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區縣動態

尊師重教敬園丁 立德樹人鑄師魂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9-12 09:47:05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我國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梅縣區召開2023年教師節慶祝大會,表彰了67名優秀教育工作者、241名優秀教師、101名優秀班主任、61名優秀支教和跟崗帶隊教師,在全區營造了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記者日前采訪了梅縣區4位優秀教師,聆聽他們是如何在教書育人的廣闊天地為孩子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為梅縣區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故事。

  梅縣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陳永忠

  厚植教育情懷 涵養師者匠心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對於教育工作的追求,也正是梅縣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陳永忠投身教育事業的初衷。從教34年來,陳永忠總是用這句話鞭策自己、教導學生、勉勵同行,以立德樹人的標準培育學生成才。

  從嘉應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陳永忠先後在梅北中學、高級中學擔任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師,在注重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還積極實施素質教育,跟蹤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受到了學生們的敬重,並多次獲評市教學工作先進、區先進教師等榮譽。“師者,一定是要熱愛教師職業,對教育有割舍不斷的情感,始終牽掛著學生的成長,才是合格的老師。”陳永忠說道。

  2007年,因工作調動,陳永忠離開教學一線,成為一名教研員。角色的轉換,讓陳永忠深感重任在肩。為了更好提升自身各項能力,陳永忠不斷學習、深入研究,積極參加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使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思路更加明晰。陳永忠著重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一周有三天要去學校聽課,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找到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並提出意見,盡快改進欠缺的方麵。”陳永忠表示,學無止境,要靜下心來好好打磨自己,提升自己的教研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為學校、教師服務。

  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是教研員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擔任教研員以來,陳永忠主動投入其中,主持了市、區多項課題。今年,由陳永忠主持的省級課題《新課程改革機製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研究》已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下一步擬在專業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形成課例,並將它推廣開來,希望能為一線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幫助。”陳永忠告訴記者。

  在陳永忠看來,語文學習要想取得比較突出的成績,就要夯實基礎,儲備足夠的知識,提升關鍵能力,並落實好單元的學習任務,對關鍵知識點進行精準把控,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梅縣區憲梓中學教導處主任王敏

  創新教學模式 潤物無聲育人

  備課、上課、課後輔導,協調教師教學工作安排,負責教學比賽、考務、招生、學籍管理工作,各種教學驗收任務……梅縣區憲梓中學教導處主任王敏的日常就是在這些教學工作與行政工作中穿插。他盡力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做到行政工作有條不紊,教學工作紮實又有創新。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王敏重視“向課堂要質量”,堅持教法創新,在課堂導入中做到靈活多變,自主探索了“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饋評價→遷移拓展”的教學模式,在全校推行實施,推動了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化的轉變,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肯定。同時,他積極參與教研、教改實驗和課題研究,撰寫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多次在省、市、區評比中獲獎,並榮獲首屆嘉應名師稱號。

  作為教導處主任,如何全方位提升全校的教學質量,是王敏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為此,他不斷摸索新形勢下教學管理的新思路,抓好各科組、備課組建設,落實集體備課、聽課評課、作業設計等研討工作,要求每位老師學習新課標,了解新課程理念,將學習成果應用到日常教學中,還力推每學期開展學校乃至全區的公開課、示範課、高質課堂比賽課和青年教師技能比賽課等。

  “我們在學校實行‘推門聽課’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以科研促教,打造高質課堂,帶動教學水平邁上新台階。”王敏表示,學校還積極推動本校和外校的老師進行“同課異構”的課堂PK,堅持“以賽促研,以研促教”,查找不足,改進教學方法。

  青年教師的成長也是王敏關注的重點。他鼓勵並指導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級教學比賽,爭取機會到珠三角等地學習取經;他還注重青年教師的師德培養,引導青年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德育和人文情懷,爭做優秀的“四有”老師。

