親人到佘寨》《聽樵》等係列佘族民族文藝精品,“招兵節”也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中南民族大學、嘉應學院客家文化研究院通力合作,加強對瀕危漢語方言佘話的調查研究均取得階段性成果。
賦能產業振興
共享發展成果
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往上,目之所及皆是鬱鬱蔥蔥的茶樹和錯落有致的古民居,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茶園裏,茶農正在忙著查看茶葉的生長情況;製茶車間內,機器一刻不停地運轉;每當茶葉一上市,前來村裏采購的茶商絡繹不絕……如今的鳳坪村,無論經濟發展還是村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鳳坪村的發展和變化,離不開統戰部門的重視和支持。近年來,市委統戰部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擺在重要位置,著力增進少數民族聚居地民生福祉,夯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基礎。“我們瞄準‘村寨創建’‘基礎建設’‘產業發展’三個方麵,找準鳳坪佘族村民族文化與全域旅遊的契合點,將佘族文化、茶葉產業、特色旅遊、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融合,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鳳坪佘族村被命名為第一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市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之餘,堅持因地製宜、產鄉融合,推動茶葉產業專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連片規劃打造高山茶產業帶,打造“佘”家原生態茶葉品牌,助推村民致富增收。
鳳坪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先後3次擴大茶葉種植麵積,品種多達20餘個。“我們全村現有茶園種植麵積1.3萬畝,年產幹茶可達42萬斤,年產值5700萬元,人均茶葉收入達到6萬元。”藍永達說,一片片小茶葉托起大產業,真正成為村民致富的“金葉子”,助推鄉村振興。
如今打開山門迎客,發展高山茶產業,激活旅遊資源成致富山寨的鳳坪佘族村,成為了市委統戰部充分發揮統戰優勢,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