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扇鹹菜醃出致富路

梅縣區石扇鎮鬆林村黨支部書記、“產業村長”鄧榮生(右)在介紹石扇鹹菜等產品。(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麗伶 攝)
梅縣區石扇鎮鬆林村,一個原本並不起眼的山區村莊,卻憑著一道“不起眼”的農家鹹菜,成為遠近聞名的“鹹菜村”。近年來,在石扇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鬆林村黨支部書記、“產業村長”鄧榮生立足當地資源,帶領大家將以往村民單一小作坊小規模生產製作升級為“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新模式,大力發展石扇鹹菜特色產業,讓石扇鹹菜變成村集體經濟增收和村民致富的“香餑餑”,推動鄉村振興。
擴大種植規模
產業發展添動力
走進鬆林村的鹹菜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正有序忙碌著,把從甕中取出來的石扇鹹菜分袋打包,一包包散發出誘人香味的鹹菜準備銷往全國各地。“鬆林村已有百餘年手工製作鹹菜曆史,每年入冬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醃製鹹菜,打開鹹菜甕的那一刻就是鹹菜最香之時。”鄧榮生介紹道,用來製作石扇鹹菜的芥菜是季節性蔬菜,村民們利用每年秋收後的冬閑田種植芥菜,收成後製成鹹菜,既好吃又易保存。
石扇鹹菜在梅州幾乎家喻戶曉,但想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還存在一定難度。“要想把石扇鹹菜產業做大做強,光靠單家獨戶小打小鬧是不太可能的,必須要走規模化道路。”2021年,鄧榮生有了這樣的意識。鬆林村成立了榕綠專業合作社,集約了100多畝村民的土地種植芥菜,並統一全村的鹹菜製作流程,包括種、收、醃、包裝、銷售等,既帶動村民增收,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在合作社“統一生產技術、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品牌銷售”的經營模式下,石扇鹹菜實現了從過去的小作坊生產到如今的規模化發展,2022年石扇鹹菜種植麵積達200畝,年產鹹菜30萬斤、梅菜幹5萬斤,產值約300萬元。
在發展壯大石扇鹹菜產業的同時,合作社聯農帶農100多戶,發展鹹菜廠社員100多人,並為村民提供了30多個就業崗位,農戶人均增收6000多元,2022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餘元。“有了合作社,我們都不用擔心種的芥菜賣不出去,反而種得比以前多了。”村民劉麗嬌告訴記者,農閑時還可以過來打零工,掙點錢補貼家用。
“今年,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帶動周邊村莊種植芥菜,並通過‘傳統渠道+互聯網+新零售’三位一體的銷售模式把石扇鹹菜等產品推向全國各地。”鄧榮生幹勁十足地說。
搶抓發展機遇
跑好預製菜賽道
走進鬆林村的預製菜生產車間,隻見工人們正在煸炒切好的五花肉片,加入些許調料,然後把五花肉整齊碼好放在特定的碗裏,加入梅菜,一份梅菜扣肉便初步成型。“最後一定要高溫蒸透,一方麵是為了味道融合,另一方麵則是為了高溫鎖鮮,可以保留口感和美味。”鄧榮生說,梅菜扣肉的食材很常見,但製作過程繁雜、耗時長,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去做。因此,結合石扇鹹菜產業的發展,他們決定打造預製菜,將客家傳統美味更加方便地送上大眾餐桌。
近兩年來,預製菜成為發展新風口,在鎮、村兩級的支持下,合作社發揮鬆林村盛產芥菜的優勢,成立了鹹菜研發項目部,成功研發出梅菜扣肉、鹹菜肉包、梅菜幹肉包、梅菜牛肉醬等預製菜產品。“通過發展預製菜產業,可以延長石扇鹹菜產業鏈,把季節性農作物打造成常年可銷售的產品,增加經濟效益,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鄧榮生說,2022年預製菜產值達50萬元。
今年6月,梅縣客家預製菜(石扇)產業黨支部在鬆林村正式揭牌成立,積極探索“1(黨支部)+1(“產業村長”)+N(公司、合作社、種植基地)”的客家預製菜產業發展模式。據介紹,結合產業發展主要環節,該黨支部下設種植端、生產端、市場端3個黨小組,各黨小組按職能分工發揮所長,為預製菜產業發展注入“紅色動力”。
目前,合作社建有6條生產線及一個100立方米容量的凍庫,其中預製菜日加工量可達1000多斤,“為了跑好預製菜這個新賽道,我們正在加快推進二期廠房建設。”鄧榮生說,乘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春風,他今後將努力履行“產業村長”的職責,發揮自身力量尋求產業發展新思路,繼續打響“石扇鹹菜”品牌,帶動產業健康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貢獻一份力量。(記者 吳麗伶)
