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賦能”激活城鄉發展新動能

在蘇區與灣區的"雙向奔赴"中,豐順用三年時間蹚出一條"靠改革破局、靠產業強基"的突圍之路。(高訊 攝)

梅州雙胞胎飼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多條自動化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王銳 攝)

豐順縣經濟開發區標準化廠房及配套基礎設施項目正全力衝刺攻堅,火熱的建設場景,為全縣製造業集聚發展按下了“加速鍵”。(受訪者供圖)

豐順縣經濟開發區標準化廠房及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施工人員正緊張作業。(王銳 攝)
當“百千萬工程”的春風吹遍南粵,當《梅州方案》為蘇區融灣按下快進鍵,地處粵東北的豐順縣迎來曆史性轉折。2022年以來,這個曾經的發展窪地以一組亮眼數據實現華麗逆襲:2023年GDP增速全省第四、2024年穩居全省前十、2025年上半年持續領跑……在蘇區與灣區的“雙向奔赴”中,豐順用三年時間蹚出一條“靠改革破局、靠產業強基”的突圍之路。
產業躍遷 從“製造”到“智造”的轉換
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136.28億元、增長9.5%,增速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四;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143.57億元、增長6.5%,持續領跑全市並位列全省第九;2025年上半年再傳捷報,地區生產總值67.6億元、增長6.3%,穩居全省前十、全市前三……
這組數據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增長動能正從傳統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
在豐順縣經濟開發區的廣東宇星阻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裏,研發人員正在測試新一代光伏阻燃材料。這家創建於1998年的企業,如今已成為梅州首家國家新一輪第二批支持的重點“小巨人”企業。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對阻燃、導熱新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廣東宇星阻燃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宏波說,“公司將繼續向光伏、導熱、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拓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深化與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開發出更適應這些領域需求的高性能產品。”
宇星的蛻變是豐順產業升級的縮影。通過實施“產值倍增計劃”,當地推動智能製造、電子電聲、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引導鋼鐵產業綠色轉型。
“必須將‘著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集群’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蘇區振興的重要方向。”豐順縣委書記張誌鋒多次強調。更關鍵的是,豐順在省十大戰略性產業集群中找準定位,近三年淨增“四上”企業98家,市場主體實現“量質齊升”。
2024年底,在廣州市海珠區工美港,豐順(海珠)科創發展中心正式運營。這個“反向飛地”不僅吸引4家灣區企業入駐,更讓豐順電聲產品首次亮相廣州國際汽車展。“潛在客戶實地參觀後,能直觀了解產品、生產流程與技術實力,進而與本土生產基地建立更緊密業務聯係。”豐順縣電聲行業商會主任林坤表示,去年在工作隊幫助下,豐順電聲企業首次亮相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不僅開闊眼界,接觸前沿信息,更推動企業主動轉變思路、找準新賽道。
這種“蘇區資源+灣區平台”的模式,正是豐順破解要素瓶頸的創新實踐。通過建立利益共享機製,豐順不僅承接產業轉移,更主動參與灣區產業分工。
目前,豐順縣電子電聲和五金產業配套園一期(電鍍片區)已動工建設,工人文化宮、配套服務中心、美食街、園區路網等功能配套持續完善,豐良、茶背、湯西3個跨鎮域擴容園區加快建設,園區承載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融灣實踐 從“單向承接”到“雙向賦能”
2025年4月,深圳一場招商推介會上,豐順縣簽下第104個納統項目。這種以“鄉情”為紐帶的聚會,三年來已吸引241.69億元計劃投資。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豐順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務實舉措與暖心服務,為外出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注入強勁信心。”深圳市鵬湖文化促進會第三屆理事會會長陳建新積極響應豐順縣委、縣政府的號召,決定投資15億元在豐良建設龍宇項目,投產後年產值預計達20億元。
