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特色產業興 致富勁頭足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11-30 12:08:22

位於茶陽鎮長興村的蚯蚓養殖基地。(劉文烽 攝)


謝有奎(右)和技術人員一起,觀察蚯蚓的長勢。(羅文燕 攝)


員工在鬆柏坑村的“紅美人”柑橘基地采摘柑橘。(劉文烽 攝)


位於西河鎮北塘村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劉文烽 攝)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做大做強鄉村特色農業,是推動區域特色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近年來,大埔縣立足區位、資源、環境等優勢,因地製宜、科學施策,探索鄉村產業發展,做強做優現代農業、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紅美人”結出“致富果”

  11月上旬,位於百侯鎮鬆柏坑村的“紅美人”柑橘基地喜迎大豐收。色澤金黃、圓潤飽滿的“紅美人”柑橘如同一個個小燈籠掛滿枝頭;基地廠長劉保鋒帶領員工一起采摘柑橘,臉上盡是豐收的喜悅。“我們從2018年開始種植,經過5年的精細化管理和標準化種植,今年是第一次迎來豐產期。”劉保鋒說。

  據介紹,“紅美人”屬於橘橙雜交類品種,因果皮薄軟,果肉細嫩無渣、香甜多汁而深受大眾喜愛。“我們整個基地的采摘期可持續近1個月的時間,目前每天采摘約2萬斤,市場售價每斤在10元至15元。”劉保鋒說。

  百侯鎮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適合種植柑橘。2018年,“紅美人”柑橘基地負責人林慈峰流轉了鬆柏坑村300多畝土地,種植了2萬多棵柑橘樹,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走綠色生態致富之路。

  “紅美人”柑橘種植基地不僅盤活了撂荒的土地,也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很多當地村民來基地務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因柑橘果樹的生長特性,一年四季都需要勞動力來進行除草、施肥等管護工作,於是我們便聘請周邊村民來基地幹活,每人每天約有150元的收入,還不耽誤大家平時在家務農。”劉保鋒說。

  產量有了,銷售渠道也得跟上。在位於百侯鎮的一家加工廠內,工人們正忙著對柑橘進行選品、包裝、裝箱,然後發往全國各地。深耕農業領域多年的林慈峰,積累了不少全國各地的銷售資源。“我們主要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模式解決銷路問題,柑橘正式開采前,我們就已收獲了可觀的訂單量。”林慈峰說,有了市場穩定的訂單反饋,也更加堅定了他將農業創業之路走下去的決心。“接下來,我會繼續深耕農業,不斷嚐試、不斷突破,帶領企業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幫助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林慈峰說。

  白對蝦開創好“錢”景

  日前,記者來到西河鎮北塘村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看到,多台增氧機正不斷翻轉,在水麵蕩漾起一層層漣漪。大埔縣均鑫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鍾浩堂來到水塘邊,對每個養殖池的水質進行挨個檢測。

  從30畝起步,僅僅一年左右的時間,鍾浩堂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規模就擴大到了70畝。這變化的背後,是鍾浩堂對養殖南美白對蝦市場前景的看好。

  西河鎮土質優良、氣候適宜、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水產養殖得天獨厚的條件。於是,鍾浩堂和他的合夥人決定盤活村裏的廢棄魚塘,用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發展。“跑了5個省,到處學習,最終決定養殖南美白對蝦。”鍾浩堂說。據介紹,南美白對蝦因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南美白對蝦原本生存在海水中,若在淡水裏養殖,需購入海鹽對水質進行調配,營造類似海水的養殖環境。

  作為大埔淡海水養殖海蝦的先行者,鍾浩堂和他的合夥人不斷摸索,在魚塘消毒、日常管理等方麵逐漸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養殖技術。“經過一年多的摸索,現在我們養蝦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鍾浩堂說,他們會定期檢測養殖基地水中的氨、氮、亞鹽的含量,維護水體環境,以保證成品蝦的質量。

  “一切順利時,年產量可達30萬斤,平均每斤可賣30元,年產值預計900萬元。”鍾浩堂說,目前,主要通過電商銷售平台銷往福建、浙江、廣州、深圳等地。“我們會積極帶動周邊有意願的養殖戶進行養殖,形成規模效應,把產業做大做強,共同增收致富。”鍾浩堂說。

  小蚯蚓鑽出大產業

  在茶陽鎮長興村深山的廣地龍養殖基地,有一排排隆起的土堆,輕輕一翻,一條條蚯蚓便露了出來。基地負責人謝有奎如往常一樣,俯下身子,觀察蚯蚓的長勢。一旁的技術人員則對土壤酸堿度、濕度、溫度和蚯蚓生長情況進行檢測。

  蚯蚓別稱“地龍”,又被叫做泥土裏的“軟黃金”,不僅是疏鬆土壤、幫助植物生長的益蟲,而且具有藥用價值。去年下半年,廣州市派駐大埔縣茶陽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了解到廣地龍是我國製藥產業中一味重要的中藥材,隨即與茶陽鎮黨委、政府共同研究,計劃將長興村作為試點,探索發展廣地龍養殖項目。今年初,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牽線搭橋下,謝有奎從廣州返鄉創業,在茶陽鎮注冊成立梅州市地之龍種養殖有限公司並建設養殖基地。

  為學習先進的蚯蚓養殖技術,謝有奎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多次到湛江、珠海、清遠等地考察學習。“我們一共流轉了160畝閑置土地,目前地龍養殖麵積有60畝,已初具規模。”謝有奎說,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基地下方都鋪有水管,用於保證適宜蚯蚓生長的溫度和濕度。據介紹,廣地龍養殖周期短,養殖兩三個月可以采收一季,一年可收成三次左右,每畝可產廣地龍1000公斤,製成幹製品約100公斤,市場收購價約為每公斤340元,每畝收益約34000元。按照計劃,今年內養殖基地將專注育種,明年才開始收成。

  “目前,基地每天雇傭有15名村民,多的時候能達到30人。”謝有奎告訴記者,接下來,養殖基地還將發動農戶一起參與廣地龍養殖和中草藥種植,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走出生態環境好、農民致富快的發展新路徑。此外,養殖基地還計劃聯合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產學研基地。(記者 洪國棟 羅文燕 劉文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