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爬梳古舊紙堆 心耕墨海書田

——小記梅城老街古舊書店“掌櫃”江偉森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12-21 15:34:16

江偉森的家中堆滿了藏書、史料和文獻等,整理這些“寶貝”成為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吳騰江 攝)


  在梅城充滿民國風韻的騎樓老街,有一家不起眼、麵積不過50平方米的小店鋪隱於鬧市,店內書架上琳琅滿目地陳列著客家地方史料、紅色文獻、僑批信劄、老字畫、老報紙、老連環畫……“80後”店主江偉森用“以藏養藏、以書會友”的獨特方式經營著書店,至今已有十一個春秋。

  近日,記者走進梅江區仲元西路的興梅古舊書店,聽江偉森講述他與古籍舊書的故事。

  壘書為“巢”

  從地方文史到線裝古籍

  來到興梅古舊書店,滿滿當當的書架上摞著比人還高的書堆。店內有難得一見的《光緒嘉應州誌》、清代詩人宋湘的《紅杏山房詩鈔》、新中國成立初期梅縣地區的老報紙《每日新聞》,上世紀80年代的教材書《梅州市鄉土地理》,還有一些晚清民國保存至今的線裝古籍、木刻本……徜徉其中,仿佛穿越曆史的長河。江偉森不無自豪地對記者說,店裏的這些還隻是“冰山一角”,他的老家江梅居,才是他的一座“書城”。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了讀舊書的樂趣。前任書主在書裏留下的批注是最有意思的,比如毛主席點評二十四史,點評批注的部分才是精華之處,閱讀舊書,就像是和鄉賢前哲的一次心靈對話,雖時空遠隔,但亦可神交如麵。”江偉森說,愛書、看書、尋書的習慣保持到現在,他收藏的古籍舊書已經有五六萬冊。

  上午開店,下午收書。為了淘得質量高、品相好的舊書,江偉森經常到鄉下“尋寶”,有鄉賢或者學者想“讓書”,他也會第一時間趕到。“這些書流傳有序,雖然看起來有些破舊,但對我來說每一本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寶。”嗜書如命的江偉森說,除了用玻璃紙把每一本舊書仔細包好,家裏的倉庫還安裝了專用的紫外線射燈,每天定時消毒防潮。

  以書會友

  為書友搭建交流平台

  “在梅城,隻要想查閱關於客家的古籍舊書,一定要去仲元西路的興梅書店看看,那裏有很多‘寶藏’。前不久我從江老板那裏收了一整套品相極佳的《林風眠全集》,愛不釋手。”林風眠研究學者、書友李先生告訴記者,對於梅城的客家文化愛好者來說,江偉森的書店儼然是民間圖書館一般的存在。

  “書友與書店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正是有這些書友的支持,才讓我更加堅定地堅守這間小店。不管進店的顧客買不買書,隻要是愛書之人我都會邀請他坐下來喝喝茶、聊天談書。”江偉森認為,買書人與賣書人之間不僅僅是簡單的商業關係,還飽含著人情味,這也是舊書經營與新書經營最大的區別。

  聊起書店的經營狀況,江偉森坦言,除了在老街的這家舊書店,他和妻子還經營著網上書店,收入主要還是靠網店。“但我們商量,一定要在老街堅持開一家實體店,方便書友們來往,也為熱愛客家鄉土文化的飽學之士搭建一個文化驛站和精神家園。”

  書香潤城

  甘當鄉土文化“守望人”

  故紙舊書、文玩字畫……從2013年到現在,興梅古舊書店的書香古意早已成為梅城老街不可或缺的一景。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江偉森多次表達和強調了“老街與舊書店”的關係。他說,書店是城市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與精神。對興梅古舊書店而言,則是想在傳承客家文化方麵出一份力,同時也為老街注入更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

  在網絡商業化、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江偉森不做心靈雞湯、快餐文化等自帶流量的生意,而是選擇了與“回本慢”的古籍舊書打交道,能堅守下來實屬不易。令他欣慰的是,店裏有不少老師帶著學生、前輩帶著後生的顧客,也有七八十歲的“老學究”拿著放大鏡、打著手電筒,挽著孫輩一起淘書。“每次看到這些‘傳幫帶’場景,我都很受觸動。客家鄉土文化不能斷層,希望老街能有更多類似古舊書店的文化驛站,唯如此,老城才會更有魅力和韻味,客家鄉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傳承和發展。”江偉森如是說。(記者 何梓瑜 李錦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