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汙有法子 鄉村景更美

在下北塘村民小組,微動力強化預處理罐是汙水變清流的“秘密法寶”。

運維人員正在下北塘村民小組檢查汙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

在湖寮鎮莒村村,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正在穩步推進。

太陽能增氧裝置能有效降解汙染物。
生活汙水治理工作是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大埔縣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因地製宜優化規劃設計、統籌兼顧新建設施與存量整改的需求,多渠道籌集治理資金,加快項目建設,高質量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
摸清底數 全麵推進農汙治理
近日,在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組的一個農村生活汙水處理站,運維人員依次掀開地麵上的井蓋,查看井底設施的運行狀況和出水水質。處理站旁,成片的玉米阡陌縱橫,一幅清水潤田園的美麗景象躍然眼前。
“蓄水池裏的水曾經都是農村生活汙水,經過處理變幹淨後,可以用來澆灌菜地。”大埔縣水質淨化所主任胡粵林說道。
2022年以來,大埔縣麵向全縣1591個自然村啟動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並成立了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攻堅領導小組。2023年,大埔縣從縣城綜局、市生態環境局大埔分局、縣水務局、縣農業農村局抽調熟悉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和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人員,組建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問題整改和項目建設專班工作小組,專職負責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問題整改和項目建設相關工作。
“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因地製宜是關鍵。”大埔縣城綜局局長吳文新介紹說,為解決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難題,大埔縣引入第三方團隊對全縣1591個自然村開展深度調研,摸清全縣自然村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現狀,隨後分三類實施自然村汙水處理設施整體改造工程,一是納入汙水處理廠,二是資源化利用,三是零散收集自然消納。
大埔縣今年已申請獲得1.65億元債券資金支持,完成168個自然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設施改造、98個自然村納入汙水處理廠、523個自然村零散收集自然消納改造任務,以及部分農村汙水處理管網改造工作。
因地製宜 創新打造“大埔模式”
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項目具有數量多、麵廣、點散、單一工程小的特點。大埔縣結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充分利用已建相關設施,堅持新建與整改兩手抓,科學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因地製宜打造農汙治理“大埔模式”。
一方麵,大埔縣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在全市率先采用EPC治理模式。吳文新介紹說,針對大埔縣山區地形複雜多變等情況,采用EPC治理模式便於及時設計、及時施工,有效避免影響老百姓出行、建設工期大幅延長、造成國家投資巨大浪費等問題。
另一方麵,在全域統籌推進的基礎上,大埔縣計劃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運維整體托管給第三方專業運維公司,由第三方負責技術支持和平台管理、設施巡檢、故障清除等工作。此外,大埔縣還聘請當地村民參與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日常維護和故障報警等簡易管理工作。
“下一步,我們打算引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運維統一智慧管理平台,有效解決各鎮村汙水處理管理不規範、標準不統一、效益不均衡等問題,對處理設施實行統一監管和有效運維。”吳文新告訴記者,基於全域統籌推進和“四統一”模式,大埔縣通過優化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路徑,因地製宜推進集中與分散精準治理,進一步減少長距離管網規劃、降低資源化處理規模,實現了建設投資費用節省成本30%以上。
分類施策 實現治理長治長效
根據農村居住和布局較為分散的特點,大埔縣在西河鎮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組實施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因地製宜推進集中與分散處理,分區、分塊、分類進行精準治理。如針對下北塘村民小組住戶超過30戶但少於100戶的情況,使用微動力強化預處理罐工藝的集中式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實現低成本建設和運維,有效破解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長效運轉難題。
胡粵林介紹說,下北塘村民小組微動力強化預處理罐處理規模為10噸/日,在傳統“厭氧+沉澱”工藝設備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增氧裝置,利用自然能發電進行間歇曝氣增氧,有效降解汙染物,為資源化利用提供支撐,適用於較小聚居片的村莊。
記者在下北塘村民小組看到,一處集中汙水處理設施位於荷花池旁,用柵欄分隔出一塊草地,地上有3個井蓋。第三方運維項目負責人李劍告訴記者,草地下是一個處理池,每戶產生的生活汙水在進水井內集中後,通過強化預處理罐完成處理。預處理罐作為生活汙水處理後的儲蓄罐,可用於取水澆灌菜地、田園等。運維人員打開井蓋,隻見井內的水清澈見底,幾乎沒有異味。
“以前村民洗漱、廚房用水等生活汙水直排,一到夏天房屋周邊就臭烘烘的。現在處理了黑臭水體,房屋周邊建得跟小公園似的,我們看著就舒心。”村民楊佐漢樂嗬嗬地說道。
如今,下北塘村民小組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試點經驗,已逐步在大埔縣推廣。“我們計劃在明年完成全縣剩餘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實現全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到85%以上,實現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長治長效,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大埔‘百千萬工程’進一步走深走實。”吳文新說。(撰文 洪國棟 羅文燕 劉文烽 攝影 劉文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