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味”熱傳播 產業蓄動能
昨日下午,為期5天的第十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深圳文博會”)落下帷幕。以“梅州——致力打造全球客家文化傳播推廣中心”為主題的梅州展館精彩紛呈,完美收官。
今年的深圳文博會,是我國不斷優化防疫政策,施行“新十條”後,在深圳舉辦的第一場大型展會。辦了起來且辦得好,顯現出各界對於恢複正常生活秩序、恢複正常經濟交往狀態的熱切期盼。
此次我市克服疫情影響等不利因素,共組織各縣(市、區)的31家展商、300多件展品參展,綜合展示和推介梅州客家文創產品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項目。
動靜結合展示客家文化
梅州館的展演以廣東漢劇為主,結合現場輪番播放客家山歌、提線木偶、燒火龍等梅州非遺的宣傳片,激發市民關注和了解客家文化的濃厚興趣。產品展示則以大埔青花瓷為主,輔以各縣(市、區)特色文創產品及重點文旅產品推介,通過動靜結合,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
深圳觀眾邊美娟表示,客家文化是廣東的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是很有曆史沉澱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客家文化的傳承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最久遠的,呈現形式也不拘於傳統,可以是文字介紹或者是多媒體展現。”江西觀眾鍾先生說道。
如果說非遺表演是動態的,那麼一牆之隔的大埔陶瓷展,則是靜態展示。兩者一靜一動,為遊客打造一個充滿文藝感、互動感的友好體驗環境,引得不少遊客駐足觀賞和購買。
本屆文博會,梅州展館在設計方麵上聚焦“世界客都”“曆史文化名城”“蘇區+灣區”等內容,以咖啡色為主色調,結合客家圍龍屋渾厚的弧線形造型,點綴具有客家特色的燈籠、梅州柚、“亻厓”等元素,突出梅州地域文化特色,精彩呈現客家文化的絢麗多姿和深厚底蘊。
“我看了幾個展館,都是展現客家文化的,到了這裏看到梅州展館後,客家元素展現得非常完美,其他展館幾乎看不到這種元素。”江西贛州人黃珍田表示。深圳觀眾仲女士表示,梅州館造型像圍龍屋,這就是客家文化的一個展現,設計很有創意。
現場彙集了陶瓷工藝、木雕、石雕、漫塑、陶塑、紫砂、青銅製造、版畫、藤具、竹編、植染、花燈等“客味”十足的文創精品,梅州館憑借創意奇巧、製作精良、品種豐富、底蘊深厚的客家文創展品,給廣大參展商、采購商和市民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認為梅州的‘足球之鄉’、陶瓷、青花瓷、客家娘酒,是在全國或者全世界都立得住的。”北京觀眾鍾碧珍認為。
全媒傳播助力“融灣”
在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文博會上,梅州把握平台機遇,推動客家文化“出圈”。一方麵是多形式展示梅州文創產品,充分體現客家元素,讓市民遊客感受客家文化,另一方麵是互學互鑒,找差距、補短板,推動梅州文化企業不斷釋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打造更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創產品。
“參展使我們大開眼界,也通過文博會把我們的產品推向了全國。現場有很多國內的采購商來參觀我們的產品,也認可我們的產品,已經達到了我們參展的預期目的。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要通過這個平台提升我們自己的文創產品,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大埔陶瓷參展商黃文斌說。
本屆文博會,梅州派出隨團記者,通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和手機APP、短視頻等新媒體,全方位宣傳報道梅州參展情況。除此之外,還積極邀請中央和大灣區媒體對梅州館進行全程多角度宣傳報道,短短五天時間,國家級、省級和大灣區各大主流媒體發稿超過20篇,其中,深圳廣播電視台還以手機端做了半小時的直播,形成全媒體、全方位、全覆蓋的宣傳矩陣,高密度、高熱度展示“世界客都”“曆史文化名城”“蘇區+灣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生機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向全球傳播推廣客家文化。
今年的文博會,是黨的二十大召開後首個全國性的文化產業展會。此次梅州參展,展現出了文化產業、文旅融合的新氣象、新作為。與此同時,梅州緊扣打好“融灣牌”,在“粵港澳大灣區館”(12號館)能找到不少梅州元素,充分體現客家文化全麵融灣的良好態勢,更好地向全球傳播推廣客家文化,助推廣東打造文化強省。(記者朱慶強 通訊員鄭碩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