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小小綠葉萬裏香 譜寫致富“茶”文章

蕉嶺縣立足區位優勢積極探索茶業富民強縣之路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4-30 10:23:08

南磜鎮多寶村千畝茶園裏的茶樹長出新芽。


茶農們三五成群地圍繞著茶樹,一捏一掐間,嫩綠的茶葉被熟練地摘取。


茶農通過對茶青的看、聞、摸、試,決定炒青時機。


茶農在翻看萎凋機裏的茶葉。


茶農向記者展示剛剛炒好的茶青。


多寶村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出產的茶葉品質上乘,深受茶客喜愛。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雲頭。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時光掐細茶……”清明至穀雨期間,放眼望去,壽鄉蕉嶺滿目新綠,一壟壟茶樹彙聚成一道道綠浪,穿梭其間,茶香撲鼻,沁人心脾。

  近年來,蕉嶺縣立足生態發展區位,充分發揮山區富硒水土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從種茶、製茶、賣茶到塑造品牌、帶動增收,推動三產融合,不斷做大做強富民茶、品牌茶,讓茶葉產值呈現出穩步上升態勢,經濟效益日益凸顯。

  依托資源稟賦 好山好水出好茶

  走進新鋪鎮黃坑村茶場,一畦畦、一層層依山而種的茶樹吐露新芽,芽嫩茶香、碧綠連綿。置身於茶園裏勞作的茶農們邊縱情放歌,邊指尖翻飛,穿梭茶壟間有序采摘著新茶。

  “茶忙時節,我們每天早上7點左右就會統一乘車到茶場來采茶。一天大概可以采50斤茶青,每天能領到120元工錢。”鍾阿姨告訴記者,她已經有10多年的采茶經驗,每到春茶采摘季節,她都會過來茶場幫忙,半個月的采摘期可以給她帶來2000多元的收入。

  “據清康熙元年出版的《鎮平縣誌》記載,黃坑村民於1662年開始,在山高林密的緩坡地上零星種植茶樹。現在,全村以茶為生,家家戶戶都種茶,茶葉總種植麵積超過3000畝。”晨陽初照,沿著蜿蜒的山路進入黃坑村,薄霧隨微風如輕紗般在茶園間拂動。黃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曾鈺明向記者娓娓道來,當地種茶已有360多年曆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健康茶生產示範基地”也在黃坑村掛牌成立,為黃坑村乃至蕉嶺縣茶產業發展搭建了一個新的發展平台。

  “我們黃坑村種茶曆史悠久,基本家家戶戶都種茶。預計今年毛茶產量約18萬斤,成品茶年產值將超1000萬元。”據曾鈺明介紹,得益於當地地理環境優渥,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該村出產的茶芽柔軟、茶葉肉厚,香氣清雅、韻味豐富。目前,新鋪鎮黃坑村(黃坑茶葉)已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茶葉更是成為村裏的主導產業,一片片“金葉子”成功帶動當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因茶致富、因茶興村的故事還在南磜鎮多寶村上演。“清明前後是采茶的好時節,我們多寶村全村種茶,基本家家戶戶這段時間都忙著采茶。我家後山的茶園現在已進入收尾階段,但還有不少工人在忙活。采茶時要注意掐下像這樣的‘一芽兩葉’,這才算得上是優質茶坯。” 多寶村村委會副主任郭茂洪引著記者走進自家茶園,熟練地示範著采茶動作,他告訴記者,多寶村地處山區,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具有種植茶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出產的“富硒紅茶”品質上乘,深受茶客喜愛。

  此時,在郭茂洪身後,綠意蔥蔥的茶山間分散著數名茶農,他們腰間挎著茶簍,手指在茶尖上翻飛舞動,不一會兒茶簍裏便裝滿了青翠的茶青。郭茂洪介紹,現如今,多寶村全村茶園麵積約1100畝,多以采摘春茶和晚秋茶為主。

  堅持生態理念 茶葉品質再提升

  生態資源是大自然的饋贈,茶農的匠心與智慧則是茶業生生不息的源泉。走進多寶村的一間製茶廠生產車間,隻見村民們正有條不紊地操作炒茶機,進行著製茶的各道工序。而在另一處車間裏,郭茂洪則先將新鮮采下的茶葉進行“碰青”處理,準備手工製茶。

