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產業村長“上陣” 富民興村“有道”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10-20 11:11:51

1.jpg

溫妙芬采取“村黨支部+企業+農戶”聯農帶農發展模式,帶動更多小農戶參與種植。(受訪者供圖)


2.jpg

陳偉波(右一)仔細叮囑工作人員給鴿子喂食、加水的注意事項。(受訪者供圖)


3.jpg

廖紅娥回到家鄉流轉土地種植水稻和蔬菜,打造了700多畝的水稻種植基地。(受訪者供圖)


  今年7月,興寧市按照“成熟一批、選聘一批”的原則,選聘78名“愛農村、懂農業、熟市場、會經營”的產業能人作為“產業村長”,其中包括23名縣級“產業村長”和55名鎮級“產業村長”。這批“產業村長”帶著產業謀劃、產業項目、發展措施、技術力量等,為鄉村振興精心謀劃“打糧食”項目,全麵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在興寧開花結果。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溫妙芬、陳偉波、廖紅娥等3名“產業村長”,聆聽他們在興寧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帶領村民走向致富路的故事。

  溫妙芬:讓撂荒地變身“致富田”

  近年來,為解決耕地撂荒難題、激活“沉睡”資產,興寧市黃槐鎮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大力支持下,積極推動土地流轉,集約整合撂荒土地,引進和培育企業進行種植。廣東譽優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溫妙芬看中了黃槐鎮槐西村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擇在這裏實施發展計劃。她也受聘為槐西村“產業村長”。

  過去一年,譽優農業公司在黃槐鎮承包500畝撂荒耕地種植富硒絲苗米。同時,通過承包種植紅薯、花生等農作物,譽優農業公司共幫助黃槐鎮複耕複種撂荒地約800畝,為全鎮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6萬元,豐收期還能帶動周邊村村民120多人就業。“如今我們還組建了自己的農機團隊,以機械化助力產業化發展,確保標準化和綠色化生產全麵推進,促進農業生產的降本增效。”溫妙芬說。

  在多方努力下,黃槐鎮此前的一塊塊撂荒地重新煥發新生機,變身“致富田”。今年早稻收成時,溫妙芬精心嗬護的絲苗米,畝產突破了千斤。“當時在田裏幫忙的阿姨都感歎,沒想到今年的稻子能收成這麼多。”溫妙芬高興地說,看到這些原本荒廢的農田重煥生機,她內心充滿驕傲。

  在接觸農業的這幾年裏,溫妙芬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目前農村麵臨勞動力短缺的難題,不少優質田地因無人耕作或開墾難度大而被閑置,造成耕地資源浪費。為此,在黃槐鎮黨委、政府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指導支持下,溫妙芬采取“村黨支部+企業+農戶”聯農帶農發展模式,不斷激發農戶的內生動力。此外,她還利用自己公司的銷售渠道,通過線上訂單幫助當地農戶賣出十多萬元蜂蜜、茶油等,積極助力當地農產品走向市場。

  擔任槐西村“產業村長”後,溫妙芬對於自己的農業發展之路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幹勁。“未來將投入更多資金建設加工生產車間,延長產業鏈,並讓更多小農戶參與進來,拓寬增收致富的渠道。同時要進一步挖掘電商潛力,創建抖音助農直播間,幫助搭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橋梁’,讓更多農特產品‘出村進城’。”溫妙芬表示,在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她還將努力幫助鎮村完善種植基地周邊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

  陳偉波:把“小鴿子”做成大產業

  在興寧市龍田鎮碧園村肉鴿養殖基地,山丘上的鴿舍錯落有致,整潔通風的鴿舍內,鴿群精神抖擻地撲騰出陣陣雪白“小浪潮”,陳偉波仔細叮囑工作人員給鴿子喂食、加水等注意事項。除了是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波如今還多了一個身份——碧園村“產業村長”。

  2010年,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陳偉波毅然返鄉養鴿創業,成功由一名“工科生”轉變為“農科生”,從一個“門外漢”晉升為“白鴿王”。多年來,陳偉波先後獲得“全國百佳新型職業農民”“廣東省農村創業青年優秀帶頭人”“鄉土專家”等榮譽,他創辦的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廣東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廣東省級重點扶貧農業龍頭企業”。

