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子”“麵子”齊抓 產業村貌“共美”

雁洋鎮三鄉片區上村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吳麗伶 攝)
秋高氣爽,碧空如洗。沿著省道224線行駛,寬闊整潔的道路縱橫交錯,梅縣區雁洋鎮三鄉片區的甲坑村、上村村、小都村、下村村等村落被依次串聯,這些曾經不知名的小村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道路上不斷增“顏值”、提“氣質”,呈現出一幅環境美、產業興、村民樂的和美鄉村畫卷。
近年來,雁洋鎮以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牽引,以丙雁鬆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為抓手,立足各村資源稟賦,按照“一村一定位、一村一畫像、一村一藍圖、一村一計劃”的思路,因地製宜推進三鄉片區建設,既做到“麵子”塑造,又注重“裏子”涵養,打造了一批“內外兼修”的和美鄉村,讓農村“顏值”更靚、產業“路子”更寬、農民“口袋”更鼓,不斷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扮靚“麵子”
鄉村美如畫
走在上村村新打造的溪河棧道上,隻見清澈見底的河流緩緩流淌,映照著兩旁的綠樹和錯落有致的民居,不時有村民在河邊散步,村莊搖身變為“房在林中、村在景中”的綠美鄉村。“現在村莊變得幹淨整潔,年輕人也願意回來了。”談及村裏的變化,村民謝強發點讚道。
去年以來,上村村投入300多萬元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共基礎設施,包括新建蓄水山塘和改建西洋坑休閑小廣場、坑口停車場、上村小學等,極大方便了村民耕作、出行和遊玩。同時,嚴格落實網格化管理,實行鎮村聯動、黨員帶頭,對“三清三拆”工作進行包片包戶分組,全麵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
“我們在有條件的地方都繪製了充滿客家童趣的牆繪,並按村民意願安裝上了格柵,經過改造,房屋外立麵煥然一新,村莊整體風貌得到大幅提升。”上村村黨支部書記鄧誌成告訴記者,下一步該村將積極補齊短板,以“建管結合”方式繼續把控鄉村農房風貌,同時因地製宜推進四小園生態板塊建設,用“繡花功夫”點綴鄉村環境。
為了讓更多村民自發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各項工作中,上村村通過強化村民自治,充分發揮村規民約、村民理事會作用,引導村民自覺管護環境。“我們加強了日常巡查,對前期整治效果做到每日巡查全覆蓋。”鄧誌成說,接下來計劃在村裏建立常態化管護機製,持續維護好“新村新貌”。
做實“裏子”
產業添活力
眼下,正值稻穀生長的抽穗揚花期,小都村近200畝水稻正迎風搖擺。這是該村以推進撂荒耕地複耕複種為契機,發動鄉賢陳啟元回鄉投資並成立廣東三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絲苗米種植基地,去年僅一季就實現了大豐收,畝產超千斤。
“小都村耕地較少且勞動力緊缺,集約土地承包,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發展模式。”小都村黨支部書記陳偉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發展絲苗米種植產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2萬元收入;農戶從中得到每年每畝450元的租金,且三年一遞增;公司每年收獲的大米投放大灣區市場,價格也很喜人。“‘村黨支部+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是三贏。”
小都村絲苗米種植基地的落戶,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尤其是農忙時節可帶動50多名剩餘勞動力就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租金+工資”的雙收入。“每天有150元工資,還能照顧家裏,我很滿意。”村民陳永東說。
與此同時,小都村預製菜產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生產的梅菜扣肉在大灣區打開了市場,去年產值達300多萬元,今年還將根據需求豐富產能和產品線,提高市場競爭力。“我們將努力爭取資金,謀劃更多產業落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對於小都村今後的發展,陳偉方還有不少想法:比如利用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樓頂搭建光伏發電設備,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
因地製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美鄉村建設才會有持久內生動力。如今的雁洋鎮,統籌兼顧各村實際,錯位發展蔬菜、絲苗米、真菌種植等“一村一品”產業,打造一批特色鄉村,推動三鄉片區後來居上,努力實現雁洋全域振興。“產業發展多元化,村民增收路子才能更廣,鄉村振興底氣也會更足。”雁洋鎮黨委副書記楊青表示。(記者 吳麗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