  “今年我們家的第一批紅茶也已經製作好,即將寄送給客戶。”郭茂洪拿出幾袋包裝好的茶葉向記者展示。“多寶村晝夜溫差大、土壤含硒量高,出產的富硒紅茶條索肥壯、色澤烏潤,飲之香氣馥鬱。因其富含氨基酸,滋味醇厚,口感回甘,還具有一定健康價值,故尤受茶客青睞。”郭茂洪告訴記者,一直以來,他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加強源頭管控,實施標準化生產流程,深化溯源體係建設,圍繞“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產業鏈,全力打響“多寶富硒紅茶”品牌。得益於多年的苦心經營,他每年都會接到不少粵港澳大灣區“回頭客”的訂單。

  要致富,離不開品牌塑造。“這幾株是我最新引入的準備試驗的優質品種,名為‘鴻雁12號’,據說其產出的紅茶烏潤緊實,茶湯香氣高揚,滋味尤為醇厚,有助於進一步打響我們‘多寶富硒紅茶’品牌。”郭茂洪表示,身為一名黨員,又是村幹部,理應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推動多寶富硒紅茶產業化、科學化發展道路上先行先試、走在前頭。

  作為當地種茶大戶,郭茂洪在茶產業發展過程中積極發揮“頭雁效應”,向茶農傳授種茶、製茶技術,引導茶農加強茶園管理,統一收購村民種植的茶葉,帶動一批當地村民就業增收。“過去我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家的茶葉種好,如今要思考的是如何抱團發力,讓‘茶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郭茂洪表示,接下來將發揮自身力量,進一步補齊茶葉製作短板,尋求產業發展新路徑,輻射帶動茶葉提質、村民增收。

  拓寬發展思路 不斷延長產業鏈

  “之前,我們基本上都是通過線下方式來宣傳本地茶葉,主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我們開始嚐試短視頻直播,試著將茶葉賣到全國各地,效益可觀。”曾鈺明說,黃坑村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與農戶簽訂協議,帶領茶農入股享紅利,擴大種植規模,強化品牌建設,全力推動茶產業實現從“小散弱”向“集聚強”發展,讓片片茶葉真正變成致富“金葉”。

  親手采摘新鮮茶葉、感受新出爐的茶葉溫度、品嚐黃坑茶的馥鬱芳香……今年1月,北京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團研學活動走進黃坑村茶場,深入了解采茶製茶的過程和黃坑茶的發展曆史,感受當地別樣的茶文化。“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深入做好茶文化挖掘、傳播、創造、轉化的文章,在不斷厚植茶文化軟實力和擴大茶文化影響力的同時,讓茶文化消費、茶文化體驗、茶文化創意成為茶產業的新增長點,努力實現以茶帶旅、以茶興業,打造集茶旅遊、茶休閑、茶研學於一體的茶旅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園。”曾鈺明說。

  有好茶,也要會吆喝。“茶業”要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憑借多年種茶的經驗,郭茂洪愈加認識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唯有做強品牌,握指成拳、抱團發力,方有新機。

  近年來,多寶村強化黨建引領,依托“黨支部+茶企+合作社+茶農”發展模式,注重在選優品種、技術發展、市場拓展上下足功夫,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以茶興農、富農的發展之路。

  “我們多寶村種茶曆史悠久,但村裏的茶農炒茶工藝較為粗糙,大多茶農僅依靠售賣茶青來增加收入,經濟收入並不高。”多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依珍告訴記者,為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以“一片茶葉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該村積極發揮黨組織引領和服務作用,由黨員作“先鋒”,對接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對茶農進行茶樹種植、茶葉摘炒、茶葉包裝、茶葉銷售等工藝指導。同時,還不斷鼓勵本地茶企“走出去”,推動多寶富硒紅茶與創新茶融合發展,提高茶農茶企經濟收入,形成頭雁領航、帶富一片的效果。

  俗話說“好山好水種好茶”,蕉嶺縣因境內屬亞熱帶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十分適宜茶葉生長。“我縣茶葉種植麵積約1.3萬畝,種植品種主要包括梅占、水仙、嶺頭單叢、金萱等,新鋪鎮黃坑村、東陂村,南磜鎮多寶村、皇佑村、藍源村,長潭鎮百美村等是蕉嶺茶葉主產區。目前,全縣共培育茶葉經營主體68家,含市級龍頭企業2家,取得SC認證8家,全縣100畝以上的茶園基地13家。‘蕉嶺綠茶’先後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蕉嶺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蕉嶺縣通過成立茶葉協會,開展茶產業綠色發展培訓、茶葉品牌營銷、茶文化普及和茶行業標準製定等服務工作,實現茶企和茶農技術、信息共享,促進茶產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記者 楊喬穎  特約記者 廖靜宜 汪敬淼 丘林強 徐誌寶  圖片 汪敬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