  在創業初期,陳偉波的養鴿規模還比較小,年種鴿存欄量隻有3000對、出欄肉鴿5萬隻,在龍田鎮隻有幾幢等級較低的鴿舍,而且沒有任何辦公場所。龍田鎮黨委、政府主動將陳偉波作為創業典型,積極向上級單位推薦,讓他參加各級舉辦的專業技能培訓。2016年,為了擴大生產,陳偉波計劃在碧園村選址建鴿廠。龍田鎮黨委、政府積極組織鎮村力量協調土地流轉事宜,成功流轉200多畝土地,幫助陳偉波如期在碧園村白石湖建設了養鴿基地。

  不斷發展壯大公司的同時,陳偉波還利用當地肉鴿養殖區域相對集中的優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主動與扶貧單位、貧困農戶對接,發揮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效應,幫扶廣大農戶共同增收致富。金綠農業公司與碧園村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並通過提供種苗、技術培訓、保價回收、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戶發展肉鴿養殖。2019年,碧園村入選全國“一村一品”肉鴿產業示範村,金鴿養殖專業合作社入選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在產業幫扶下,碧園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如今僅乳鴿養殖產業項目的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便達12萬元。

  作為“產業村長”,陳偉波對於帶動碧園村經濟發展乃至當地更多農戶走向致富路信心十足,也頗有想法。“未來我們將會繼續努力在產業規模、產品加工、品牌培育、市場開發上實現新突破,把‘小鴿子’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帶動更多村民富起來,生活好起來,共同推動碧園村鄉村振興工作提質增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陳偉波說。

  廖紅娥:“夫妻檔”助力專業種糧

  在興寧市新圩鎮船添村大片的農田裏,一台台農機來回穿梭、輪番協作,全程機械化耕種為農業生產按下“快進鍵”。興寧市民健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紅娥說:“我們在新圩鎮流轉了700多畝耕地,現在的農田耕種都是機械化,用不了幾天就可以完成耕種,省時又省力,預計今年會有好收成。”

  2011年,與丈夫在外經營蔬菜種植的廖紅娥返鄉探親,看到沿途大片農田無人耕種、長滿雜草,而村道上卻懸掛著鼓勵春耕春種的紅色橫幅,這一幕深深地觸動了她。“我丈夫是福建人,一直從事水稻、蔬菜種植,結婚後我便跟著他學習種植技術。看到家鄉大片撂荒地後,我心裏便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廖紅娥說,在與丈夫商量後,他們決定回來流轉土地種植水稻、蔬菜。

  在新圩鎮黨委、政府、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和船添村“兩委”的幫助下,經過多年發展,廖紅娥從開始的親自上陣種植幾畝農田,發展到建成100畝水稻種植基地,再逐步擴建到300畝,最終達到如今的700多畝規模。廖紅娥夫婦不僅在村裏成立了合作社,而且注冊了大米商標,目前正加快建設麵積600平方米的烘幹和倉儲中心。在廖紅娥夫婦帶領下,民健農業合作社已經成為了集水稻種植專業化、生產機械化、技術專業化於一體的合作社,讓越來越多農戶真切體會到農業生產現代化、機械化帶來的便利,變得更加願意重新投入耕種。

  “我們通過優質雙季稻種植與機械化標準化生產管理,良種與統防統治相結合,基地全年產量達到700噸。”廖紅娥介紹道,民健農業合作社近年來積極探索“雙季稻+冬小麥”模式,2022年度秋收後成功種植100多畝冬小麥,單畝增收了400多元。在種好田的基礎上,民健農業合作社還加快配套設施和品牌建設,致力於打造一個集專業種植、管理、銷售、示範推廣帶動於一體的專業合作社,推動水稻種植一二產業融合發展。

  在談到對“產業村長”的看法時,廖紅娥表示,作為一名農民,她為能成為“產業村長”感到非常開心,但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以後將倍加珍惜機會,加強種植技術學習,也一定會發揮自身的技術和經驗優勢,鼓勵引導農戶進行科學化種植,助力農戶增收、促進農業增效。(記者 陳思傑  特約記者 鍾思婷  通訊員 巫小姍 刁柳平 李泓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