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產業村長齊發力 鄉村振興正當時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10-31 09:19:59

林綠在柚園裏查看金柚情況。(吳麗伶 攝)


王淦強在茶園查看茶葉長勢。(受訪者供圖)


溫海經(左一)在介紹客家美食產品。(吳麗伶 攝)



  今年6月,梅縣區精挑細選25名“愛農村、懂農業、熟市場、會經營”的帶頭人聘為首批“產業村長”,示範帶動培育一批產業強村、經濟強村,持續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以產業發展賦能鄉村全麵振興。日前,記者采訪了3名梅縣區“產業村長”,聆聽他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合力把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施工圖”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實景圖”的故事。

  林綠 讓梅州柚種得好賣得更好

  作為中國金柚之鄉,梅縣區近年來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源頭把控品質、拓寬銷售渠道、多元延鏈強鏈、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麵全力推進梅縣金柚產業發展,讓梅縣金柚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梅縣金柚的品質一年好過一年,亦離不開廣大柚農的努力。石扇鎮建新村“產業村長”、梅州市興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綠就是這樣一位柚農,他注重金柚的產量、品質、效益,帶動村民讓梅州柚種得好、賣得出、行得遠。

  一年美景最秋色,又是柚果飄香時。建新村漫山遍野的柚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柚果,林綠正在柚農劉國均的柚園裏查看金柚長勢,商量收購事宜。“阿綠雖然年輕,但對柚子很有研究,平時對我們很照顧,會優先收購我們的柚子,價錢也很合理。”劉國均告訴記者,有林綠在,自己在銷售方麵就沒什麼壓力,隻要管好柚子就行。

  林綠的一身本領,很大一部分是從他的祖父和父親身上學來的。“我們家祖孫三代都與柚子打交道,我剛工作的時候恰逢柚子價格低迷期,於是我做了一個大膽嚐試——給柚子‘穿衣打扮’,找紙箱廠定製禮品盒,推出柚子禮盒。”林綠告訴記者,柚子禮盒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購買,也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

  2015年,林綠返鄉創業,成立了梅州市興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始規模化發展柚子產業。短短8年時間,林綠讓興緣農業成長為一家集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擁有1600畝金柚標準園,2萬平方米廠房,柚果日加工量可達300噸。

  為了帶動柚農增收,林綠還與柚農合作種柚,以每斤高於市場價三毛至五毛的價格進行收購。近年來,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林綠帶領廣大柚農提品質、拓市場,“興緣”金柚品牌名氣漸漲,連續3年銷量突破1萬噸,市場遍布華南、華中、華北地區,直接或間接帶動2750戶農戶增收致富。

  在與柚農打交道的過程中,林綠發現農業勞動力結構性、季節性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製約金柚產業發展壯大的瓶頸。因此,他成立了梅州市緣林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從本地和福建等地挑選專業人才成立農技服務隊,為柚農提供從噴藥施肥、修剪除草、疏花授粉到采摘運輸的“一條龍”服務。目前,服務隊服務範圍已擴大到整個石扇鎮及周邊農村,服務麵積約6500畝。

  談及未來發展,林綠表示,將繼續鞏固現有的產業基礎,做好聯農帶農全鏈條服務,同時按照“擴規模、調品種、提品質、塑品牌”思路,培育好泰國青柚新品種,豐富產品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帶動更多柚農增收致富。

  王淦強 讓更多的人愛上“梅縣茶”

  梅縣區是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廣東區域生態茶園創建單位。近年來,梅縣區不少青年投身茶葉的創業熱潮中,梅州市駿琿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淦強就是其中一員。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敢闖敢幹的拚勁和上乘的茶葉質量,王淦強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在梅州茶業占得了一席之地,並帶動當地村民共同發展。

  2014年,還在東莞做生意的王淦強在逛市場時發現,珠三角的實體茶葉店極少銷售梅縣產的茶葉,便萌生了回鄉種茶、擴大梅縣茶葉影響力的想法。“要種就種高品質、有特色、讓人記得住的茶,和以前的品種區分開,實現差異化發展。”說幹就幹,王淦強和父親拜專家、訪茶師、尋茶山,跑遍大半個梅縣,最終在梅南鎮順裏村紮根,種植金牡丹、龍井43號、金萱等名優品種。