  熱愛教育事業的王敏,在學生和同事間擁有較高的聲望。“對教學有著深入研究,業務精湛,身兼多職也能協調多方,以上率下。”同事曾苑斌評價道。

  梅縣區雁洋鎮中心小學教師謝寶玉

  紮根鄉村學校 點亮孩子心燈

  “受初中老師和家裏人的影響,我很早就樹立了理想——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梅縣區雁洋鎮中心小學教師謝寶玉說,她一直為了這個理想而努力奮鬥,終於在1999年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小學教師。24年來,謝寶玉一直堅守在鄉村,她笑著說:“我從農村出來,回過頭來教村裏的孩子們,很有意義也很值得!”

  紮根三尺講台,謝寶玉用一言一行踐行自己的使命,用默默的奉獻詮釋著教師的本色。作為語文教師,她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夜深人靜時挑燈備課;課堂上激情洋溢,引領學生快樂學習;課後用心輔導學生作業,及時和家長溝通,搭建家校橋梁。作為班主任,她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成才的,作為老師,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他們早日點亮心中的明燈。”謝寶玉說,平時,她經常和家長聯係,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和性格特點,細心調查每個問題背後的原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疏導,並形成《成長記錄》,定期跟進追蹤。

  擔任班主任21年,謝寶玉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除了嚴格按學校要求實行規範化管理班級之外,她還在班裏實行“學習互助小組”製,利用小組的先進影響中層生,再一起幫助後進生,實現小組共同進步,每周開會表揚先進、促進後進,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

  作為一線教師,謝寶玉還善於鑽研和反思,在總結中提高、在磨煉中進步。多年來,她有9篇教育教學、師德論文在區教育局年會論文評比中獲獎,在CN、ISSN刊物上發表了3篇教育教學、師德論文,5次參加梅縣區優質課(說課)比賽均獲獎,指導師生參加市、區級各項比賽有16人次獲獎。

  “孩子們的童真和熱忱,讓我感到教師職業的無上光榮而又任重道遠。”謝寶玉表示,今後將繼續堅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陪伴農村孩子快樂成長。

  梅縣區實驗幼兒園教師蔡雪花

  師者父母心 情係幼教路

  在孩子心中,她是和藹可親的“老師媽媽”;在家長眼裏,她是樂此不疲的“知心姐姐”;在同事心中,她是事無巨細的“親密戰友”……她就是梅縣區實驗幼兒園教師蔡雪花。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蔡雪花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用她的快樂感染著班裏每一名孩子。“幼兒園教師的工作沒有想象中那麼輕鬆,用‘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曾在鄉村小學任教13年的蔡雪花說,幼兒園階段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對孩子以後的教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她總是嚴格要求自己把最好的狀態呈現在教學過程中。

  一直以來,蔡雪花堅持一視同仁,關愛每一位孩子,照顧他們的吃喝拉撒睡,像媽媽一樣細心溫柔,對於孩子們的錯誤也及時指正,告訴他們要怎樣做。蔡雪花認為,隻要用心就能把孩子們帶好,因為隻有用心觀察並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隻有用心傾聽家長的聲音,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長背景與生活情況,這樣才有利於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教學中,蔡雪花會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綜合教育內容,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從而掌握多方麵的知識和技能。“對於幼兒園老師而言,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親自參與並見證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蔡雪花認為,平時她還會結合日常活動,去引導孩子們要節約用水、愛護環境、珍惜糧食等。

  專業水平是衡量一個教師的標尺。憑著對教育事業的一份執著,蔡雪花堅持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更好地因材施教。立足於幼教,她始終遵循教育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時總結育人經驗,積極撰寫德育論文《淺談3—6歲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幼兒園如何開展生命教育》等,開展的德育課題《3—6歲幼兒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也已順利結題。

  從教25年來,“有愛心,責任感強”是周圍人對她的評價。“師者父母心。”蔡雪花感慨道,作為一名老師,就是要承擔起像父母一樣的責任和義務,關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們。(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王雅 曾勇  通訊員 溫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