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平遠“強鎮興村”的成功密碼

初冬時節,石正鎮西湖村嘉源蔬菜基地裏上百畝的菜心長勢喜人。

產業村長李展輝(左)在百香果育苗基地與黃沙村黨支部書記黎崇永交流幼苗培育經驗。

在梅州錫從鹵班食品有限公司的鹵製標準車間裏,一個工人就可以控製一條生產線上的所有設備。

近年來,排下村以“東江源”為主題做足水文章,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使邊陲小村實現“美麗蛻變”。

今年以來,平遠縣舉全縣之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日前,廣東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在茂名召開。會上宣讀了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全省共計22個縣、110個鎮、1062個村入選。其中,平遠縣石正鎮入選首批典型鎮;差幹鎮加豐村,仁居鎮仁居村、鄒坊村、六吉村,八尺鎮角坑村、黃沙村、排下村入選首批典型村。
今年以來,平遠縣舉全縣之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此次1鎮7村入選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對於平遠縣來說,意味著高質量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加穩健紮實。
壯大高水平的鎮域經濟
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的石正鎮,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百千萬工程”部署要求,聚焦優化營商環境,科學謀劃、真抓實幹,統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我們每天的產量在5000斤左右,主要提供給各門店,目前連鎖店已有128家。”亚博ap 錫從鹵班食品有限公司的鹵製車間,隻見鍋內翻滾著褐色的鹵汁,經中小火慢鹵3小時後,誘人的黃金豬腳便出爐了。隨後,工人們熟練地將冷卻後的豬腳進行真空打包,通過冷鏈物流發往各地。
“今年上半年公司產值達1000萬元,我們有信心全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達到上規要求。”梅州錫從鹵班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江端雲信心滿滿地說。據了解,該公司新建的廠房明年可投入使用,預計每天產量將達5萬至6萬斤,可滿足1000家門店的供應量。
今年以來,石正鎮不斷加強招商引資和“四上”企業培育,全力做好“四上”企業對接工作,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列入培育庫的17家企業予以重點培育、重點扶持,實施動態監測和管理。
在平遠縣正遠實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忙著把“平平無奇”的石英石打造成價值不菲的高純度石英砂。“目前產品主要銷往北方,今年產值預計達3億元。”正遠實業生產廠長林慶告訴記者,高純度石英砂是光伏、半導體、光纖、高檔光源乃至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基礎性原材料,銷量一直很好。該公司計劃明年再投入3億元新建高純度和超高純度石英砂生產線,讓生產線自動化水平、產品質量得到更大提升。
因地製宜發展特色產業
平遠縣八尺鎮黃沙村,群山環抱、滿目蒼翠。該村除了“景綠”,還有“果甜”。在叁陸陸農業基地裏,連片的桑樹栽植得整整齊齊,大棚內一排排百香果幼苗鬱鬱蔥蔥,工人們正忙著澆水,“引導”幼苗向上生長。“基地分不同季節種植桑葚、無花果、西梅、脆李、鷹嘴桃等農作物,並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植。”黃沙村產業村長、梅州市叁陸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展輝一邊給百香果幼苗澆水,一邊跟記者介紹道。
據了解,叁陸陸農業將依托黃沙村的優越地理位置,打造集四季采摘、親子互動、康養休閑農旅服務、種植加工、倉儲物流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不斷推動黃沙村特色農業產業發展。“2022年基地農特產品產值約650萬元,今年預計達850萬元。”李展輝說。
近年來,黃沙村高標準培育特色產業,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方麵釋放出巨大能量。作為返鄉創業的鄉賢企業家,李展輝不僅積極推動黃沙村壯大果蔬種植產業,還通過農業電商帶動100多戶農戶種植特色經濟作物1000多畝。
秋收冬藏,忙完了秋收,許多田地進入“休憩期”。但南台山下的石正鎮西湖村嘉源蔬菜基地依然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上百畝綠油油的菜心長勢喜人,10多名工人正忙著采收成熟的菜心。“基地占地126畝,主要種植菜心、春菜、小白菜等,目前進入了菜心采摘旺季,日產量在4噸左右。”西湖村黨支部書記沈俊遠告訴記者,基地從2015年開始承包流轉了110畝土地種植蔬菜,每年產值穩定在200萬元左右。“基地蔬菜主要銷往梅城各大菜市場,接下來,我們將開拓揭陽、廣州等地的銷售渠道。”
近年來,石正鎮采取“企業+基地+農戶”“鎮出資村負責”“發動農戶自種”等方式紮實開展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工作,通過流轉土地連片種植經濟作物,實現村集體經濟、企業、農戶三方受益。今年上半年,該鎮完成複耕複種麵積333畝,流轉土地1385畝,預計全年可流轉土地2000畝。
紅色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一直是製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短板。近年來,八尺鎮排下村以“東江源”為主題做足水文章,使汙水“脫胎換骨”變清流,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使邊陲小村實現“美麗蛻變”。
來到排下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恢宏大氣的東江源文化廣場,幹淨整潔的村道兩旁種滿了鮮花,村委會門口新建的籃球場和足球場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我們村作為東江的發源地,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飲水思源、生態環境等主題,相繼打造了東江源生態廣場、東江源水係節點等鄉村景點,完善了足球場、籃球場、休閑廣場等基礎設施,美化鄉村人居環境,為村民提供休閑的好去處。”排下村黨支部書記肖劍鋒介紹說。
治汙必須治源。為了做到源頭收集,排下村修建了兩座汙水處理池和5公裏的汙水管網,村民的生活汙水通過汙水收集係統和處理設施,被轉化為清潔的灌溉用水,帶動水環境持續改善。目前,排下村已實現汙水處理設備全部到戶,汙水處理率達100%,從源頭消除黑臭水體。
青磚黛瓦的民居矗立兩旁,紅色的黨旗沿巷排布,精美的紅軍故事圖繪躍然牆麵……在仁居鎮仁居村的紅軍街,街道兩旁的景致讓人有時空交錯之感。
據了解,仁居村以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為底蘊,活化利用傳統建築,進一步挖掘旅遊資源,將廣東四大銀行金庫舊址、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部舊址等一批古建築串珠成鏈,打造“紅色仁居”綜合文旅服務中心、紅色大道等,促進紅色文化和古鎮文化共融共生。一體推進沿線產業項目、三清三拆、房屋外立麵改造等工作,形成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麵上美麗的鄉村示範帶,讓紅色體驗更有深度、紅色產業惠及百姓,讓古村煥發新顏,全麵建設社會和諧、生態宜居、環境優美、設施完備的宜居宜業宜遊客家風情古村。(撰文 葉嘉瑤 特約記者 吳輝燕 袁誌鵬 攝影 鍾小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