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組合拳” 做“活”新文旅

金星村在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提升方麵狠下功夫,立足自身優勢打造和美鄉村。(吳麗伶 攝)
行走在梅縣區鬆源鎮金星村,映入眼簾的是遠處的疊翠山巒,近處的清澈河流、平整村道和在田間忙碌的村民,不時還有白鷺飛過,客家特色民居散落其間,猶如一幅桃源畫卷……近年來,金星村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積極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打好風貌提升“組合拳”,做“優”生態環境,塑造“顏值”高、“氣質”佳的和美鄉村;同時立足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文化資源,探索個性化的沉浸體驗,做“活”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文章,推動鄉村振興。
扮靚美麗鄉村
提升人居環境
“環境變好了,大家都很喜歡來這裏散步休閑,是一個相聚的好場所。”正在文祠前的小廣場和鄰居閑談的老人王衛回憶,文祠已有近300年曆史,曾用作學校,承擔了幾代金星村乃至周邊村莊孩子的啟蒙教育。“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孩子們都到鎮裏讀小學了,學校就荒廢了。”王衛說,看著文祠能重煥生機,村民們打心眼裏高興。
站在文祠前,隻見翻新過的瓦片、粉刷過的淡黃色牆麵和朱紅窗欞將建築襯托得古樸大氣,肅穆感油然而生。步入其內,牆壁上圖文並茂地陳述著文祠的由來、孔子的仁德思想、讀書之法、為學之道等,可以感受到金星村對教育的重視。“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我們對文祠進行了保護性修繕,能修的盡量修,該換的就換。”金星村黨支部書記王曾表示。
為了更好地盤活文祠周邊的資源,金星村積極向上籌措資金,將原先廢棄的足球場改造成籃球場,裝上了健身器材、石桌石凳、路燈,修建了步道和停車場,並利用文祠後麵的空地打造了綠美紅色公園,方便村民及遊客遊玩。“看,公園草地上模擬了紅軍萬裏長征路線圖,讓大家在休閑的同時增長紅色知識,一舉兩得。”王曾說道。
近年來,金星村在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提升方麵狠下功夫,完成了多條村道的拓寬和多個公共場所的修繕工程,持續推進美麗村落、美麗庭院、美麗河道“三美”建設,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讓村莊美麗常新。“我們將集中力量把金星村和其他幾個村落打造成美麗鄉村示範點,以點帶麵,繪就‘古鎮與良田共存、產業與鄉村共興’新貌。”鬆源鎮副鎮長鄭建華表示。
挖掘深厚底蘊
促進文旅融合
作為紅四軍前委機關和軍部駐地、中央九月來信的首次傳達地,同懷別墅是到訪鬆源鎮的遊客接受紅色教育必去的打卡點。“區、鎮、村都很重視同懷別墅的修繕和布展工作,通過圖文、視頻、聲光電等形式,再現革命場景,讓黨史學習教育變得更生動有趣。”王曾說道。
如何使遊客從“想來”變為“想留下”到“想再來”?鬆源鎮從延伸內涵入手,發揮與福建毗鄰的地理條件,與古田幹部學院合作打造古田會議溯源精品課程;重修閩粵贛邊蘇區紅色交通線,開展重走紅軍秘密交通線路等特色文旅項目,讓遊客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按照紅色文化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的思路,我們把金星村的紅色旅遊點和其他村的紅色景點串珠成鏈,一條聯通聯益書社、磨坊下革命遺址、五星公局、同懷別墅、紅軍公園、鬆源革命曆史展覽館、蛟花堂的沿鬆源河紅色旅遊線路正形成整體優勢,成為遊客追捧的紅色打卡點。”鄭建華介紹道。
與同懷別墅相距一公裏左右的蔡蒙吉故居是金星村另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在修葺一新的蔡蒙吉故居,文天祥親筆書寫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光彩奪目,仿佛靜默地講述著這位“廣東古八賢”的傳奇一生。“我是聽著蔡蒙吉開設義學、抗擊元軍的英雄故事長大的,他是鬆源人的驕傲。”村民蔡欽說道。
為進一步撬動蒙吉文化的影響力,鬆源鎮將原文化廣場升級改造為蒙吉文化公園,以蔡蒙吉名人故事為主線,設置有蔡蒙吉石雕像、書法碑廊、家風家教石刻、蔡蒙吉史傳石刻等,已被列為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將繼續挖掘村裏的曆史人文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能。”王曾表示。(記者 吳麗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