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蘇區土地上產業興生態美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9-14 10:11:38

梅州紮實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全麵突破,奮力譜寫蘇區發展新篇章。(連誌城 攝)


  去年以來,梅州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以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為突破口,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麵激發內生動力,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將資源要素優先用在“打糧食”項目上,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全麵突破。

  秋風吹拂,遍地豐收。如今,在梅州這個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廣闊天地,一幅幅“施工圖”正加快變為“實景圖”,生動描繪著蘇區紅色土地上產業興、群眾富、生態美、治理強的美好景象。

  全社會行動

  各方助力促發展

  行走於豐順縣留隍鎮萬江社區騎樓古街,猶如在曆史的長河中穿越。近日,獨具潮客特色的騎樓全麵進行了“裝扮”,內街兩側商鋪林立、人來人往,滿是人間煙火氣。

  騎樓古街的美麗蝶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留隍鄉賢的大力支持。“在規劃設計前,我們主動征集外出鄉賢代表的意見建議並不斷加以完善,力爭項目能夠快速實施落地。”留隍鎮黨委書記許能洪告訴記者,鄉賢一直是留隍鎮建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們見識廣、思維活、資源多,具備回報家鄉的想法和能力。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留隍鎮累計發動鄉賢捐資33.9億元,實施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項目35個。今年4月,豐順縣社會力量助力“百千萬工程”係列活動在留隍鎮舉辦,總投資27.9億元的6個項目集中開工,開啟了鄉賢組團式助力“百千萬工程”新篇章。

  據悉,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梅州全麵統籌幫扶力量,推動省直和中央駐粵36家單位縱向幫扶梅州,動員1694家央企、國企、民企投身鎮村建設,引導125個商(協)會與113個鎮(街)結對共建,並保證所有鄉鎮結隊1家以上建築企業,讓“百千萬工程”成為一項全社會行動。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有助力項目64個,投資金額約38.46億元。

  興寧市葉塘鎮依托央企中鐵四局的資源力量,謀劃了總投資共計1.46億元的6個項目。據葉塘鎮黨委書記萬耀明介紹,目前圩鎮主街、玖崇湖至“兩鎮五村”沿線、北塘村示範路段等外立麵、葉塘農貿市場及周邊附屬設施建設、葉塘公園路及加油站對麵外立麵提升5個項目已基本完工,正集中精力加快湯湖溫泉古街及周邊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建設,力爭今年12月底前竣工。

  在中鐵四局的助力下,葉塘鎮圩鎮主街“顏值”大有提升:店鋪房屋的外立麵統一為灰瓦白牆,加以棕色柵欄裝飾其間,與沿街的綠化苗木和景觀帶相互融合、交相輝映,路麵全部完成水泥硬底化,進一步改善了居民出行條件。美麗圩鎮客廳、葉塘農貿市場、北塘村以及多個重點路段也在精心改造中煥然一新,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變化、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

  高標準謀劃

  提升改造創典型

  驅車駛入興寧市黃槐鎮,一座充滿年代感的鐵路橋橫跨道路兩側,在經過修繕改造後,已成為當地“網紅打卡點”之一。圩鎮更是飽含軍旅特色,臨街店鋪被統一刷上了迷彩圖案,配以遊擊、軍訓、航空等各類壁畫,展現出特色鮮明的軍旅文化。

  在原四望嶂礦區,廣東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進一步推動礦山生態修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老區蘇區高質量發展等,以一個“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為支點,帶動一個鎮域加快發展。“依托國防教育基地的建設,我們圍繞軍旅主題不斷加強軍旅風貌整體打造,當前正在規劃‘一路一街一園三區’建設。”黃槐鎮黨委書記黃勇華介紹道。

  四望嶂礦區是梅州著力實施的典型鎮村、省際交界處、示範路段、四望嶂礦區、鬆口古鎮等五大重點區域建設攻堅行動之一,旨在以點帶麵、連線成片,力爭“百千萬工程”在求實效、樹形象、創經驗方麵取得新突破。此外,梅州持續提升首批典型鎮村建設、穩步推進第二批典型鎮村培育、示範帶動全市鎮村競標爭先,嚴格按照美麗圩鎮“七個一”標準,全麵提升鄉鎮綜合服務功能,認真答好示範引領“典型”卷,努力打造“幹幹淨淨、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的美麗圩鎮。

  五華縣華城鎮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充分結合了當地“秦漢文化”的曆史底蘊。在長1.6公裏的美麗示範主街上,米黃色複古外牆、朱紅色裝飾邊條配以秦漢風格的屋頂和花窗,散發著濃厚的曆史文化氣息。“我們按照重要改造、一般改造、簡單改造3個層次改造外立麵,風格相協調的進行保留或隻做微改造,避免鋪張浪費。”華城鎮黨委副書記張治華說。

  古典美觀的環境之下,華城鎮更注重優化城鎮功能、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圩鎮管理水平。例如一分為二的美麗圩鎮客廳:一側是集展示華城鎮曆史與發展和展銷當地特色農副產品於一體的展廳;另一側是戶外勞動者愛心驛站,可為過往人員免費提供冷熱飲水、應急充電、應急藥品、雨衣雨傘借用、閱讀看報、洗手間等服務,體現了給群眾“留一把椅子”的為民情懷。(記者 劉巧 王銳  賴鋒 陳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