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和合主旋律 譜寫和美新篇章

大埔法院法官在為大埔縣第二小學學生上法治課。(圖片來源:大埔縣法院供圖)

三河鎮五豐村召開推進“無訟村”創建商討會。(圖片來源:大埔縣法院供圖)

大埔法院青年幹警在茶陽鎮太寧村開展“周六普法”活動。(圖片來源:大埔縣法院供圖)

大埔法院與大埔縣婦聯共建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圖片來源:大埔縣法院供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製”,“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近年來,大埔縣人民法院始終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製挺在前麵,不斷加強訴源治理體製機製建設,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格局,扛牢和美大埔建設司法責任。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大埔法院開展訴前調解案件2332件,調解成功1649件,逾七成糾紛止於訴前;新收案件數持續下降,特別是2023年1月至8月,民事一審收案數同比下降8.08%。
落好規劃“先手棋”
共建源頭解紛工作格局
從在人口較為密集的鄉鎮建設3個智慧法庭,到創建覆蓋全域14個鄉鎮的訴訟服務站;從在法律資源薄弱的鎮(場)、村及工業園區建立13個法官服務點,到選取6個“無訟村(社區)”作為巡回審判點……近年來,大埔法院不斷優化“庭、站、點”布局,全力服務和美大埔建設。
“員額法官每月均會到站、到點、到基層,開展矛盾排查、糾紛調處、訴訟服務、法律谘詢等司法服務工作,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為群眾提供前置化解服務,最大程度減少群眾解決糾紛的成本。”大埔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院注重彙聚多方力量共建多元化解糾紛格局,先後與大埔縣工商聯、縣婦聯、縣僑聯等共建涉民商事、婚姻家庭、華僑等主題的多元化解中心。
2023年,大埔法院主動融入黨委領導下的訴源治理大格局,推動把訴源治理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出台大埔法院《貫徹落實“1+6+N”工作體係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共治工作的實施方案》,助推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司法保障”的訴源治理大格局。落實《大埔縣開展“無訟村(社區)”創建活動工作方案》,今年上半年已創建28個“無訟村(社區)”,駐村法官到所在村有序開展實質化運作,與當地政府、司法所等密切聯動,開展矛盾糾紛協同共治,推動“多訟村變少訟村”“少訟村變無訟村”,力爭將“無訟村(社區)”打造成司法服務鄉村全麵振興示範點,以點帶麵,促進各村(社區)形成人人尊法守法、學法用法的濃厚法治氛圍,實現訴源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以前群眾遇上麻煩事了,才會來找我們尋求幫助。現在整合多方力量,彙聚了法官、人民調解員、網格員等各方力量,強化了矛盾糾紛的分析研判和超前幹預,最大程度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剛參加完大麻鎮北埔村創建“無訟村”活動座談會的大麻鎮司法所所長房雁陽感慨道。
下好能動“關鍵棋”
創新源頭解紛方法路徑
在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的新實踐中,如何實現“最優解”?“抓好‘三端’,‘源頭端’抓預防、‘訴前端’促多元化解、‘訴訟端’尋求最優解。以能動司法為抓手,緊緊圍繞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的主線,創新源頭化解矛盾糾紛方法路徑,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彰顯法院擔當。”大埔法院相關負責人說。
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工廠車間,普法宣傳、現場調解、走訪群眾……依托“庭、站、點”和“無訟村(社區)”優勢,大埔法院將司法資源延伸至基層治理的最末端,不斷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新需求。
“張婆,現在騙子騙人花樣可多了,既有可能冒充您兒子的朋友騙您說您兒子生病住院急需錢,也還可能冒充熟人,跟您聊天時套話。凡是涉及到身份證信息、財物等的,一定不要泄露,您要……”在豐溪林場溪上村,駐點法官張永光正帶著助理與張阿婆拉家常,用這種方式向張阿婆普及預防養老詐騙相關知識。
