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醫心築夢護健康 改革賦能惠民生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5-10-21 10:16:21

蕉嶺縣人民醫院是全縣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省級試點的有機組成部分。(汪敬淼 攝)


蕉嶺縣不斷提升醫療硬件設施和服務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 (丘林強 攝)


蕉嶺縣充分依托校地共建、合作幫扶模式,培育醫療人才,強化醫療能力建設。(受訪者供圖)


蕉嶺縣人民醫院與南方醫院成功舉行首場多學科遠程會診。(受訪者供圖)


  蕉嶺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獲國家級認證;蕉嶺縣人民醫院、蕉嶺縣中醫醫院選派專家到基層分院開展“傳幫帶”;9批次21人次赴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修……今年以來,蕉嶺縣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為載體,通過織密縣鎮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築牢縣域醫療“軟硬支撐”、培育“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等舉措,逐步形成資源共享、服務協同、智慧賦能、人才強基的縣域醫療健康新格局,書寫縣域醫療健康高質量發展的“蕉嶺答卷”。

  織密三級網絡 激活基層健康新動能

  “多虧縣人民醫院和蕉城鎮衛生院的醫療專業能力和高效協作,我的病才得到及時醫治!”記者在蕉城鎮衛生院住院病房見到了即將康複出院的患者李伯。原來,他近期因身體不適,聽聞衛生院的聯合門診有縣人民醫院的專家在坐診,便前去就醫,因病情嚴重,被轉至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治療,現病情穩定後,又轉回衛生院進行康複治療。“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轉診期間不用重複檢查,總院、分院結果互認,這是給患者及家屬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實惠。”患者李伯家屬說。

  這一案例,正是蕉嶺縣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診療模式的鮮活實踐。蕉城鎮衛生院(縣人民醫院蕉城分院)黨支部書記、院長陳仕榮表示,對於基層衛生院來說,醫共體帶來的實惠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一方麵,推動雙向轉診更順暢,依托轉診服務中心上轉下轉都有“綠色通道”,讓群眾享受到連續性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麵,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讓群眾負擔變輕了;再一方麵,推動專家“常駐”家門口,讓基層衛生院診療能力更強了。

  蕉嶺縣基層衛生院的變化已擴展至蕉嶺縣全域。記者從該縣衛生健康部門了解到,該縣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2家縣級醫院為“龍頭”,建立以8家鎮衛生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橋梁”,以99家村衛生站為“網底”的“2+9+99”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模式,全麵優化整合縣鎮村三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資源。早在2023年,該縣兩家醫共體總院就已建立轉診服務中心,今年按照省要求將轉診服務中心改設為轉診及連續性服務中心,9家基層分院也初步設立轉診與連續性服務管理辦公室。今年以來,兩家醫共體內共上轉、下轉患者1755人次,實現醫療資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形成分級診療“雙向流動”的良性循環。

  在技術和人員下沉方麵,今年以來,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兩家總院持續深化與基層分院的技術協作,通過與分院開展專科共建、專科聯合門診等方式落實幫扶。其中,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已與新鋪分院、藍坊分院、蕉華分院、南磜分院、蕉城分院分別成立口腔科、皮膚科、呼吸內科、骨科、內科聯合門診;縣中醫醫院醫共體總院組織骨科、內科、針康科、普外科等專科專家組成“技術幫扶專班”,通過駐點坐診的方式下沉分院。今年以來,兩家總院累計派出專家494人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縣級專家服務。

  鍛造軟硬實力 區域診療躍升新能級

  織密醫療服務網絡是基礎,通過硬件升級和軟件優化則為網絡“強筋健骨”。在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56歲的黃先生因突發胸痛被送進醫院,被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時間就是生命,我們在征得家屬同意介入手術後,立即啟動院內胸痛綠色通道,術中患者不斷出現病情變化,團隊作出快速精準的搶救,並以最短時間開通血管並植入支架,順利完成手術,病情轉危為安,患者從進醫院大門到完成支架植入術僅用了29分鍾。”該院內一科副主任徐悅和介紹,自2022年1月開展心髒介入以來,每年超過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這裏重獲新生,累計完成介入手術近千例,填補了縣域該技術的空白。為了更好地提升服務能力,該院創建了胸痛中心,建立24小時待命的急診PCI團隊,確保任何時候都能快速響應。今年4月,胸痛中心順利通過國家級胸痛中心認證,標誌著其救治水平邁上新台階。

