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變清水 村居更舒心

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組實施的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項目。(洪國棟 攝)
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組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項目旁,成片的玉米阡陌縱橫,蓄水池裏水清似鏡,微風吹過波光粼粼……這是記者11月20日來到這裏時看到的一幅清水潤田園美麗景象。
“蓄水池裏的水曾經都是農村生活汙水,經過處理變幹淨後,可以用來澆灌菜地。”大埔縣水質淨化所主任胡粵林說,下北塘村民小組農村生活汙水能夠被有效利用,得益於大埔縣城綜局在我市率先實施的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資源化利用項目。
“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因地製宜是關鍵。”大埔縣城綜局局長吳文新介紹說,為解決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難題,大埔縣引入第三方團隊對全縣1591個自然村開展深度調研,摸清自然村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現狀,並根據下北塘村民小組人口分布特點,實施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即采用EPC治理模式,因地製宜推進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分區、分塊、分類進行精準治理,實現低成本建設和運維,有效破解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長效運轉難題。
地上造綠、地下治汙。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使用的無動力或“太陽能+儲能”微動力技術,是讓汙水變清水的“秘密法寶”。
胡粵林告訴記者,下北塘村民小組新建的微動力強化預處理罐在傳統“厭氧+沉澱”工藝設備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增氧裝置,利用自然能發電進行間歇曝氣增氧,有效降解汙染物,為資源化利用提供支撐,處理規模為10噸/日,適用於較小聚居片的村莊。
“以前村民洗漱、廚房用水等生活汙水直排,一到夏天房屋周邊就臭烘烘的。現在處理了黑臭水體,房屋周邊建得跟小公園似的,我們看著就舒心。”村民楊佐漢樂嗬嗬地說道。
下北塘村民小組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經驗,已逐步在大埔全縣推廣。
自2022年以來,大埔縣因地製宜優化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規劃設計,統籌兼顧新建設施與存量整改的需求,多渠道籌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資金,對全縣1591個自然村實施汙水處理設施整體改造工程。今年已申請獲得1.65億元債券資金支持,完成168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設施改造,98個自然村納廠,523個自然村零散收集自然消納改造任務,以及部分管網改造工作。
“我們計劃在明年完成全縣剩餘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實現全縣農村汙水治理率達到85%以上,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大埔‘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吳文新說。(記者 洪國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