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步振興路 繪出好“豐”景

梅縣區丙村鎮蘆陵村山青水綠屋舍新,一幅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卷。(林翔 攝)

大埔縣蜜柚迎來豐收季,果農高興地采摘。(高訊 攝)

五華縣“稻蝦共作”模式“一田雙收”助農增收,農民喜笑顏開捕撈大蝦上市。(吳騰江 攝)
鄉村振興
十月的梅州大地,處處是“豐”景,入眼皆歡喜:稻穗金黃、柚果飄香,農民在田間或山頭忙碌著,收獲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間隙,徒手剝開一個蜜柚,嚐一口晶瑩剔透的果肉,“甜!”臉上洋溢著滿足和自豪。
這是梅州鄉村振興成果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梅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麵推進鄉村建設、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等工作,在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之路上不斷前行、持續突破,其謀劃之細、步子之實,讓期待高質量發展的梅州收獲了無限“豐”光。
鄉村美如畫 促宜業宜居
驅車沿著S223線行駛,可經過梅縣區丙村鎮、雁洋鎮、鬆口鎮等地,這裏道路平坦開闊、兩岸鬱鬱蔥蔥,沿線鄉鎮一村一景、各有特色:丙村鎮廬陵村沿河矗立,藍綠交織、水村相融;雁洋鎮雁上村“出門帶綠”,“四小園”生態微景隨處可見;鬆口鎮南下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古橋、古民居、古樹訴說著千年來的故事……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梅州以農村廁所革命、村內道路建設、村容村貌改善為重點,以村莊清潔行動和“美麗梅州·美好家園”城鄉環境提升行動為抓手,協調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持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前,全市2047個行政村基本建成幹淨整潔村,其中美麗宜居村1483個、特色精品村178個;104個建製鎮達到“宜居圩鎮標準”,其中16個圩鎮達到“示範圩鎮標準”。
同時,梅州以中心村為節點、以圩鎮為樞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以美作“媒”,創建了一批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鄉村振興示範帶,促使鄉村“一處美”轉變為鄉鎮“處處美”。目前,梅州正重點推進8條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丙雁鬆鄉村振興示範帶就是一個典型縮影,整合優勢資源,成功從“點上精彩、線上美麗、麵上整潔”邁向“生態美麗、宜居宜業、富民興村”。
如今,行走在梅州廣袤的鄉村沃野,會發現青山作屏、農田為案,小鄉村風景如畫,有了更多美意、更多驚喜。
鄉村產業興 促富農增收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梅州立足資源稟賦,因地製宜發展果、茶、薯類、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經濟,積極引導群眾科學種植高效經濟作物,鄉村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大埔縣湖寮鎮雙髻山的蜜柚公園,果農們正忙著給柚樹進行采後追肥。“今年蜜柚質量不錯,賣得比往年好,我們的銷量有800萬斤左右。”廣東順興種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展華介紹道,該公司是大埔縣蜜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主體之一,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發展柚果產業。目前擁有2600畝自營蜜柚種植基地和3萬平方米柚果加工廠,並與500多戶柚農合作,合作種植麵積約5000畝。
梅縣區雁洋鎮南福村金柚公園以科技賦能,為柚果產業跑出“加速度”注入動力。“我們用5G+智能多功能監測站實時監測柚園的土壤、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等信息,並將其上傳至智慧農業數字化平台。”南福村黨支部書記黃開誌告訴記者,產業與科技交融共舞,讓該村的金柚品質連年保持較高水平。2022年公園金柚總收入達5000多萬元,460戶種植戶人均金柚收入2.8萬元,占人均收入的七成。
截至2022年底,梅州全市有18個鎮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有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235個、專業鎮26個。截至目前,梅州成功創建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5個,產業園總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實現了“一縣一園”布局。
鄉村善治理 促福祉共享
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梅州深入實施“頭雁工程”,強化“三個一肩挑”村黨組織書記管理,狠抓53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並全麵推行黨建賦能“書記領航項目”,2364名黨組織書記現確立項目4761個。
“火車頭”帶得好,村集體有福音。
每當夜幕降臨,蕉嶺縣廣福鎮廣育村村委會前的燈光籃球場和惠民活動中心便開始熱鬧起來,村民散步、聊天、跳舞,好不自在。從閑置空地到休閑場所,從集約土地到建設管理,廣育村堅持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共同議事協商,以一套完善的機製協同推進工作。依托這一機製,該村2022年以來還修繕水利圳道1.2公裏、打造法治主題公園1座、化解村民矛盾糾紛13件、複耕撂荒地54.02畝。除了“一套機製議事”,廣育村還有一個支部管事、一張清單明事、一個地方說事、一種方法評事、一個模式強事,以“六事”治理方式提升鄉村善治效能。
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梅州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創新出廣育村“六事”治理模式、平遠縣大柘鎮“支部建在網格上”治理方式以及積分製、清單製等。全市現有國家級鄉村治理示範縣1個、示範村4個,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鎮21個、示範村109個,全國文明村鎮10個、省級文明村鎮11個,行政村全部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創建標準。在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下,一幅組織強、產業興、要素聯、村莊美、農民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客商故事
記者手記
錨定目標走出鄉村振興“梅州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曆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梅州是農業大市,近年來正緊緊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曆史機遇,錨定“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以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為重點,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以鄉村發展為重點,走產業振興之路。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梅州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民增收致富。
以鄉村建設為重點,描繪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藍圖。梅州以農村廁所革命、村內道路建設、村容村貌改善為抓手,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和便利程度,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
以鄉村治理為重點,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梅州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通過深入實施“頭雁工程”,不斷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同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以鄉村善治推動鄉村振興。
我們相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梅州一定能在曆史洪流中蹚出鄉村振興的“梅州路徑”。
客商故事
典型案例
“一田雙收”蹚出鄉村致富路
農忙時,稻在田裏長,蝦在水中戲;農閑時,稻田有蝦養,農民有活幹。
這“一田雙收”的高效益模式,正是廣州番禺派駐五華縣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組打造的“稻蝦共作”。2021年年初,廣州市番禺區對口支援辦動員企業家李素偌返鄉創立廣東省憫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引進廣州翔世瑞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產養殖技術和番禺區農科所的水稻種植技術,在各村鎮與農戶合作,流轉撂荒土地建立基地,或直接在稻田裏進行“稻蝦共作”。
五華縣長布鎮目前已經開發了300多畝“稻蝦共作”基地,綜合年畝產約6000元,並創造性提出每畝稻田每年為村集體繳納100元管理服務費,形成工作隊牽頭、村委搭橋、企業唱戲的發展模式。
“我們還積極引導原白蝦養殖戶等致富帶頭人參與‘稻蝦共作’,工作隊協調解決供電、道路、路燈等配套設施,他們每畝每年需為村集體繳納200元管理服務費,探索出‘個體+羅氏蝦’的發展模式。”長布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何偉樑介紹道,由此,長布鎮“稻蝦共作”已經成功發展出兩種不同的模式,開啟了企業、村民、村集體共富新路徑。
如今,番禺五華“稻蝦共作”模式已推廣至五華縣13個鎮,共建成30個基地,平均每年每畝可增收6000元至7000元,在希望的田野上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徑。(記者 劉巧 李豔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