  “我們在加速推進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建設的同時,協同發展臨床服務五大中心建設。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標準,醫院現在已達三級醫療服務能力的水平。”蕉嶺縣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黨委書記林幸介紹,急診急救五大中心方麵,胸痛中心已通過國家級胸痛中心認證,創傷中心已通過廣東省創傷中心建設單位評審,卒中中心通過廣東省二級醫院卒中中心評審,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多年高效運行,醫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有效提升。臨床五大中心建設已按計劃完成重症監護、微創介入中心縣級評定,麻醉疼痛、慢病管理中心正在啟動建設,血液透析中心已完成擴建,推動縣域醫療服務“全鏈條”升級。與此同時,醫院專科能力建設也同步發力:新增醫學影像科為市級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年內成功開展新技術新項目5項,其中5項技術直接填補縣域醫療領域的技術空白,為守護當地群眾生命健康築牢堅實屏障。

  在夯實醫療硬件升級的基礎上,該縣人民醫院進一步聚焦智慧醫療軟件升級,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奔波,為更多疑難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方案。9月2日上午,由長期駐點該院的南方醫院普外科專家白小武教授主導,涵蓋消化內科、中醫科、精神心理科、影像中心等領域的多位國內知名專家教授、資深專家組成“雲端智囊團”,對縣人民醫院提供的病情複雜、診斷疑難的病例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和分析;通過實時共享病曆資料、影像數據及檢驗結果,共同製定科學、個性化的診療方案。“我們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梅州市人民醫院、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南方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已搭建遠程會診平台,與醫共體分院實現三方實時會診,常態化開展遠程會診、遠程教學等醫療幫扶活動,取得良好成效。”蕉嶺縣人民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賴誌堅介紹。

  事實上,蕉嶺縣人民醫院在智慧醫療領域的探索和成果,是該縣以智慧化手段破解基層醫療服務痛點、推動醫療服務提質增效的一個生動縮影,更是全縣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省級試點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頭痛腦熱在鎮村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市縣解決”,蕉嶺縣啟動全民醫療衛生健康智慧平台建設項目。目前,該項目軟件係統上線初見成效,隨著項目的完成,將進一步實現電子病曆共享、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雙向轉診一體化運行,對“醫防融合”起到更好的支撐作用。

  厚植人才沃土 培育健康守護生力軍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強化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蕉嶺縣在統籌醫療資源布局、加強“精準輸血”的基礎上,著力推動醫療衛生人才“自主造血”,通過多維度幫扶和培育,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我跟著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張穎主任學習,每周六通過線上課程學習前沿技術、解讀新指南,還參與疑難病例討論,這讓我的理論知識更紮實。下個月我將到廣州跟班學習。”蕉嶺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黃燕媚告訴記者,去年她已跟班學習半年,在導師指導下,此前不夠拿手的婦科單孔腹腔鏡手術,如今已能熟練開展,實現切口美觀、患者住院時間縮短、傷口恢複加快的良好效果。

  黃燕媚正是蕉嶺縣培育醫療人才落地見效的受益者。為進一步擴大培育成效,讓更多本土醫療人才受益,該縣積極向上借勢借力,充分依托校地共建、合作幫扶,探索“醫生+先生”“手術+技術”“支持+支撐”的蕉嶺模式,強化縣級醫療能力建設。至目前,該縣9批次21人次赴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修,吸引省市三甲醫院109名專家常駐、202名專家柔性幫扶。不僅如此,今年4月,該縣啟動廣東醫科大學-蕉嶺縣“校地共建”“縣域信任-價值醫療體係和健康服務模式改革”“壽鄉名醫培育行動”項目,從縣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以及2家衛生院遴選18名符合條件的臨床一線醫生作為培育對象,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精心遴選18名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學科主任或學科骨幹擔任導師團隊的領銜人,量身定製“1對1”導師製培養體係,培養8名“壽鄉名醫”、10名“蕉嶺青年醫學骨幹人才”,提升縣域醫療技術水平,夯實縣域信任醫療基礎。

  持續的人才建設投入,直接推動縣域衛生人才結構的優化。數據顯示,2025年蕉嶺縣在編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中,副高以上職稱人數達150人,較2022年占比提升3.92%;本科以上學曆人數 448人,較2022年占比提升 8.4%,人才隊伍的專業素養與學曆層次實現雙重躍升。人才結構的優化,進一步轉化為人才集聚效應:今年以來,該縣共吸引48名醫療人才返鄉,同比增長11.6%,實現“人才強醫、服務惠民”的建設目標。(記者 嚴海苑  特約記者 丘林強 汪敬淼  實習生 藍穎 李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