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愛國精神 共話民族複興
——紀念丘逢甲誕辰160周年係列活動側

丘逢甲故居位於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今逢甲村),是一座典型的兩堂四橫一圍客家圍龍建築。(汪敬淼 攝)

嘉賓們走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示範點——丘逢甲故居參觀。(徐誌寶 攝)

丘逢甲故居內堂懸掛清光緒皇帝欽授“進士”牌匾。(徐誌寶 攝)

大會上舉行蕉嶺番禺兩地代表簽訂台胞台屬交流促進合作框架協議暨蕉嶺番禺台胞台屬交流促進中心揭牌儀式。(林翔 攝)
丘逢甲(1864—1912),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字仙根,號蟄仙、仲瘀,詩文別署“南武山人”“海東遺民”,又名倉海,是我國近代著名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銅鑼灣,他六歲能詩,七歲能文,十四歲應童子試全台第一,福建巡撫丁日昌贈“東寧才子”印,二十五歲中舉人,二十六歲中進士,被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1889年因見清廷昏憒,百政紊亂而辭官回台,興教育才。
2024年是丘逢甲先生誕辰160周年,2024年12月27日至29日,“傳承愛國精神·共話民族複興”──紀念丘逢甲誕辰160周年係列活動在蕉嶺舉行。來自全國台灣研究會和省、市直機關事業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台胞台屬代表、丘逢甲後裔、媒體記者等共130餘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緬懷丘逢甲先生,傳承和弘揚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兩岸同胞同心、同向、同行。
弘揚逢甲精神 賡續愛國情懷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丘逢甲以“守土抗倭”號召鄉裏,動員台灣青壯年投身抗日。1895年4月17日,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台讓日。丘逢甲三次刺血上書,反對割讓台灣,然無力回天,進而倡建義軍,率領台民抗倭保台,在新竹一帶與日軍浴血奮戰二十餘晝夜,彈盡援絕兵敗,離台內渡,定居祖籍鎮平。
1896年秋,在朋友的資助下,丘逢甲在家鄉文福探地村修建新居,1897年冬建成,取名“心泰平草廬”,又名“培遠堂”,內堂懸掛清光緒皇帝欽授“進士”牌匾。丘逢甲一生致力於興辦新學,培養人才。他先後在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講授新學,並倡建了汕頭嶺東同文學堂,倡辦了鎮平初級師範傳習所(後改為鎮平縣立中學堂),還創辦了“創兆學堂”等。
“丘逢甲先生是高高聳立在中華民族反帝愛國鬥爭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今天的活動,就是要把先生的崇高愛國精神,以他的家鄉為起點,傳遍四海,發揚光大,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凝心聚力。”在“傳承愛國精神·共話民族複興”──紀念丘逢甲誕辰160周年係列活動上,蕉嶺縣委書記、蕉華工業園區黨委書記劉鴻濤深情致辭。
作為丘逢甲嫡孫,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在活動中親切地稱呼丘逢甲為“阿公”:“阿公一生熱愛鄉土,進而升華為熾熱的愛國情感,他一心隻想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也一直影響著我。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本,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
丘逢甲一生熱衷教育。追尋著祖父的腳步,丘應樺夫婦在蕉嶺中學和蕉嶺縣文福創兆學校設立了獎學金,激勵莘莘學子奮發圖強,鼓勵高三學子勇於報考香港大學、深造學業,努力做有用的中國人,為國家效力,回報桑梓。“當前,我們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希望蕉嶺發揚逢甲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之路,發揮文化之鄉優勢,辦好高質量教育,努力為國家創新發展輸出更多厚植家國情懷、踐行報國之誌的可塑之才。”丘應樺說。
此外,大會上還舉行了丘逢甲藏品(作品)捐贈儀式、蕉嶺番禺兩地代表簽訂台胞台屬交流促進合作框架協議暨蕉嶺番禺台胞台屬交流促進中心揭牌儀式,為傳承丘逢甲精神、深化兩岸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加堅實的平台和載體。
走進名人故居 感悟時代精神
活動期間,嘉賓們走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示範點——丘逢甲故居參觀。在那裏,嘉賓們觸摸著磚牆,品讀丘逢甲的對聯、詩句,深刻體會他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和熾熱的愛國情懷。丘逢甲曾用詩詞“我本山水人,深知山水意。卜居山水間,山水發靈秘。”表達了對家鄉山水的喜愛之情。在逢甲村,嘉賓們欣賞著村裏的秀麗山水,感受當年丘逢甲在山水間隱居時憂國憂民的心誌。
丘逢甲故居位於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今逢甲村),是一座典型的兩堂四橫一圍客家圍龍建築,占地麵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間。丘逢甲故居每個堂、室均有清代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堂名、楹聯,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有曆史價值和紀念意義。故居內陳列有珍貴文物、照片、手稿、文獻,向人們展示民族英雄、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一生。
據悉,丘逢甲故居於1985年被蕉嶺縣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經廣東省政府批準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省委宣傳部命名為首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蕉嶺縣多次對丘逢甲故居進行修葺,並於2008年編製了故居所在地0.5平方公裏範圍的《丘逢甲故居保護規劃》,2013年8月公布,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配置專門工作人員,加強對故居的保護維護管理。“故居是文物,我們可以拓展一些更加有創新意義的圖表、規劃,讓新的創意與舊的文物互相融合,讓丘逢甲故居的陳列、影響、效用更加完善。”廣府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曆史與孫中山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王傑建議。
在“傳承愛國精神·共話民族複興”——紀念丘逢甲誕辰160周年係列活動中,設計團隊詳細介紹了丘逢甲故居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項目設計規劃。該中心將與丘逢甲故居連成一體,展示丘逢甲的生平事跡、愛國主義精神,並聯動周邊客家圍龍屋與客家文化展示區,共同構成完整的文化展示序列與保護規劃,從而發揮文化展示與傳承等多重價值意義。
暢談發展新路 碰撞思想火花
“傳承丘逢甲的愛國精神,應該從青年開始,從小學生開始。可以舉辦一些相關的作文、歌唱表演比賽等,加深孩子們對丘逢甲愛國精神的理解和傳承。”活動期間,相關領導、專家學者以及丘逢甲先生的後裔等齊聚一堂,圍繞丘逢甲的思想、文學成就、教育理念以及其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等話題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斷碰撞,為進一步挖掘和傳承丘逢甲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也讓丘逢甲這一曆史文化名片更加熠熠生輝。
在座談交流會上,嘉賓們與丘逢甲後裔回顧了丘逢甲先生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高度讚揚了他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以及在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傑出貢獻,強調了傳承和弘揚丘逢甲精神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激勵著在場的每一位嘉賓以丘逢甲先生為榜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我理解的丘逢甲愛國精神其中一個體現是他對中華文化的敬仰和傳承,比如他辦學校,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的薪火相傳,比如他與時俱進的精神,正統不保守,這種開放包容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的。”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廣東曆史學會副會長、中山市原政協常委、中山市社科聯原主席、教授胡波說。
劉鴻濤表示,蕉嶺將認真聽取各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讓丘逢甲先生的愛國愛鄉事跡走出蕉嶺、走出梅州、走出廣東,進一步傳承愛國精神、繼承逢甲遺誌,攜手共創美好未來,推動蕉嶺蘇區高質量發展。(記者 楊喬穎 特約記者 廖靜宜 汪敬淼 丘林強 徐誌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