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聚合力 攻堅克難促發展

楓朗鎮墩背村以“村社合作”模式發展漁業養殖,實現生產銷售全鏈條自主運營。

大麻鎮桃石村茶產業通過專家結對幫扶,成功打造“石澗茶”特色品牌。

三河司法所開展普法進校園活動。

湖寮鎮黨員幹部誌願者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
近年來,大埔縣始終把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以“紅色引擎”驅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動能、基層治理的效能、民生服務的溫度。從產業薄弱村到集體經濟強村的蛻變,從“散亂差”社區到“精細優”家園的轉型,從群眾“急難愁盼”到“幸福滿格”的跨越,大埔縣用實際行動書寫了黨建引領下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的精彩答卷。
破瓶頸促轉型 激活鄉村發展動能
“以前零散養殖經濟效益低,現在跟著黨支部搞‘村社合作’,不僅有專家指導,收益還能進集體口袋,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楓朗鎮墩背村村民看著養殖池,臉上滿是笑容。這是大埔縣以黨建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的生動縮影。麵對部分村產業單一、集體經濟薄弱的困境,大埔縣堅持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項目上,走出一條“黨建+產業”的振興之路。
2023年前,墩背村還是個村集體收入僅3.7萬元的“後進村”。麵對發展困境,墩背村黨支部主動破局,以水產養殖為突破口,確立“以水興業、以產富民”發展思路。村黨支部書記率先凝聚村內47名黨員力量,成立“養殖產業黨支部”,將黨組織建在養殖項目現場,實現“項目推進到哪裏,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裏”。為破解資金、技術、銷路難題,黨支部牽頭成立“墩湖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聯農帶農模式——一方麵響應外出企業家回鄉號召,引入梅州市湖洋生態水產公司提供技術與市場支持;另一方麵通過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廣泛動員,吸納32戶村民入股,將村民手中的閑置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
為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該村黨支部還牽頭製定《墩背村水產養殖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整合10畝村集體閑置土地建成標準化養殖基地,引入水溫、供氧、投喂全自動化管理係統,使養殖效率提升3倍。如今,走進墩背村水產養殖基地,工作人員通過手機端即可實時監控水質、預警病害,昔日的“後進村”憑一條魚“遊”出了產業振興路: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梅州市湖洋生態水產公司全部投產後,預計年營收超1800萬元,可帶動30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在大麻鎮,黨建賦能讓傳統茶葉產業煥發新生。針對桃石村當地茶葉品質不高、產出率低、品牌影響力弱等問題,大麻鎮黨委構建“三維黨建賦能”體係,打出產業升級“組合拳”。該鎮黨委主動對接梅州市農林科學院,邀請12名黨員專家組建技術團隊,建立“1名黨員技術骨幹+5戶茶農”結對幫扶機製,從種植、采摘到加工環節提供全流程指導;創新“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茶農參與、高校支撐”四方聯動機製,推動桃石村茶葉小作坊與鵬發公司開展技術對接,實現加工標準化轉型,並成功打造“石澗茶”特色品牌。目前,桃石村黨員參與產業服務實現100%覆蓋,每年帶動村民靈活就業1000人次以上,100戶茶農實現穩定增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5萬元以上。
為持續擴大黨建對產業發展的覆蓋麵,大埔縣還開展新興領域“兩個覆蓋”集中攻堅,對全縣非公企業、社會組織開展拉網式排查,建立“一企一表”“一社一檔”,新建非公企業黨組織25個、社會組織黨組織38個,覆蓋率分別達83.33%、84.40%;今年以來共選派31名機關黨員幹部開展駐企體驗服務,駐點聯係“四上”企業等31家,切實以組織覆蓋推動產業發展“無死角”。
聚合力強效能 築牢基層平安基石
“以前調解矛盾,常因部門協同不暢卡殼;現在有了‘一站式’平台,多部門‘專家會診’,很快就能找到症結。”大埔縣司法局三河司法所工作人員的話,道出了大埔縣基層治理的變革。作為基層法治建設的“排頭兵”,三河司法所緊扣“黨建+法治”主線,根據“1+6+N”矛盾多元共治要求,聯合鎮綜治中心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台——“1”即綜合治理中心統籌協調,“6”涵蓋公、檢、法等6個職能部門,“N”吸納誌願者、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形成“黨員帶頭、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共治模式。