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豐順把資源要素優先用在“打糧食”項目上,加快推進擴權強縣改革、鄉鎮管理體製改革、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等具體改革事項,謀劃實施招商引資、土地綜合整治等一批創造性、引領性改革,積極爭取省市下放用地、用林、環評、用能等方麵的行政職權,推動縣域經濟向高而行。
同時,豐順積極實施“免費梅州”促招商引資及創業行動,儲備9萬平方米免費標準化廠房、3000平方米以上免費創業空間、3600平方米以上免費辦公場所、43套人才公寓以及575間高品質酒店房源,吸引企業人才就業創業。
當前正是項目建設施工的“黃金期”,豐順縣經濟開發區標準化廠房及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施工人員正在緊張作業。“目前二期進度已完成85%,預計年底前建成。”項目經理曾繪繪表示,三期施工作業已全麵鋪開,目前已組建多個專業施工班組,分區域、分工序開展平行作業,在保證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建設進度。
攤開粵東北交通圖,汕梅高速改擴建工程正如火如荼推進,235國道綜合提升項目同步實施。近三年,豐順實施重點項目173項,累計完成投資121億元。隨著梅龍高鐵開通,豐順正式融入灣區“1.5小時生活圈”,交通末梢變身為融灣樞紐。
在工業升級的同時,豐順以茶葉、特色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牽引,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支持智慧漁業產業園、靈芝孢子粉三產融合等項目發展,通過土地連片流轉讓農民共享產業增值收益。
這種“產業紅利”更延伸到民生領域:通過與灣區醫院共建醫聯體,縣域就診率提升12%;引進灣區教育理念改擴建學校,新增學位超3000個;農村公路改造惠及15萬群眾……融灣成果正通過多個維度惠及百姓,豐順正以產業興為支點,撬動城鄉美、百姓富。
創新機製 從“要素驅動”到“改革驅動”
“來豐順就對了,沒有後顧之憂。”在廣東豐億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彭弼文看來,豐順宜居宜業的生活圈既符合企業發展所需,亦符合自身生活所求,“我還經常介紹朋友來豐順投資興業、安居樂業。”
企業負責人的主動“代言”,既是對豐順宜居環境的認可,也體現了豐順“聚人”舉措對產業發展的反哺——穩定的人口基數為企業提供了勞動力保障,產業的繁榮又進一步增強了城市吸引力。
豐順縣聚力攻堅“百千萬工程”重點任務,圍繞“三年初見成效”目標,以縣城和典型示範帶動全域規劃、全域建設、全域治理、全域融合,重點提升縣城聚人聚商聚產能力,構建城與產、城與人、城與鄉的“雙向”融合發展格局。
在完善硬件的基礎上,豐順大力實施“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做大做強縣域功能性國企,園區運營管理能力持續增強。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提升了園區運營效率,更激發了市場活力,園區工業總產值2024年首破百億、達103.7億元,比2022年增長53.62%,今年力爭達到119億元以上。
如今,隨著要素瓶頸的不斷突破,豐順的融灣發展已形成“以項目聚要素、以要素促產業、以產業強縣域”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豐順深挖溫泉康養、客潮文化、紅色研學等特色資源,主動與灣區文旅企業、高校院所搭建合作橋梁,讓豐順文旅資源魅力得到充分釋放,讓兩地人才在交流碰撞中實現能力提升,讓蘇區與灣區的文化聯結更緊密、情感共鳴更深厚。
站在“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時間節點,豐順縣委書記張誌鋒表示:“要堅定不移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麵激發內生動力,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以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為突破口,牢牢扭住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大重點,更好統籌城鄉融合、綠美豐順、文化強縣、重點民生、安全發展工作,加強黨的全麵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經濟持續向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隨著“反向飛地”模式深化、產業協同加強、要素流動加速,這個粵東山城正在書寫蘇區融灣的新篇章——不僅要從灣區“借船出海”,更要與灣區“共揚風帆”。
從產業發展的“加速度”到民生服務的“暖溫度”,從經濟數據的持續領跑到城鄉麵貌的蝶變,豐順用三年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蘇區與灣區的“雙向賦能”,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聯通,更是發展理念的融合、創新動能的共振。在這條充滿希望的融灣之路上,豐順正以堅實的步伐,邁向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記者 王銳 特約記者 鄭坤 卜優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