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真抓實幹促發展 傾情幫扶結碩果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5-08-11 12:00:10

廣州市荔灣區駐梅縣區丙村鎮工作隊到銀場村沃柑園和農戶交流。(吳麗伶 攝)


  去年7月進駐梅縣區丙村鎮以來,第二輪廣州市荔灣區派駐丙村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下簡稱“駐丙村鎮工作隊”)在丙村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對照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指引,堅持“丙村所需、荔灣所能”,謀劃用好各方資源、發揮各家所長,在產業發展、民生實事等方麵持續發力,為丙村鎮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奠定堅實基礎,推動鄉村振興持續走深走實。

  “用勁”推動產業發展

  走進丙村鎮銀場村沃柑種植園,一棵棵沃柑樹長勢喜人,樹上掛著的小果子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澤。“我們種植了70多畝沃柑,去年是第一年豐產,采摘了30多萬斤沃柑。駐丙村鎮工作隊大力支持,通過消費幫扶向我們購買了近10萬斤沃柑。”沃柑種植園負責人廖萬其說。銀場村黨支部書記溫誌宏表示,強大的消費幫扶不僅扶穩了產業,也讓村集體獲得1萬多元分紅,沃柑種植園帶動2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除了鏈接展銷平台、加強消費幫扶,駐丙村鎮工作隊還積極拓寬丙村鎮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牽線廣州市綠之連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已通過“反向飛地”的模式在梅縣區注冊企業,並在丙村鎮建立農產品展示銷售點,融合其在廣州設立的銷售網點,打通銷售前後端,通過“基地直采+終端銷售”的全鏈條模式,讓丙村鎮優質農產品“出山入灣”。

  進駐丙村鎮一年多來,駐丙村鎮工作隊多次聯合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梳理農戶生產種植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病蟲害防控等問題,幫助農戶提升科學種植技術,助力農戶增產增收。同時,針對前期調研需求並結合丙村鎮現有特色產業,如東溪農業番茄種植基地、銀二村枇杷、橫石村沃柑等,駐丙村鎮工作隊積極協調專家團隊進行技術指導,充分挖掘產業發展潛力,因地製宜提出解決方案和發展建議,推動丙村鎮特色農業提檔升級。

  在丙村鎮紅光村,利用村集體閑置屋頂資源新建設的分布式光伏電站近日順利並網發電,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5萬多元收入。“這是我們為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推動的項目,協調後方單位申請了3.21萬元作為該項目前期啟動資金。”駐丙村鎮工作隊隊員葉沛昂說,增加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可用於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維護和產業發展,進一步增強鄉村振興“造血”能力。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我們還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麵努力。了解到東溪農業番茄種植基地單純的鮮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產業發展規模和效益後,為突破這一瓶頸,我們聯合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引入初級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資源,幫助‘古小番’品牌提質增效。”駐丙村鎮工作隊隊員史名一說,下一步,工作隊將繼續在村集體經濟壯大、群眾致富上下功夫。

  “用情”夯實民生基礎

  步入丙村鎮體育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花樹相映、綠草如茵的美麗畫卷,不少居民在這裏健身鍛煉或散步休憩,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另一邊的足球場上,一群居民正在踢足球,好一派熱鬧景象。

  駐丙村鎮工作隊籌集“6·30”慈善資金、荔灣區特色資金共50萬元投入丙村鎮體育公園項目,升級改造後的體育公園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日常體育運動和休閑娛樂場地,也進一步夯實丙村鎮足球運動發展基礎,唱響“全民健身”主旋律。

  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旋風村存在自來水淨化設備老化、蓄水點容量不足等問題後,駐丙村鎮工作隊聯合丙村鎮政府和旋風村委會共同製定“淨化+擴容”雙管齊下的改造方案,協調後方單位“6·30”慈善資金10萬元用於全麵升級該村自來水淨化設備和蓄水點,同時打通“斷頭路”,硬化蓄水點周邊道路50米。“改造完成後,旋風村村民徹底告別了水質渾濁、用水緊張的曆史,實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轉變。”駐丙村鎮工作隊隊員唐雲濤說。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駐丙村鎮工作隊將教育幫扶作為重點民生實事之一,一年多來,發動荔灣區企業向丙村鎮中小學足球隊捐贈64套體育用品,為丙村鎮中小學發展校園足球特色教育添磚加瓦。同時,駐丙村鎮工作隊主動鏈接荔灣區教育局派出由6名優秀教師組成的教育幫扶團隊到丙村鎮支教,開展全方位融入式教育幫扶工作。

  在開展常態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建立防返貧保障幫扶機製的同時,駐丙村鎮工作隊收集了困難群眾的19個微心願,廣泛發動荔灣區後方組團單位認領微心願,購置了熱水器、燃氣灶、消毒櫃等家電派送到困難群眾手中,圓了他們改善生活的心願。此外,駐丙村鎮工作隊聯合丙村鎮相關部門舉辦農業種植技術培訓會,提高困難群眾的農業技術水平、增強困難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幫助他們在農業生產中實現增產增收。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駐丙村鎮工作隊隊長謝存德表示,接下來,工作隊將進一步厚植為民情懷,繼續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始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在日常工作中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用實實在在的舉措托起群眾的“穩穩幸福”。(記者 吳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