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親睦鄰 和氣致祥

近年來,廣湖寨村民自發捐建了3條村道、文體廣場、“五姓祠”、廣湖中路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豐順縣委黨校、縣史誌辦公室、團縣委、雙湖村委會在廣湖寨籃球場開展文體活動。

近年來,廣湖寨增設了一批健身器材和娛樂設施,為村民休閑健身提供了好去處。

豐順縣婦聯聯合湯西鎮在“五姓祠”舉辦“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講座。(受訪者供圖)

重建後的“五姓祠”成了當地村民學習、生活、娛樂、社交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
客家人是從中原地區遷徙到南方定居的,祠堂被視為“客家人的根”,客家地區幾乎是一村一祠堂,且大多數是一姓一祠。但豐順縣湯西鎮雙湖村廣湖寨卻有一個“五姓祠”——敦和堂。
自明末清初以來,便有馮、盧、曾、邱、陳五姓村民世居於廣湖寨,至今已有約400年曆史。敦和堂是由廣湖寨五個姓氏村民籌資合建的祠堂,因此也叫“五姓祠”,一磚一瓦凝結五姓村民的感情和汗水,打破了客家地區“一姓一祠”的宗族界限,譜寫了五姓和睦的良好鄉風。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敦和堂被賦予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涵養文明鄉風,促進社會和諧。
和諧相處 共建共享“五姓祠”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根溯源,尋宗問祖,一定離不開祠堂。可以說,祠堂是在外遊子故鄉的根,也是現代人的鄉愁。
作為廣湖寨標誌的“五姓祠”,曾經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與廣湖寨的新麵貌形成明顯反差。為扮靚寨容,全寨鄉親決定集眾人之力,齊心重建“五姓祠”。
“聽到要重建祠堂,大家都很支持,紛紛踴躍捐款。”出生於廣湖寨的豐順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盧勝文激動地說。作為熱心參與者,盧勝文全程參與並見證了“五姓祠”的重建。在祠堂文化延續和祠堂空間規劃等方麵,盧勝文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他積極探索打造新時代文化祠堂,倡導把傳統的祠堂改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在新時代賦予“舊祠堂”新的曆史意義和新的曆史使命,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他認為,隻有讓祠堂真正成為村民學習、生活、娛樂、社交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祠堂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五姓祠’是1925年冬至1926年初豐順縣成立的12個鄉農會之一的廣湖寨農會成立舊址,是豐順縣最早期的紅色農會革命舊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姓祠’曾作為湯西鎮衛生院院址和廣湖小學校址,培育出不少人才。”在與記者交談中,盧勝文如數家珍地講述著“五姓祠”的曆史。
如今,重建後的“五姓祠”已經煥然一新,正門牆壁上的“敦親睦鄰,和氣致祥”等家風家訓標語引人注目,祠堂內處處洋溢著文明新風。在這裏,廣湖寨廣大鄉親既能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公益活動,又能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和接受革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
無償讓地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走進廣湖寨,幹淨整潔的村道、嶄新的籃球場、規劃有序的休閑設施等一一映入眼簾,讓人真切感受到鄉村田園式的和諧和幸福。
在廣湖中路,記者看到,寬敞整潔的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三三兩兩村民正在涼亭內休憩,好不愜意。誰能想到,廣湖中路修建之前,這裏也曾經是“晴揚塵土、雨天泥濘”的一個地段。
農村修路,征地往往是一個難題。是沿線村民無償讓地,讓廣湖中路實現美麗“蝶變”,順利完成改造擴建。今年71歲的村民曾慶華說,修路對村民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他積極配合廣湖中路改造擴建的征拆工作,自發無償捐地。“聽到要修路擴建,村民們都很支持,全都願意無償捐地,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雙湖村黨支部書記馮源豐笑著說。
廣湖中路並不是廣湖寨村民“無償捐地”的個例。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廣湖寨村民自發捐款或捐地建設了3條村道、廣湖寨文體廣場、“五姓祠”等,涉及總建設資金500多萬元。“最近幾年,村裏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現在又修好了路,我晚上經常過來這邊散步。村裏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曾慶華說。
包容開放 齊心建設和美鄉村
在廣湖寨文體廣場,隻要天氣晴好,每天都會有數百名來自四鄉八鎮的群眾在此休閑健身娛樂。這也成為豐順縣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古寨麵貌煥新,但優良傳統未改。長期以來,廣湖寨村民一直保持著包容開放、敦親睦鄰、團結和諧的文明鄉風,廣湖寨也成為附近鄉鎮村民遷居的首選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廣湖寨居住的人口有6000多人,其中廣湖寨籍人口1500多人,遷居至此的人口達4000多人,有近20個姓氏。
“村規民約需要與時俱進。”盧勝文告訴記者,他與雙湖村“兩委”幹部按照“通俗易懂、結合實際、步步細化”的原則,對廣湖寨村規民約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增加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移風易俗、共建共享美麗家園等內容,為村規民約賦予了新時代的豐富內涵。此外,雙湖村“兩委”幹部還牽頭成立了黨員誌願服務隊,吸納中青年力量參與村裏的誌願服務工作,逐步形成黨員幹部帶頭、誌願服務隊主動參與、輻射帶動全體村民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做誌願者,能幫助別人,讓自己的家園環境更加美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雖然現在年紀大了,但我會一直把誌願服務工作做下去。”曾慶華說。
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廣湖寨村民世代包容開放的品格,吸引著周邊鎮村越來越多的群眾遷來這裏安家、做生意。”馮源豐說,在雙湖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廣湖寨不論大小事,都通過召開黨員幹部會議、村民大會、現場推進會等多種形式,統一思想,凝聚合力,共同完成,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撰文 王銳 鄭坤 卜優芬 葉思琪 攝影 林翔 鄭紫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