不久前,三河鎮某村發生一起土地權屬矛盾糾紛,村級調解無果且矛盾有加劇趨勢。村委會向三河司法所反饋後,三河司法所迅速聯合綜治中心等相關部門開展聯合研判,通過調取曆史檔案、實地走訪取證、組織雙方協商,最終成功化解糾紛。“我們每月定期召開研判會,共享信息資源,對村級難以解決的疑難案件集中攻堅,防止事態擴大。”據三河司法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以來,三河鎮及所轄村(社區)共受理群眾案件300多宗,調解成功率高達99.8%,24件疑難案件全部通過“多元共治”模式化解。
在全縣層麵,大埔縣依托256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14個基層司法所,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法治服務網絡:設立黨員法治服務崗、黨員調解員專崗,選配50名黨員擔任村(社區)法律顧問、人民調解員、普法誌願者,開展“一村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等“四個一”服務;在114所中小學設立法律援助聯絡點,在重點區域設立6個法律援助工作站,重點做好農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體的法律援助工作,讓法治服務“觸手可及”。
科技賦能則為基層治理插上“智慧翅膀”。大埔縣優化司法所軟硬件設施,打造“智慧社矯”平台,創新“技能培訓+心理輔導”幫扶模式,通過心理評估、團體輔導幫助社區矯正對象疏導情緒;建立安置幫教對象電子檔案庫,推動特殊人群管理“人防”與“技防”深度融合,實現基層司法工作智能化運行、高效化管理。2024年至今,大埔縣為村(社區)群眾提供法律服務5872件,組織法治講座270餘場次,開展普法宣傳活動530餘場次,覆蓋群眾超10萬人次;結合“化解矛盾糾紛 維護社會穩定”專項行動,妥善調處各類矛盾2166件,涉及金額達682.82萬元,《“客家味”特色普法模式》還被評為全省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優秀普法工作項目。
優服務解民憂 托起群眾“微幸福”
“以前巷子裏雜物亂堆放,下雨天汙水橫流,現在不僅幹淨整潔,還經常有誌願者上門服務,住得越來越舒心。”湖寮鎮城北社區居民張女士看著煥然一新的城北路,由衷讚歎道。這一變化的背後,是大埔縣以黨建為引領,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推動“散亂差”向“精細優”轉變的不懈努力。近年來,大埔縣聚焦基層治理難題,通過建強組織、創新機製、整合資源,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作為大埔縣城區所在地,湖寮鎮常住人口多、治理任務重,湖寮鎮黨委創新打造的“345”城市黨建品牌,成為民生服務的“金字招牌”。該鎮黨委以“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為宗旨,構建“組織紮根、服務下沉、幸福抬頭”的基層治理模式,讓民生服務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三聯”機製織密“連心網”。湖寮鎮黨委落實“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作風,建立領導聯片、幹部聯戶、“五員”聯動機製,安排21名鎮黨政領導駐點23個村(社區),統籌防汛、防火、矛盾調解等工作;107名機關幹部與133名村(社區)“兩委”幹部組成“1+1+1”聯戶小組,覆蓋77個全科網格、130個微網格;1800多名報到黨員、18名掛點民警、4名駐點律師等“混合編組”,推動矛盾糾紛、法律谘詢“一鍵直達”。
“四項”措施打通“服務鏈”。湖寮鎮通過製定網格聯戶表明確責任、發放5500餘張《黨群聯心卡》保障24小時響應、建立《民情日記簿》登記解決3174名聯戶對象的困難、開發“民意碼上說”雲平台實現“點單—派單—接單”閉環,今年以來訴求解決率達98.5%。殘疾人商戶陳旭龍便是受益者,他通過二維碼谘詢《食品經營許可證》辦理,聯戶幹部當天上門解答並代辦,讓他足不出戶辦完手續。
“五維”服務傳遞“民生暖”。湖寮鎮用鄉音土語開展政策宣傳123場次覆蓋4萬餘人次;通過“資源、需求、服務”三張清單匹配誌願活動200餘場,解決訴求162件;10天完成新寨村排汙管道改造,上門解決電路故障等民生問題27個;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化解糾紛531件,處理率90%;組建24支平急轉換誌願服務隊,在今年8月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期間,2800名黨員幹部下沉一線,排查清理積水1899處,築牢群防群控防線。
湖寮鎮的治理實踐並非個例,而是大埔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縮影。如今,“網格管理+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模式已在大埔全縣推廣。從城區社區到農村村落,從線下走訪到線上接單,大埔縣用一個個具體的治理實踐,將黨的組織的政治優勢持續轉化為治理優勢,持續書寫著民生幸福的新故事。(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 圖片均由大埔縣委辦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