從坐堂辦案,到巡回審判,再到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誌願者;從每月定期到站到點為群眾提供司法服務,到為群眾和企業提供“菜單式”司法服務,再到聯合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村幹部等共同調解矛盾糾紛……像張永光一樣的駐點法官是法官,是普法者,也是調解員。
2023年1月至8月,大埔各駐點法官到站、到點、到“無訟村(社區)”服務共計214次,開展訴前調解113次,成功調解糾紛81件,進行普法宣傳48次,解答群眾谘詢近800人次,開展巡回審判8次。
若矛盾糾紛在訴前沒有調解成功,進入訴訟程序後,該如何尋求解決矛盾糾紛的最佳方案?
“積極落實能動司法的理念,擺脫坐庭辦案固有思維模式,積極走訪當事人,把調解工作做到當事人家裏、心裏。在調解過程中,始終把案結事了、解決群眾司法需求作為目標,積極回應群眾的訴求,為群眾辦實事、辦成事。”大埔法院相關負責人說。2023年1月至8月,大埔法院案件調解1172件,調解成功919件,其中訴中調解460件,調撤率為43.03%。
一本本訴訟服務站(點)台賬,一頁頁受訪企業困難情況及需求意見建議表,一件件訴前訴中被化解的糾紛,以及“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係建設質效評估”全市法院靠前的排名,見證的是大埔法院不斷創新探索訴源治理方法路徑的決心和成效。
走好機製“製勝棋”
健全源頭解紛工作機製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訴源治理不能僅靠法官的一腔熱情,必須讓訴源治理機製真正落到實處,建立常態化運行機製。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大埔法院深刻認識到健全源頭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機製的重要性。
為保證訴源治理工作的實質化,大埔法院開出三張“方子”。
一張是做實“規定動作”,明確訴源治理“施工圖”。大埔法院圍繞全麵建設“六先”法院總目標,係統推進綜合提升審判質效和“三項工程”的“1+3”行動。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切入點,主動問需於企,推出“菜單式”、個性化司法服務項目;以優化“庭、站、點”三位一體融合共治為著力點,推動“庭、站、點”協同發力,提升“法院+”多元解紛效能;以年輕幹部成長為關鍵點,加大年輕幹部培養力度,提高解紛、審判等業務能力。
此外,《大埔縣人民法院訴訟服務規範(試行)》從訴訟服務區域、崗位紀律、崗位規範、管理等六個方麵,對駐點法官、幹警的職責進行了規範化。大埔法院按照該院《關於優化“庭、站、點”三位一體融合共治工程責任、任務分工表》,對“庭、站、點”布局、審判執行主責主業、服務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四大行動,細分15項42條任務,明晰“庭、站、點”功能定位,常態化開展巡回審判,形成“中心法庭+巡回審判點”工作格局,深入推進“走訪百家企業”暖企活動,建立與轄區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1+N”快速聯動機製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埔縣法官對接司法所、調解組織,開展常態化信息交流,做好台賬,按月向大埔法院黨組彙報到站、法官服務點、“無訟村(社區)”、調解平台情況。大埔法院黨組以常態化不定期方式對各訴訟服務站、法官服務點、調解平台進行督察。
一張是做精“自選動作”,激活訴源治理“一池水”。大埔法院各審判團隊結合各自業務特點打造訴源治理品牌。刑庭法官組成普法小團隊,法治教育從娃娃開始抓起,打造“黨建+少年普法”品牌,加強與大埔縣第二小學聯動,積極開展“法治進校園”“學生進法院”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提高自覺守法意識,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案件發生,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民事審判部門法官組成5個解紛小團隊,致力打造“多元化解機製·一站式訴訟服務”品牌,積極探索多元化方式解決糾紛,加強與基層治理單位的聯動,充分發揮好訴訟服務站、法官服務點作用,不斷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台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一張是禁做“負麵動作”,發布訴源治理“預警圖”。《大埔法院工作人員負麵清單》列出司法便民設施、工作人員接人待物、審判執行流程等六大方麵135條清單,對法院工作人員的行為邊界作出了明確。(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 通訊員 古俏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