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變大田 豐景美如畫
大埔縣茶陽鎮積極探索土地集中流轉經營模式,賦能“百千萬工程”出新出彩

在茶陽鎮安樂村,“沉睡”的土地煥發生機。(劉文烽 攝)
近日,在大埔縣茶陽鎮安樂村的百畝高標準農田種植基地裏,種植大戶蔡威民正下田查看水稻長勢。原本撂荒已久的這片田地,經過集中連片打造,即將再度迎來收割期。
荒地變寶地,是茶陽鎮探索撂荒地整治結出的碩果。近年來,茶陽鎮緊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政策機遇,凝聚多方合力,有序引導土地連片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喚醒“沉睡”土地,帶動全鎮集中連片流轉100畝以上耕地1100多畝,走出了一條富民興村新路子。
全域整治 種出新希望
走進安樂村,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的田埂和硬化水渠,成片的高標準農田一望無垠,水稻長勢喜人,儼然一幅山環水繞的秀美鄉村“豐景圖”。
“以前這片田都是小塊的,村民不好耕作,不少農田被撂荒,雜草叢生的農田隨處可見。”安樂村村委委員戴傳隆指著一片農田介紹道,“後來經過改造,村裏的百畝農田既能夠整體出租,又能夠機械耕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小田變大田,誰來管理?2022年,在鎮村幹部的動員引導下,當地年輕鄉賢蔡威民響應號召,成立大埔正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撂荒地整治。
盤活撂荒地,首先麵臨的是基礎設施重建成本問題。“我們先後投入140多萬元,完成歸並後的‘大田’灌溉排水溝渠、機耕道路以及一批基礎設施建設。”蔡威民介紹,通過流轉土地,將原本分散的農田集中起來,實現經營規模化、生產機械化和種植標準化,有效解決了以往耕地細碎化的突出問題。目前,該企業在茶陽鎮安樂村、烏石村集約高標準農田約1000畝。此外,該企業還發揮聯農帶農作用,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鼓勵和扶持農戶種植大米實現增收,目前已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種植2000多畝水稻。
煙稻輪作 產出高效益
“種出好糧,也要賣出好價錢,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蔡威民深知,要帶領鄉親們致富,就必須打破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新路子。
去年,大埔正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全力打造千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的基礎上,積極推行“煙稻輪作”模式,通過前季種植煙葉、後季種植水稻的方式,實現煙葉與糧食生產質量和效益的雙重提升。“今年上半年煙葉產值約300萬元,每畝煙田增收近2000元,一年輪作下來可帶動當地300多人就業,為村集體增收30萬元左右。”蔡威民說。
煙稻輪作不僅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還為村民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安樂村村民劉玉花就是受益者之一。她說:“家裏幾畝地流轉後,每年可以收到一筆可觀的租金。如今我在村裏的基地幹農活,不僅方便照顧家庭,每年還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豐收的故事還在繼續,耕耘的步伐不會停歇。“下一步我們將深挖發展機遇,下力氣做好農業品牌文章,同時依托當地資源稟賦,設計特色稻田景觀,規劃特色民宿,打造網紅打卡地,將農業和旅遊結合發展,達到以農興旅、以旅促農效果,為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添磚加瓦。”蔡威民表示。(本報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