  萬事開頭難。順裏村的山體坡度較大,為盡可能保留原有植被,王淦強和團隊對茶山進行人工開荒,打造單行單株的茶葉種植模式,同時完善基礎設施,蓄水池、拉電線、拓道路,一步步讓茶山“舊貌”換了“新顏”。基礎設施的提升,也讓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上山耕作和出行都方便了不少。

  沿著彎曲的水泥路驅車進入茶場,隻見500多畝的茶田鬱鬱蔥蔥,長勢喜人。“我們的茶葉都是原生態管理,使用的是有機肥,除草、采摘等都是依靠人工。”王淦強告訴記者,公司還引進了先進的加工設備和工藝,製作出來的茶葉口感更純粹回甘、茶香更濃鬱,“駿琿”茶葉在市場上的名氣也愈發響亮。去年,茶場的春茶和秋茶共采摘了5000多斤,平均售價超400元/斤,在梅州本地銷售一空。

  公司壯大了,王淦強也不忘帶動當地村民致富。目前,有20多名當地村民長期在茶場務工。“我家也種了茶葉,在這裏務工不僅能有一份收入,還能學習茶葉管理方麵的知識,一舉兩得。”村民羅吉明說道。

  從“一葉”發展到“一業”,抱團才能走得更遠。公司旗下的駿琿茶葉專業合作社吸收了200多位茶農,不定期開展技術生產培訓,邀請專家授課。經過品種和技術改良,合作社茶農們的茶葉銷售價格普遍翻了一番,並輻射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戶,增收數百萬元。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是比較成熟的經營模式,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將村裏的茶產業發展得更加蓬勃。”王淦強表示,下一步計劃再引進一些新品種,改進種茶、製茶技術,提高產量,同時帶領大家參加展銷會、博覽會,進一步打開珠三角以及省外的市場,讓更多茶農看到茶葉的發展前景,讓更多人了解梅縣茶、愛上梅縣茶。

  溫海經 傳承客家人的“好味道”

  皮脆肉嫩的鹽焗雞、嚼勁十足的木槌肉丸、鹹香油亮的臘味……這一道道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正是出自丙村鎮紅光村“產業村長”、梅州市客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海經和他的團隊之手。如今,客遷食品在梅州、珠三角乃至省外的直營門店已達到100多家,同時帶動紅光村當地群眾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走進位於紅光村的客遷鹽焗食品生產車間,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對處理好的雞進行醃製、鹽焗、殺菌、打包。“我們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采用現代化流程提高了生產效率,像這樣的鹽焗雞我們每天能生產6000隻左右,市場反響很好。”溫海經說,從創業至今,團隊共研發了100多種產品,並不斷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改進,目前在售的產品有30多種,後續將進一步探索研發新產品,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

  回憶起創業的艱辛,溫海經感慨良多。“當初就隻有一個小小的作坊,我們不僅每天研究食物口感、製作工藝等,還要尋找核心技術人員、開拓市場,忙得不可開交。”溫海經表示,團隊也是在走了許多彎路之後,才漸漸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預製菜風頭正盛,溫海經敏銳地捕捉到機遇,於去年成立了全新的預製菜加工廠,將傳統客家美食進行優化,不斷豐富菜品,一經推出便獲得消費者青睞。

  “為更好地傳承客家人的‘好味道’,我們推出了客家紅燜肉、三杯鴨、古法鹽焗雞、梅菜扣肉等九種預製菜產品,平均每天的生產量能達到15000盒。”溫海經說,除了實體門店銷售渠道,公司還走電商營銷路徑,產品越賣越紅火,年產值達4000多萬元。

  溫海經的工廠裏有四五十名工人來自紅光村,切實幫助村裏解決了部分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難題也隨之破解。“我從2016年起就在工廠打工,待遇不錯,前景也好,最重要的是能就近照顧家庭。”村民熊美珍說道。此外,溫海經還積極探索聯農帶農的新渠道,鼓勵當地農戶以代養的方式,為公司提供部分新鮮原材料;以“引流分傭”的形式引導村民自主創業,增收致富。

  “預製菜可以實現多產業鏈的鏈接和聯動,潛力無限,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溫海經表示,未來客遷食品將在預製菜賽道上持續發力,開發更多新品、爆品,為行業發展帶來新增量,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王雅 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